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河十年行之二十】8月26 日 牧民在历史上曾经应对了各种的生态变迁的生存智慧

(2017-08-29 20:55:43)
标签:

碌曲

玛曲

青海东部牧区

黄河十年行

分类: 黄河十年行
http://img1.ph.126.net/JOfI_5CUVWHw5TjOSLJemg==/6632558703468619966.jpg日 牧民在历史上曾经应对了各种的生态变迁的生存智慧" />
 
【黄河十年行之二十】8月26 日,黄河十年行的团队面临考验,因为昨天是在大雨中夜行到的海拔3600 米的住地,接下来要继续“爬高”,有高原反应感觉的人占团队的一半左右。那我们是不是还能像现在这样的节奏前行?今天的天气会不会还是电闪雷鸣,狂风暴雨?
      http://img0.ph.126.net/kSkJbkEkrWoSeomk0v5G1w==/6632626873186940805.jpg日 牧民在历史上曾经应对了各种的生态变迁的生存智慧" />
 
  真是天助黄河十年行。今天所有的人都重整旗鼓,老天爷也露出了笑脸。一上路,
http://img2.ph.126.net/2bkHoPMhGALRhkDHzeMbLQ==/2608991559149313521.jpg日 牧民在历史上曾经应对了各种的生态变迁的生存智慧" />
我们就先被一大群牦牛挡在了路上。我们说这里不是马路,是牛路。我们要跟着牛的步伐走。
http://img0.ph.126.net/kagd1_hPdGQ4JYkVg2b2PQ==/6632718132652047195.jpg日 牧民在历史上曾经应对了各种的生态变迁的生存智慧" />
 
        今天一出城,绿色的漫坡,弯弯的小河,灿灿的黄花就映在我们的眼前。大自然的美让我们难以形容那刻的心情。
       http://img1.ph.126.net/zAfavecEnUZdZQKJS5PVPg==/6632365189422128536.jpg日 牧民在历史上曾经应对了各种的生态变迁的生存智慧" />
 不过,专家赵连石说:我们国家有六大牧场,都是生产畜牧产品的。让人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的牧场急剧萎缩,因为我们很多是用农耕的方法来管理牧业。因此出现了一些政策上的偏差。导致我们目前牧业连年的衰减。不但牧业人口下降,宰畜量下降,对生态的看法,跟牧民产生了很大的不同。
        牧民在历史上曾经应对了各种的生态变迁。丰水年,枯水年,干旱期、寒冷期,温暖期。他们都会有一整套的生存智慧来应对自然。
        可是我们用农耕的方法来管理他们的时候呢,就跟他们的理念不一样。我们一看过牧了,要限牧、要禁牧,要移民。所以导致我们的牧业不但没有得到生态的恢复,反而逐渐的下降。
        像这样的地方,过去羊牛是很多的,可现在我们走的这一路上,看到牛羊都觉得有点新鲜了。
http://img2.ph.126.net/fVIm6LM32Xa6i2vJKre7MA==/6632427861584912306.jpg日 牧民在历史上曾经应对了各种的生态变迁的生存智慧" />
 
         今天我们走碌曲、玛曲己是我们黄河考察的路上看到牛羊最多的一个地区了。青海东部,都是最优良的牧场。但是和历史比是没法比的。你看牧民开着皮卡放牧,但是牛羊并没有多少。  
        那现在应该慢慢恢复一下了吧
      牧民们已经提出来了,禁了三年的牧草已经全面退化,七年的基本要想复活已经就很难了。禁牧13年的草场就该崩溃了。因为咱们从禁牧到现在已经十四、五年了。这是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虽然不能代表全面,但是也是他们牧民、原住民的意见。
        我们为什么呀?大家竞相争着把牛羊变卖,就杀了吃肉,拿了那点儿钱到城镇去过现代化的生活。可是将来国家一旦复牧的时候,牛羊何在?没有啦!很多年轻人经过了这么长的历史时期,他已经不会放牧了。不像过去的孩子,六岁就可以看这一群动物,他是在牧区长大的,有个传承,没有断脉,现在就很难恢复了。
       这是牧民的忧虑。而且牧民说得非常好,我们不需要国家来这样做。因为这样无异于国家拿着钱来养懒汉!应该靠自身的能力来发展,是可以的,不需要国家的扶助,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这样的退牧还草,无异于国家养了一大批懒汉。现在的年轻人到处流浪,也不打工,也不干什么,就把家原来卖牛羊的那点钱坐吃山空,将来咋办?这是他们忧虑的。 

http://img2.ph.126.net/87DnNp8wbOoLqNxKfvEKrQ==/6632635669279964285.jpg日 牧民在历史上曾经应对了各种的生态变迁的生存智慧" />
 
         如果不听赵连石的这一番话,同行的人看到的都是草原的大美,听了老赵讲的,再看看今天给牧民们盖的新村,统一的房子,真是为他们担心,习惯了这么美的草原生活后,再住进这样的城镇,能适应吗?  
这些年的黄河十年行我们知道,老人,孩子,医疗,教育,城镇化生活是方便。可是今天这里的年轻人,还是离不开这能给他们带来财富的草原。
         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并感受了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研究员沈永平说的,黄河58%的水来自玛曲。
http://img1.ph.126.net/6OY8eNw0N3MN6PmvXjeAZA==/2608428609195892333.jpg日 牧民在历史上曾经应对了各种的生态变迁的生存智慧" />
 
这里弯弯曲曲,绕来绕去的小河,大河里的水,都录出哗哗的水声。
        http://img1.ph.126.net/_WsudNFKmyJux9Y_Be5IHA==/2605050909475365226.jpg日 牧民在历史上曾经应对了各种的生态变迁的生存智慧" />
 
可是,今天地球上还能这么欢歌笑语的河不多了。我知道。
        今天这里的大美,能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代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