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波斯面纱之三
汪永晨文图
这是因为亚兹德靠近沙漠,而沙漠里面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水和凉风。生存在亚兹德的人是很聪明的,他们发明了风塔来抵抗炎热,他们挖掘坎儿井qanat取得用水。有了这两样,他们才得以世世代代在沙漠之中生存繁衍。
风塔
到过亚兹德的外国人认为,当地最有特色的建筑是“风塔”。我们漫步在亚兹德时发现,不说是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冒出大大小小的风塔,但一条街上犹如一个个“泥音箱”的它们,的确是构成了亚兹德最独特的古城建筑奇观。所以,亚兹德又被称为“风塔之城”。
风塔,也就是建筑物顶部用来通风降温的设计,波斯语称作“宝基尔”。亚兹德全城的房屋大部由土坯泥砖筑成,外附泥浆,上有风塔。风塔分成两部 分,超过屋顶的那部分四面镂空,无论风向来自何方,风力多么微弱,都会被引进风塔之中,并透过室内外温差产生的压力将气流循环到室内。风塔的室内部分是悬 空的,下面建有一个水池,热风经过塔身降温(塔身越长,降温效果越好),吹到屋内水池上再次降温之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在清 真寺、澡堂等公共场所,往往有多座风塔共同构成“中央空调系统”。风塔越高大,其收集的气流越多,风量越大,自然冷却效果就越好。不用空调,不用高科技, 绿色环保的制冷换气系统竟如此简单,古人之奇思妙想令现代人不得不佩服。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6/10/3.jpg
餐馆里蓝色的水池子
亚兹德这座古城大多数道路都是曲折而狭窄的,可是不管走在城里的哪一条路,风塔都会在你的视线里出现。我们的波斯导游琪琪说,随着空调的普及,加上伊朗的能源很便宜,这样的风塔在今天已经不再必要,但在亚兹德是个例外,它们依然在发挥着传统的作用——自然又凉爽
下到坎儿井
今天旅店里坎儿井的水还在流着
亚兹德坎儿井的水还在用
亚兹德坎儿井边取水缸
老旅馆里
伊朗人挖掘坎儿井已有2000年历史。坎儿井是在高温地区,沿着自然坡度在地下十数米深处修建的暗渠。山地雪水融化后可通过这些暗渠流下来,在50摄氏度高温下减少水份蒸发,每经过一段距离即从地面打竖井深入到水渠,居民便可以取水饮用和灌溉。
亚兹德人利用坎儿井的水流驱动水车磨面,也利用坎儿井水渠穿过地下房屋,在地下房屋中形成自然流动的水渠,结合风塔在地下形成一个有着美妙的空调房间。
挖掘坎儿井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那些古代的亚兹德人,在沙漠地底下弯着腰用锄头不停挖掘,把希望之水带到城市。
一个个隆起来的土堆,便是亚兹德沙漠中的坎儿井,一个个井从山脚下延伸到村庄或者城镇。至今,一些村庄仍是依靠坎儿井来灌溉。(网上照片)
一个已经干枯的坎儿井出口(网上照片)
亚兹德街上
门环扣时分男女
门环右边为女士敲,左边是男人敲的
星期五清真寺的双塔
星期五清真寺院内
星期五清真寺
星期五清真寺
走进星期五清真寺的学生们
和亚兹德的孩子们在一起
给我拍一张
亚兹德街上
亚兹德商店门口
亚兹德蓝色的烛台
亚兹德串蓝珠子的老人
下一篇文章我们要走进的是亚兹德拜火教文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