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元旦纪事之二  ——中国石门坎

(2016-01-14 05:40:26)

2016元旦纪事之二

——中国石门坎

 

汪永晨文图

    想去石门坎很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人类学家沈虹在那里做了15年的田野调查。

    石门坎的出名,要追溯到100多年前的1910年。那时从国外往石门坎写信,只要写“中国石门坎”就能收到。那时的石门坎就是这么牛。

    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为大江大河山村的小学捐书十年了,从2011年开始我就和沈虹说,你在石门坎找五个学校吧,我们为那里订孩子们看的报纸和杂志。五年了,直到今天也没能实现,因为:

   今天的石门坎,不通邮。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1.jpg ——中国石门坎" />

                                                邮政代办点遗址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2.jpg ——中国石门坎" />

                               石头上的石门坎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3.jpg ——中国石门坎" />

                                 石门

    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开始在贵州石门坎兴建学校。早在1904年柏格理牧师到石门坎勘查地形,向彝族土目安荣之索地,说明只需购置“一张牛皮”之地,安土目以为微不足道,即作赠送之允。

    柏牧师于是将牛皮割为细皮条,围地丈量,竟然得到土地八十余亩,令安土目瞠目结舌。第二年基督教循道公会正式在石门坎开始传教兴办学校,这便是石门坎选址的传说。

    从石门坎走出的第一批小学毕业生开始,返乡教学几乎成为所有石门坎学生的选择。他们往往外出攻读本科甚至博士学位,然后回到学校教书。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文革”前,石门坎学校的历任校长,都曾是该校毕业生,而且都有本科以上学历。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4.jpg ——中国石门坎" />

                                             今天石门坎的孩子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5.jpg ——中国石门坎" />

                                      今天的孩子对书依然如饥似渴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6.jpg ——中国石门坎" />

                                   今天孩子的眼睛里看到的是什么

     石门坎学校第三任校长朱焕章曾卖马送学生出去继续深造,在这样的表率下,众多学子义无反顾地返回石门坎,再由石门坎源源不断地把学生输送到石门坎以外的苗 族地区,使贫穷的石门坎得以成为苗族的文化中心、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人才中心。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硕士张有轮谢绝母校的挽留,回到石门坎教书;博士张超 轮毕业后,曾放弃大城市大医院的工作,回到石门坎行医,为苗人治病。          

    半个多世纪以前,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最西部山区的小村,一度从偏远落后的状态,一跃变成“中国西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曾经担任过 威宁县教育局局长的杨忠信称,自从1905年传教士柏格理将现代教育带入这个村庄时开始,在那些长满杂草、如今被用来拴牛的地方,曾经生长出一枚中国早期 最优秀的现代教育的硕果。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这种教育还远近闻名。

    2016年元旦,绿家园志愿者还在去石门坎的路上,就听来接我们的当地的文化老人张国辉告诉我们:今天国家教育体制实行撤点并校后,石门坎的新龙小学,因 学生太小,难于到远处的学校上学,住校,而年轻分配来的教师又难于留在这偏远、贫穷的小学,小学一度也被撤了。经过乡亲们的抗争,最终总算留了下来。

    没有老师怎么办,两位已经退休的老教师挑起了这重担,承担,坚守教石门坎这个小村庄里的60个孩子。而像这样的小学在石门坎不止一个。我们在小学和孩子们拍照时,两位老师都不愿意特意出现在镜头前。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7.jpg ——中国石门坎" />

                                                  今天石门坎乡校分布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8.jpg ——中国石门坎" />

                 今天我们带到石门坎的除了书还有衣服和彩色画笔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9.jpg ——中国石门坎" />

                                           第一次见到彩色画笔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沈虹的学生杨欣萌随后给我们发来了他们在石门坎做的一份调查报告。我挑了其中一些内容:

     一、新龙村贫困程度

    贵州省最边缘、最贫困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以下简称威宁县)是国务院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西南贫困边远山区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也是贵州省唯一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的县,全国五个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的县之一。

    威宁县农民均收、草海镇居民纯收入和石门乡农民纯收均低于国家农民均纯收入,且石门乡农民均纯收与国家农民均纯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门乡的贫困程度是威宁之最。
     新龙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全村平均海拔1800米。全村总户数为335户,总人口为122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42人,主要是为苗族。 2009年,新龙村有劳动力1203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96人,初中文化30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文盲半文盲居多,劳动力主要 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新龙村人均纯收入为2417元,低于国家贫困标准线近千元。

    2014—2015年,调研组在极度贫困的石门乡观察到苗寨小学遭遇撤点并校、苗寨村民集体反抗的过程。石门乡因小学教师资源不足,无法兼顾到每一个教学 点。与石门乡其它学校相比,新龙小学因学生人数少成为撤点并校的首选。但是,这一决定遭到新龙村民集体反抗。两位退休老教师(74岁、70岁)寒冬天带着 学生在学校操场上坚守学校有三个月之久。

    相信每一位新龙村民都不会忘记,他们曾经流着眼泪讲述的故事: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前,(学校撤点了,教学楼也就被封了)两位退休的老教师在学校操场的坝坝 上指导学生学习。而这些蓬头稚子穿着单薄衣服不抵风寒,或趴或坐地练习生字。在他们身上两米远矗立着的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却被锁得死死的,他们谁都不能进 去。阴天下雨,这两老教师和正在学习的孩子,只能到教学楼的楼梯口里躲着学习。

    村民代表与石门乡教管中心、石门乡政府进行三次据理力争地辩论,更到威宁县教育局“上访”才使新龙小学恢复办学。新龙村距离威宁县城有160公里,村民代 表一来一去需要三天。村民代表出发之前,两位退休老教师将村民凑来的两百多元钱交给村民代表,那是他们的路费和路上吃饭的饭费。这是新龙小学办学史上第二 次为守住这所小学,村民去威宁县教育局请愿。

    新龙村民代表百般周折到威宁县教育局向他们并“不知道是谁”的领导反映情况,言辞恳切、据理力争。村民代表将近三百位村民签名的联名信交给教育局的领导, 证明留下新龙小学是“众望所归”。终于,新龙村民盼来了新龙小学恢复办学的消息。但是,石门乡教管中心只派来一名特岗教师来主持学校事务。冗杂的行政校务 经常让新上岗的老师分身乏术,学生的课还是主要由两位退休老教师义务来上。

    代课教师曾是石门乡基础教育发展的脊梁:代课教师数量多;本土教师培养下一代,是需求和贫困的产物。据调研组在石门乡的调查,代课教师大多都有过“一师一 校”的经历,他们平均每周上35节课还要处理日常校务。他们竭尽全力地付出并得到相应的报酬,代课教师的工资仅是公办教师工资的十分之一,且差距越来越 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应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收入。实际上,2010年,石门乡基层公务员每月工资3600元,代课教师的 工资仅为450元,是公务员收入的九分之一。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37.jpg ——中国石门坎" />

         柏格里先生当年播下的种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38.jpg ——中国石门坎" />

                                               右二为沈虹

     绿家园志愿者元旦假期,爬山涉水到了石门坎,我们先是感叹当年的传教士是怎么走到这大山深处的;然后就是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里的孩子对我们,对我们带去的书的期待。

    如果光是听沈虹说,这里的孩子从来没有看过任何课外读物,我们是无法体会孩子们的渴望的。当我们见到孩子们为我们盛裝,为我们舞唱,为我们冻得小脸红红的 时候,我们中有人说:直接泪奔。一位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捐书活动的北京年轻人在石门坎小学被一群孩子围着时说了5个字:世间有真情。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10.jpg ——中国石门坎" />

                                                    为我们而唱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11.jpg ——中国石门坎" />

                              为我们而穿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12.jpg ——中国石门坎" />

                               为我们而跳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13.jpg ——中国石门坎" />

                                                    为我们而举

     英国传教士伯格理把自己热爱的足球运动也带到了石门坎,这让石门坎人的足球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远近闻名。 
     除此之外,伯格理还重视体育精神,30年代的石门坎有着完全按照现代标准设置的运动会,这成为石门坎在当时最引人注目之处。无论是柏格理还是他的继任者, 都在发展教育、文化、技术、经济的同时,把体育放在很高的位置。学校除了开设有文艺课、体育课,还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游泳、爬山、拔河、田 径、骑马、舞蹈、歌舞等多项活动。
    这样的辉煌,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贵州省毕节地区参加国家和省足球比赛的队伍中,有一半以上的队员出自石门坎。当地许多人说,在1936年举办的柏林奥运会上,中国足球队中就有来自石门坎的队员。而在1959的国家足球队里,石门坎人也不在少数。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14.jpg ——中国石门坎" />

                                                  版子上的石门坎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39.jpg ——中国石门坎" />

                              当年的楼还在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16.jpg ——中国石门坎" />

                                                   柏格理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17.jpg ——中国石门坎" />

                                                       1904年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18.jpg ——中国石门坎" />

                                                       1906年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19.jpg ——中国石门坎" />

                                  1942年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20.jpg ——中国石门坎" />

                                              1947年
    中科院社会人类学家沈虹研究员在石门坎做了15年人类学研究。沈虹告诉我们,今天这里有苗族、彝族、布衣族、回族、汉族、菜家人。

    2015年夏天,沈虹从北京给今天当地的孩子带来了今天的孩子们从没见过的足球。可是沈虹说,很遗憾,今天的石门坎的小学连个足球场也没有。孩子们还是没办法踢。所以你们元旦去也不用带足球给孩子们了。

    石门坎的文化老人张国辉还告诉我们:1905年至1949年,教会在石门坎修建的学校、教堂、宿舍、办公室、医院等建筑40余栋,另外还建有足球场一个、游泳池一个、操场二个,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在这些建筑中,有中式建筑的特点,也有西式建筑的风格,形成了一组具有中西结合的近现代建筑群。教会除建16所教堂外,还先后在威宁苗族地区创办了1所初中、3所完小、19所初小,共毕业了18个高小班、6个初中班,培养了上千名小学生、上百名中学生、十余名大学生,当时,石门坎被称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

    石门坎的文化老人,且当了一辈子代课老师的张国辉在带着我们一路走同路看那里当年的遗址时,很感慨地说:由于地震和人为的破坏,再加上年久失修,多数建筑 被毁,现存建筑只有女教师宿舍、长房子(办公室)、石房子(牧师宿舍)、小砖房(教师宿舍)、麻疯病院、足球场、游泳池和柏格理、高志华墓。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21.jpg ——中国石门坎" />

                                                      当年女教师宿舍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22.jpg ——中国石门坎" />

                                                          破败了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23.jpg ——中国石门坎" />

                                              这里原来是花园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24.jpg ——中国石门坎" />

                        这样的弧度可以防地震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25.jpg ——中国石门坎" />

                                                石门坎文化游

     因为沈虹在那里15年的田野工作,我们除了在小学受到了热烈的接待以外,乡里的两位领导还特意放下繁忙的工作来看我们。

    当时我们正走在这些年久失修和被毁的遗址中。我不客气地问两位乡领导:今天的教育为什么还不如一百年前。你们就不能为那所好不容易留下的学校派去老师,非让两位70多岁的老人在坚守?

    两位领导先是以官腔对付我们,实在看我们这伙子人是真想为当地的现状问问责的。只好说:别说教师,就是我们乡里的编制还严重缺员呢?公务员考试来这儿的都 是当跳板,考上了,干不了一年,就调走了,这么穷的地方,这么偏远的地方,没有老师,是我们这些乡干部解决不了的问题。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26.jpg ——中国石门坎" />

                                                       石门坎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27.jpg ——中国石门坎" />

                                                     石门坎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28.jpg ——中国石门坎" />

                             帮我们说说,这儿的孩子也有学文化呀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29.jpg ——中国石门坎" />

                                                       今天的学生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30.jpg ——中国石门坎" />

                                    走着

     沈虹在她的《石门坎,一个村落的本土与世界(纪念柏格里先生逝世100周年)一文中说:

    创造了众多奇迹的石门,如今安在?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自然灾害和政治洗礼,许多老房子化为残砖碎瓦,许多老人消失在尘埃里。今天来石门怀古,已经难觅当年“我华校旗树黔疆”、“齐声高唱大风 泱泱”的盛况。村民、学者、信奉者和寻访者被这个荒远地方吸引,纷至沓来,并使用不同语言符号记录了他们的跋涉和思考。

    曾经开启石门的老苗文,如今安在?

    五十年代以后,教堂式微,学校也停止讲授苗文。新苗文创制出来后,老苗文逐渐散落民间,栖身草房漏檐之下,父子相传、夫妻相传,借助于地缘和亲缘网络顽强 生存。甚至在与石门坎远隔数百里外的毕节、纳雍、武定,在千山万壑中,在苗家茅草屋里,我都遇见了老苗文的行踪。虽然给一双双黑黢黢的手呵护得发皱,给一 个个沾着泥土的衣袖摩挲得变黑,那些寄托了苗族情感的文字依然面目清晰,静静注视着世界。

    经历了沧海桑田,百年石门不知何时再开?

    有人说,石门坎就是一个用信仰和文化活生生改变的样本。到底怎么用信仰和文化改变和更新社会,就看石门坎吧。

    如果以此类推,今天的石门坎是不是也因信仰和文化的缺失而需要我们去给孩子们送书呢?沈虹问百年石门不知何时再开?我想问,这样的送书,捐赠何时会成为多余?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31.jpg ——中国石门坎" />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32.jpg ——中国石门坎" />

                                                想看是么(唐小鸭摄)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33.jpg ——中国石门坎" />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34.jpg ——中国石门坎" />

                                          谢谢(唐小鸭摄)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35.jpg ——中国石门坎" />

                                           和孩子们在一起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5/42/yd2-%2036.jpg ——中国石门坎" />

                                        石门

     本来石门坎的文化老人张国辉给我们订了住在石门坎的旅馆。可是我们走进去后发现,实在太冷了,我们非常的抱歉没能住而连夜走山路去了昭通。明天我们将要去看的是,我15的前采访过的全世界15种鹤中,我们中国特有的黑颈鹤的越冬地——大山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