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年春节粤赣行之一——马坝人遗址

(2014-02-09 20:13:42)

马年春节粤赣行之一——马坝人遗址

                                     汪永晨文图

     2014马年春节,绿家园生态游选择了粤北和赣南。这些年岭南的发展令世人瞩目。粤北似乎却被人们忘记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在网上发了两个多星期的告示,最后也只有十人同行,这和以往的生态游相比,不免有些人丁不够兴旺。但我们在机场碰到的一位导游知道我们的行程后,非常遗憾地说,我们就是在找你们这样的游客,一般的游客不懂这些地方的价值。

    不管这位导游说的是不是真心话,正月初十,坐在家里写这组纪事,一张一张挑选着照片时,这6天的行走,我想会留在我记忆中的还真少呢。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1).jpg 

                                     南华寺外面的早市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2).jpg

                                         

    马年春节绿家园生态游的第一站是南华寺。正月初二的晚饭我们是找了半天才吃上的。大年初三韶关的街上,吃早饭不成,南华寺的大门口总算让我们在这片叫卖青菜的摊前,喝上了酒酿吃上了煮萝卜。

    这里又没有什么住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卖菜的?原来到此上香的人不少有吃素的习惯,这可让卖青菜的人找到了好买主。

    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一直是绿家园生态游的探寻。

    南华寺是广东六大寺庙之一,南华寺又称宝林寺,是一座中外闻名的佛教寺院,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

    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据史料记载,是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自广州北上,途经曹溪,“掬水饮之,香味异常”,“四顾群山,峰恋奇秀”,“宛如西天宝林山地”遂建议在此建寺。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宗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因禅宗六祖在此弘法,也称六祖道场。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3).jpg 

                           龙水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4).jpg

                                       寺中的森林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5).jpg

                                           古树

    南华寺距今已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寺后有卓锡泉(俗称九龙泉),几株高达数十米的古老水松,是世界上稀有的树木。 南华寺建筑面积一万二千多平方米,由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六祖殿等建筑群组成。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36.jpg

              六祖真身(网上照片)

    南华寺最珍贵的文物,就是被僧人称作镇山之宝的六祖真身像了。六祖真身像供奉在红墙绿瓦、古色古香的六祖殿内。坐像通高80厘米,六祖惠能(亦作慧能)结 跏趺坐,腿足盘结在袈裟内,双手叠置腹前作入定状。头部端正,面向前方,双目闭合,面形清瘦,嘴唇稍厚,颧骨较高。从塑像中可以看出这位饱经风霜的高僧多 思善辨的才智和自悟得道的超然气质,表情生动,栩栩如生。

   广东省考古学家徐恒彬、韶关市博物馆和南华寺僧人考证和研究,这座六祖造像的确是以六祖惠能的肉身为基础,用中国独特的造像方法——夹纻法塑造而成。这尊中国式的“木乃伊”是由惠能的弟子方辨塑造的。

    保留下真身的方法是,在惠能圆寂前,身披袈裟,尽腿盘屈,打坐入定,不吃不喝,使体内营养和水分逐渐耗尽,最终坐化圆寂。然后将遗体放在两个对盖密封的大 缸之中的木座上,座下有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漏孔。经过相当时间后,内脏和遗体上的有机物质腐烂流滴到生石灰上,不断产生热气,水份被吸干,遂变成坐式肉 身干体。然后进行塑造,先“以香泥上之”,然后加布,再“以铁叶、漆布固师颈”。由于方辨是惠能的弟子,不止一次为惠能塑过像,对他的音容相貌、气质神态 有深刻的了解,因此这尊塑像很成功的反映出惠能超脱的气质和高僧的形象,成为流传万古的真身像。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6).jpg 

                                     大门口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7).jpg

                                     马坝人遗址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8).jpg

                                     发现遗址的山洞外

     绿家园马年生态游,特意还选择了马坝人遗址。

    马坝人遗址,位于广东韶关曲江区马坝镇西南3公里处的狮子岩,是两座石灰岩孤峰,远看像伏地的狮子。山中拥有纵横交错的溶洞。1958年马坝公社的农民在狮子岩狮头山北面第二层溶洞中采挖洞内的堆积作肥料时,在一条裂隙中,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 脊椎动物研究所派出专家、教授会同有关考古工作者前来勘察。后来又挖掘出一件形似龟壳的化石,经鉴定为人类化石标本,属第四纪更新中期人类;继而在出土地 又发现些碎头盖片,经拼凑粘接,复原为一个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头顶部分),有额骨和部分顶骨,左眼眶及鼻骨的大部分。该化石石化程度很高,经铀系法测 定,其年代有12.6万年,此人类头骨化石属于更新世纪之初的早期智人(古人)类型,专家们把它定名为“马坝人”化石。后来又陆续发现了20多种古生物和 动物的骨化石和牙齿化石。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9).jpg 

                       洞中的"马坝人"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10).jpg

                                 发现马坝人的山洞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11).jpg

                                    走进发现之地

     马坝人化石为一头骨的颅顶部分,包括额骨和部分顶骨,还保存了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属一中年男性个体。 马坝人眉嵴粗厚,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表现出和直立人类似的原始性质。但它的颅骨骨壁较薄,颅穹窿较为隆起,脑量可能较大(估计超过北京 人),又具有智人的进步性质。因而分类上可归于早期智人,代表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

    马坝人头骨化石是华南地区唯一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马坝人遗址至今尚未发现有文化遗物。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12).jpg 

                               发现马坝人的山洞里有河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13).jpg

                                 山洞里的“马坝人”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14).jpg

                                 山洞里的一家子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15).jpg

                                同洞里的想象

     “马坝人”属旧石器中期的人类,称古人。“马坝人”虽然比起生活 在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保持着猿人的特征:眉骨前缘向前突出,头顶盖低平, 前额部向后倾斜,口吻部阔平尖出。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16).jpg 

                                        洞内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17).jpg

                                     崖壁

    1973年,在狮子岩狮头山与狮尾山之间又发现了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就是石峡遗址,遗址内有4个不同时期的考学文化堆积层:

    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距今约5000—4000年被命名为“石峡文化”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层;

    是距今约3800—3100年的早期青铜文化层;

    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相当的晚期青铜文化层。

    石峡遗址内发现有柱洞、灰坑、陶窑等遗存,被清理的公共墓葬有一百多座,并出土有石器、陶器及玉器等。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18).jpg 

                                       饮煮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19).jpg

                                         陶器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20).jpg

                          古具

    网上的信息告诉我们,马坝人伴生动物群总共计有三十八个种属,其中属哺乳类动物的计有二十七种,这二十七种哺乳类动物化石基本属于华南地区泛称为大熊猫 ——剑齿象动物群的成员。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在华南地区在更新世早期已经出现,一直延续到更新世晚期,在时间上差不多跨越百余万年,这种状况在生物系统演化史上是难于想像的。在差不多一百万年期间,这个动物群的更新与变化是不大的,以致难于按不同年代加以划分。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21).jpg 

                                 马坝人的伴生动物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22).jpg

                                马坝人的伴生动物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23).jpg

                                  马坝人这样走来

     在组成马坝动物群的二十七种哺乳类动物中,可鉴定到种的有十八种,其中属于中更新世时期的有七种,如丁氏鼻猴、爪哇豺古老变种、大熊猫洞穴亚种、东方剑齿象、纳玛象、华南巨貘、中国犀,还有洞穴陆龟等。此外,有些种属虽然可延续到晚更新世,但它们在中更新世已经出现,如西藏黑熊、最后斑鬣狗、虎、赤鹿水鹿等,完全属于晚更新世的种属则寥寥无几。而且在八个不定种里面,所具备的形态特征均为与较原始的种属相同的,与现生种相似的则未见。如猕猴与硕猕猴相似,水牛与杨氏水牛相似,两种野猪中有一种与李氏野猪相似,小豪猪与拉氏豪猪相似,虎与杨氏虎相似,猩猩亦属此列。

    所以,作为马坝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属于中更新世时期和时代较早时期的种属占大多数,属于晚更新世或现生种的只占少数。在整个动物群中,绝灭种有十种占55.5%,如果将来把不定种中一些种属进一步确定,其绝灭种的比例会稍有提高。

    比较起来,马坝动物群不如上述二者古老,它的特点是:没有第三纪的残留种,也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有早更新世的种属存在,但有早期智人化石;大部分种类均为中更新世洞穴中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成员,而且绝大多数的种类都表现出个体明显增大的现象。

    由此可见,马坝动物群不可能作为华南地区中更新世早一阶段的代表性动物群,至多也只能作为这一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的动物群。考虑到南方气候变化剧烈程度 不如北方,动物群成员更替速度较慢,将它作为中更新世晚期末的代表性动物群可能更为合适。马坝人化石同层位动物化石和钙板铀系质年龄测定,四个数据中最高 者为16.9±1.8-1.6万年,最低者为12.7±1.1-1.0万年,平均为14万年左右。这个结果与马坝年代属于中更新世晚期最后一阶段的结论是 符合的。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37.jpg

                   参观考察马坝人化石遗址(网上照片

     奥地利地质调查局局长、著名大学教授、地质专家汉斯·仙洛布先生参观考察马坝人化石遗址从动物群的组成可以看出,适应潮湿温热环境的种类稍占多数,如水鹿、獐鹿、水牛、巨貘、中国犀、大灵猫花面狸等等,而这里面不少种类是林栖性的。动物群中有些种属不适应潮湿气候,而更适应于凉爽甚至偏冷气候,如金丝猴、大熊猫、小野猫、豪猪、纳玛象等;也有个别是喜欢干燥环境的,如最后斑鬣狗;其余的种属多为广栖性。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24).jpg 

                                当年马坝人的伴生动物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25).jpg

                                      想当年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26).jpg

                                        当年

     因此专家们认为,马坝人时期正好处于一种温带生态环境中,并非处于一个亚热带的冰期气候环境。造成这种结果只能是冰期或冷期的到来。在这个时候,全球性的降温已经出现,地处粤北山区中部的马坝地区的气候虽然不会出现冰川,但不可能仍然保持原来的亚热带气候,而是变成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夏季里温热多雨,春秋季干爽凉快,冬季则稍为偏冷。当地属粤北山区,除受纬度的控制外,还受垂直气候带的影响,因而动物群的成分更加多样化。

    专家还指出: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坝古人类生存的时候正处在冷期到来之际,由于地处低纬度地区,气候仍然是适宜的,周围的生态环境既有茂盛的森林存在,同时还有广阔的水域,除在较高的山上有可能出现局部的山麓冰川外,绝不会大面积出现冰川。在夏季,气候变得较炎热潮湿,到处一片生机盎然,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非常适宜的环境。我们的祖先马坝人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繁衍、生息的。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27).jpg 

                       今天山洞外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28).jpg

                                     今天的植物

    发现马坝人的地层、地貌: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及其伴生动物化石均出于广东曲江县马坝镇,距地面60余米,统称为狮子岩。狮子岩由石炭纪的石灰岩组成,孤峰内溶洞甚多,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是与今天洞外湖面高度相当的发育于山麓基部的溶洞。洞内常堆积有绛红色粘土与石灰华互层,是近期地下水活动的产物,其中偶见少量轻度石化的兽骨和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磨制石镞

    第二层溶洞洞顶的相对高度约10米。洞顶十分平坦,洞内堆积可见厚度平均可达4米,为粘土和石灰华互层。层面水平,层理清楚。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38.jpg 

       马坝人博物馆洞口(网上照片)

     第三层溶洞顶相对高度约为20-23米左右,这层溶洞形成较早,与落水洞相通。此层洞顶基本平坦,但表面保留有大量的石锺乳;洞内也有少量堆积。大量堆积 已由落水洞被地下水溶蚀带走。洞内堆积比较干燥,粘性较差。偶见少量动物化石,其种属与第二层溶洞的化石种类相同。

    第四层溶洞洞顶相对高度约为50米。从结构上来看,这些溶洞的发育似乎受层理面控制,洞口向东倾斜,洞内堆积物甚少。

    在狮子岩附近,有相对高度由20-50米的阶地分布,这些阶地的基座大部分为石灰岩,阶地表面除一部分为古河流冲积的砾石层外,其余几乎完全为红色的风化 壳所覆盖,形成起伏平缓的地形,阶地的高度可与溶洞的高度对比。根据各层溶洞及其相应的阶地,可知马坝一带的地面,曾有过四次间歇性上升。而第二层以上溶 洞可能在中更新世晚期以前就已逐渐完成。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29).jpg 

                                    山洞外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30).jpg

                                   山洞外的我们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31).jpg

                                    山洞里

     马坝人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南方地区早 期人类体质形态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古人类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和当时的地理气候及生态环境都有很大帮助;为进一步探讨人类演化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 资料。为完善我国原始人类发展的序列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资料;马坝人的发现,证明了广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原始群时代。这是迄今为止广东唯一的一处 古人类化石遗址。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39.jpg

                       生活图(网上照片)

    “马坝人化石”的发现,揭示了旧石器时代广东地区人类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遍布全境,数以百计,其中以曲江石峡,鲶鱼转和韶关走马岗遗址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凿、石刀石镞等制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鱼网坠、陶纺轮、各种石制和骨制的装饰品,人工栽培稻的谷粒等遗物、遗迹,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粤北先民劳动生息的风情画;展示了“马坝人”开户的粤北地区的远古文明,后继有人,绵延不断。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32).jpg

                                        国内同期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33).jpg

                                     世界同期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34).jpg 

                          马坝人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3/4-%20(35).jpg

                                 马坝人遗址

    明天绿家园马年春节生态游将走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作者张九龄和韶关的丹霞山,探寻阳元峰与阴元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