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河十年行2012”之七

(2012-10-30 22:06:52)
标签:

杂谈

—黄河两岸的鬼斧神工

 

易蓉  汪永晨 文图

 

 

    2012年10月26日,“黄河十年行2012”一行考察了李家峡等黄河上游电站,并和尖扎回民共度古尔邦节。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1).jpg 

                                         大山的早晨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2).jpg

                                          晨雾中的大山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3).jpg

                                         李家峡水库死水一潭

    黄河上游水电站密集,几乎隔二十公里就是一个水电站。“黄河十年行”从龙羊峡、拉西瓦电站向下走,一共考察了李家峡、直岗拉卡、康洋、公伯峡、积石峡、丁 沟峡等6个水电站。随行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勘测设计院高工黄玉胜说:“这一段水电站密集,可谓是是人类对黄河上游的重度干预。”

    因为要赶路,今天我们7点就出发了。前一天晚上我们拍到过李家峡的夜景。白天看,才看到这个水坝建在的峡谷之险要。站在那里时,黄玉胜高工很遗憾地说:如果当初的设计更准确些,就不会让后来大坝所在地的大山用那么多水泥砌上。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4).jpg 

                                       再次看到砌大山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5).jpg

                        最初蓄水这里喷出的水吓坏了施工者,于是有了这样的水泥墙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6).jpg

                                    没有砌的大山是这样的

     黄玉胜从一个水电设计与评估专家的角度向“黄河十年行”的记者们重点介绍了李家峡的设计缺陷。

李家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尖扎县化隆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李家峡河谷中段,上距黄河源头1796公里,下距黄河入海口3668公里,是黄河上游水电梯级开发中的第三级大型水电站。

    黄玉胜说,李家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设计的,右下泄道过短,下泄的洪水水能过大,冲击左岸山坡,危害极大。使得只能大大增加工程造价,用水泥和铆钉“钉”劳左岸山坡。

    坝址区河谷断面呈“V”型,两岸基本对称,右岸谷坡约50°,左岸约45°,河槽宽约50米。坝址区基岩裸露,岩性为前震旦系变质岩,主要由较坚硬的条带状混合岩、斜长片岩相间组成,并穿插有花岗岩脉。

    “近坝库区右岸存在1号滑坡,左岸存在2号滑坡。因此,近坝库区滑坡的稳定及处理,左、右两岸坝肩的稳定、变形及其处理,河床断层的处理,以及大尺寸窑洞厂房设计与施工的研究等,是李家峡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黄玉胜说。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7).jpg 

                                 治理这里的滑坡花了一个亿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8).jpg

                                这样的河边随时都有塌了的危险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9).jpg

                                       山雕与铁丝网

     黄玉胜还特意把“黄河十年行2012”的记者们带到李家峡电站旁的一个滑坡沟,并告诉我们,为了治理这条沟,大概增加了一个亿的投资。这是因为当时从模型 演算到工程实际有误差,而一个小小的误差就能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就这些时,一路上都很幽默的黄玉胜神情十分严肃。李家峡泥石流发生地—如今坎布拉风景 区的停车场边上,一个不起眼的狭窄山沟,如今仍布满沙砾石头,几乎没有一点流水。

    “好在当时有3台推土机挡住,否则泥石流进入李家峡电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西北勘测设计院当时做出了会发生泥石流的环评方案,他们不以为然。”黄玉胜说此次泥石流灾害后,西北勘测设计院声名大振,身价倍增。

     尽管修坝后因治理一条沟的滑坡,就又花了一个亿,李家峡还是黄河上游水电站里经济效益最好的。黄玉胜强调说:“李家峡最赚钱,龙羊峡老亏钱,主要是核算方 法不太合理。现在的核算方法是每一个电站单独核算,而不是一条流域来整体核算。如果把下游水电站的经济效益算上,那龙羊峡就不亏了。”        

    其实,在开发江河时,没有全流域通盘考虑的还水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这使得很多电站的生态隐患和地质灾害隐患很多。

    站在黄河上一个接一个的大坝前,黄玉胜告诉我们:199785030分左右,青海省龙羊峡水电厂地区突降暴雨,1小时内降雨量达50mm,高强度的暴雨导致山洪爆发。240分左右,电厂大坝下游左岸北大山水沟的洪水形成的泥石流将电厂330kV出线楼冲毁,砸塌进厂交通洞(门厅)顶部,洪水挟带着泥沙和石块沿进厂交通洞冲入厂房,当时电厂3台机组运行。厂房进水时,中控室值班员手动解列机组停机,防止了机组严重损坏。西宁市到龙羊峡的公路,在距龙羊峡镇24km处开始,有近18km严重被毁;电厂进厂公路的1号交通洞出口处和2号交通洞进口处被严重冲毁,进厂公路被毁并有危石,无法通行。在此过程中有一名武警战士和一名民工失踪。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水电厂发生的最大的一次水淹厂房的重大事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泥石流淹没了龙羊峡的2个月后,李家峡也再次发生了泥石流。

    为了写这篇文章,黄玉胜在网上给我们找到了对当时泥石流发生毁坏状态的描述。在这篇报道中,我们也紧接着看到了这样一段:“

  灾情发生后,西北电管局、青海省电力局认真组织了抗灾抢修工作,人员落实,措施得力,抢修计划安排合理;西北电网各有关单位大力支持、配合,广大电力系统 干部职工发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精神,历时25个日日夜夜,1号机组于8月30日23时并网发电、330kV龙羊峡—阿兰线同时投运,比原定 抢修计划提前15天,实现了提前一机一线的修复投运任务。9月9日龙羊峡水电厂恢复了四机两线运行。

    在这次事故处理和修复工作中,再一次表现出了电业职工为保护国家财产,勇于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西北电管局的局长、总工亲临现场组织协调全局力量保龙羊峡机 组修复发电工作;青海省电力局局长史天锡一直在现场领导组织抗灾抢修、事故调查,身先士卒作出表率;水电四局、设计院和有关单位也及时与水电厂配合,做了 大量的工作;同时在龙羊峡水电厂停运期间,西北电网通过精心组织电力生产调度,保证了西北四省(区)正常的供电秩序,为迎接党的十五大召开,为西北地区国 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此,部决定给予龙羊峡水电厂、青海送变电公司二处等7个单位,史天锡、罗恢明等36名同志全国通报表彰。受 表彰的单位和个人由所在电管局或电力局给予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

    每一次灾难之后就会出现一批英雄,这也是我们的特色吧。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10).jpg

                                山是美丽的,少了生命的活力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11).jpg

                                   这是我们心中的黄河吗?

     黄玉胜还向记者们介绍了大柳树水电站被搁浅的典故。上世纪六十年代,甘肃省省长说:“我活着你别想修大柳树水电站。”青海省省长说:“我不死你也修不成!”

    因为水电站修在哪里,相应税收就由所在省收取,所以大柳树水电站搁浅至今。黄玉胜说,如果大柳树电站当时要真修成了,这两个省被淹的大山和粮田将会是失去 “半壁江山”般的严重。随着人们对大坝危害的认识,后来这个大坝被分解成了四个小坝,大大减少了对生态的破坏和移民的减少。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12).jpg

                                        为什么赶牛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13).jpg

                                 今天是古尔邦节,也是宰牲节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14).jpg

                                       小牛不愿离群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15).jpg

                                        牛脾气上来了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16).jpg

                                           宰牲之前

 

    10月26日,是今年的古尔邦节。路上我们看到不少头戴白色小帽的男士骑着摩托车在路上。问过后知道他们是刚刚做完古尔邦节祷告。

    我们跟着走进了一个叫上李村的黄河边的小村子,第一个看到的场面是一群牛在街上走,随后被各家拉回去宰杀。一头小牛怎么也不走,后面的人抬它的屁股,前面 的人用绳子拉,可是那么小的牛可有着那么大的劲。连拉带拽老汉和他的孙子累得满头大汗时,我们也加入了场拉,抬牛的过程中。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两大节日之一(穆斯林回族)。又称宰牲节与开斋节。“古尔邦”意为“献祭”、“献牲”,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

 古尔邦节前, 人们要做各种准备特别是作为"献牲"的牲畜要预先买好。节日的早晨,人们进行沐浴全身的"大净",然后盛装 到清真寺参加聚礼。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杀牲血祭。至于是宰牛杀羊还是杀鸡杀鹅,这由各家的经济实力来决定。屠宰牲口,将肉食不仅留给自己 家,而且要分送给穷人,要确保所有的穆斯林都要有一份肉食。欢乐情景如同汉人过年一样。

    通常人们把血祭的牲畜宰好、把大块大块的连骨肉炖到锅里之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拜节,妇女们则留在家里炖肉和摆上节日食品,烧茶等,准备迎接客人。节日的第 一天,首先给在近期内发生过丧葬等家难的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次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就是给近邻和长者拜节。在这种礼节性的拜节活动中,除了 给夫妻双方的老人拜节是夫妻同去之外,其他的拜节活动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开进行。在维吾尔民间礼俗中,一般是不允许男女混杂的。 

    这之后,才是同辈的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要共餐痛饮,吹拉弹唱一起娱乐。维吾尔民间的拜节是维吾尔人增强社会联系,严守礼尚往来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尔邦节这一天,穆斯林们要穿新衣,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17).jpg

                                    从藏区买来的牦牛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18).jpg

                                          有抓的,有看的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19).jpg

                      老门在新门的后面保留着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20).jpg

                                   一辆车坐了一家子

     在青海省尖扎县上李家村支书冶建文家,我们体会了一次古尔邦节在这个小院中的气氛与欢庆。

    我们看了宰牲的全过程,也品尝了他们自家熬制的砖茶,馓子、花馍。在冶建文和我们介绍古尔邦节风俗、当地经济文化情况时,大女儿端上一大盘洋芋粉丝,放了 自家种的青椒、红椒、洋葱和大白菜,颜色悦目,口感也尤其好。快到午饭时分,他们又给大家做了一大锅煮面片,配上自制的花生米西芹泡菜、韭菜咸菜、醋溜大 白菜,让大家撑得马仰人翻。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21).jpg

                                  牛蹄与孩子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22).jpg

                         学校放三天假

     “我们用黄河水浇灌,种有冬小麦、春小麦等经济作物,还有大白菜、辣椒、洋葱等蔬菜。也有村民养牛羊,每年四五月挖虫草,也是重要收入。”

    如今这个村里,60%的村民在外面开面馆,做生意。有的开到了北京、天津。有的开到了上海。从村里一户户人家的高墙大院,和宽敞的住房不难看出,拉面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也带来了希望。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23).jpg

                            高墙大树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24).jpg

                                       大自然的颜色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25).jpg

                                        留不住的秋色

     秋日灿烂的阳光洒在房前屋后和路上。

    黄河文化,在这个小村庄里让我们陶醉,让我们遐想。自然,宗教在这里是一家家小院里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相互依存。只可惜这样的宁静致远,只是在他们的 节日时才能让人有着更多的回味。节日过后,他们又会踏上外出打工的路,混在城市文明的潮流中。期盼是生活中的念想,明年还会再聚。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26).jpg 

                                           祷告归来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27).jpg

                                        黄河边为亲人祈祷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28).jpg

                                        老人的手拉手

     离开这个小村庄,我们的车继续开在黄河边。这里红色的山石是黄河水雕刻而成的“作品”我们车上的人,一声声地:“哇”表达着我们的惊讶。惊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讶在黄河两岸这么绝美绝伦的景致能保留得如此完整,只因藏在深山知者甚少,真是太好了。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29).jpg

                                         山的风骨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30).jpg

                                       黄河两岸的大山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31).jpg

                                       大自然的作品

 

    明天我们还会走在这样的峡谷中,只是这样的峡谷也是拦腰斩断建坝发电的好地方。明天,峡谷和大坝并存。明天,保护与发展共存,我们看什么?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32).jpg 

                                          麦垛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33).jpg

                             山纹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34).jpg

                                       这里的山水间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10/2/7-%20(35).jpg

                                             红色的倒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