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十年行2012纪事之十六——温泉、溜索、鲜花节、同心酒

标签:
杂谈 |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2-04-13 汪永晨
八年前,也就是公元2004年2月15日,一群城里人怀着双重心理,走进了尚未开垦的,心怡已久的怒江。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5056687.jpg
怒江的小姑娘在温泉中(汪永基拍摄)
这是我们那次拍到的大家公认的最有代表性的一张照片。绿色的水,红色的花和两个傈僳族小姑娘羞涩地看着我们这些外来人。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5079234.jpg
江边的温泉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285453.jpg
溜索
那次沿江走时,一个集市边的两位妇女脸贴着脸,脖子搂着脖子,举着同一个杯子,摇头晃脑地边喝边哼着小调。我们把车停下来,拍下了这被称为喝同心酒的场面。这是当地人的习俗,赶集卖了钱,打一壶酒,一同赶集的人一块搂着脖子喝光,以示乡亲间的友谊。这一习俗,在怒江边是从什么时候传开的,我们问了好多人,都说是:祖上。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5265406.jpg
2004年拍的喝同心酒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5277500.jpg
2004年拍到的自己搭配
第一次到怒江,那个晚上,在怒江边塘火旁,喝着一碗又一碗酥油茶闲聊,屋外的山泉与松涛漂入耳际时,脑海里闪出了这样的念头:在美国,印第安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富于个性特征的本土文化遗产。但现在印第安文化已经被不断地博物馆化和旅游市场化,渐渐蜕变成为一种与生动热烈的实际人生和活生生的生命没有生死相依关系的“死”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等世界自然遗产地相比,怒江区域众多的民族和文化,是完全因它的活力令人骄傲的。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5288953.jpg
2009年傈僳族的早餐烤石锅饼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5306750.jpg
2012年烤石锅饼的怒江人家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5313468.jpg
怒江边的早晨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5322015.jpg
怒江边雪山下的油菜花
怒江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相互依存,当地人沿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那是今日怒江的根。没有这些特殊的文化、传统的多样,今天怒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能独特吗?而我们对这些独特又知晓多少?
我一直记着一位江边的傈僳族小伙子问我的话:等到只有填表时才写上傈僳族,别的民族习俗都没有了,还叫傈僳族吗?这位小伙子告诉我:我们傈僳族的很多民俗活动都是在江边。像澡堂会、沙滩埋情人、上刀山下火海。
可是,在经济大潮洋洋洒洒地遍布各地时,民族文化,习俗,人们还在乎吗?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5855015.jpg
2004年拍到的江边的姑娘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5875671.jpg
2004年拍到的江边的老人(汪永基拍摄)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5890828.jpg
织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5903750.jpg
2006年拍到的怒江边的茶马古道
今天,被追逐金钱的人不在乎的还有这样的自然。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5961125.jpg
2006年怒江第一湾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5969265.jpg
2006年拍于怒江边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5981593.jpg
2008年,云在大江上“握手”
那天夜幕就要降临,可大山中还是上演了这么一幕精彩的大戏。
2012年4月4日,怒江已经开始发“怒”。我们拍到的怒江,因雪山融水越来越多,也让绿色的大江从温柔的姑娘变成了的剽悍的小伙子。不过,色彩的丰富仍然是怒江的特色。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5993812.jpg
早晨的大山在怒江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004312.jpg
2010年这里的一场山体滑坡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014937.jpg
大石头滚的江边都是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024921.jpg
对亡者的思念
江边的这块写有8.18的大石头,从2010年的江河十年行到今年2012,我已经是第三次拍了。
不过今年拍和前两年不一样,今天是清明节。这里有一小堆纸在焚烧中。悼念的是在2010年8月18日被泥石流压在满江的山石下的一对年轻的夫妇。
我在报纸上看到有人说这场泥石流是因为山上有人在开矿。
而今天烧纸的人说,开矿的地方离泥石流发生的地方很远。他就是矿主,泥石流发生时,他是幸存者。
死了一百多的人灾难,原因归给大自然,归给老天爷最简单。可是,这样的说法,那些被压在大石头下的生命,说是冤魂,能同意吗?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037953.jpg
江边为水电开发的勘探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048515.jpg
怒江边在施工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058765.jpg
马吉电站的勘探也是在这样的绝壁上进行着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067390.jpg
路在拓宽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077671.jpg
滑坡随时发生着
这是马吉电站的勘探地。我们2006年到这儿时,一个包工头对我们说,他在江边为大坝勘探几十年了,像这么破碎的大江边还没有见过。
这位包工头同时告诉我们,他们在江边的勘探有上坝址,中坝址,下坝址。一个地方太破碎不能当坝址,他们就再把钻头伸向另一块山岩。这位包工头自己也承认:是挺可惜。而另一位工程师说的是,建了大坝后,怒江的激流可就没有了,要变成一个个湖。
一个个湖,也有人形象地称为一个个水池子。中国的江河哪一条能逃过被水池子的命运。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090562.jpg
江边的马帮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108171.jpg
溜索前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121359.jpg
淡然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133390.jpg
过江喽
我们同行的摄影师溜索后问我,你溜完了胳膊疼吗?我说不疼,因为我已经溜过三次了。第一次紧张,所有的劲都会使在胳膊上,死死地抓住溜索上的把手。溜过几次就不怕了,也就敢在溜的过程中按快门了。
溜索也是让一些人认为怒江生活方式落后的。我问过当地人,有桥过江你们喜欢吗?他们的回答中有这样说的:当然喜欢,可怒江上不可能修那么多桥。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146750.jpg
在大江之中渡过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156359.jpg
对岸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169968.jpg
我在溜索时按下快门拍到的大江
前两年,南方周末登过一篇怒江的孩子过江要溜索,太危险了的文章。后来热心的读者们捐钱在怒江上修了一座爱心桥。大桥开通时,正赶上我们的江河十年行,那份热闹我至今记着。可今天再问江边的人,没有人知道。不是当地人忘性大,而是那么长的一天大江,一座桥又能管到多少人过江呢。
溜索,是怒江人的交通工具,还会一直用下去。而且,这一溜,不仅是交通,时间长了,也成了一种文化。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180796.jpg
再过石月亮下的怒江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192265.jpg
2012年春天的怒江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202687.jpg
向远处的大山望去,就能看到石月亮
2012年4月4日,整整一天我们都在怒江边的公路上行驶。有马帮了就下车拍下来;有滑坡了,下车问一问;有溜索了,也去试一试。
怒江边的风土人情我们没有做太多的采访,我是用眼睛和镜头在与之对话的。这些年因为老在路上,练就了“扫拍”的本事,所以很多画面是我在车上拍到的。它们或许不能成为作品,但一定是生活的真实记录。也将成为我江河十年行纪事的组成部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216578.jpg
车过怒江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225203.jpg
伸出头的回拍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233843.jpg
2012年路上的马帮
今天本想能去小沙坝看看我们要跟踪十年记录的何大爹。可是,路上可停,可拍,可记的太多了。明天吧,明天 我们将去小沙坝。不知每次去都会向我问好的派出所的那位老弟,会不会又笑着对我说:汪老师又来啦。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4/1334296244125.jpg
2012年春到怒江
明年再来怒江,这江边的春天是不是还仍旧?没有渴望,就没有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