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十年行2012纪事之六——金沙江--浓缩地球的精华

标签:
杂谈 |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2-03-29汪永晨文图
江河十年行2012从3月20日出发,到3月 25日,已七渡金沙江了。地质学家杨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关注养育他长大的金沙江。金沙江—浓缩地球的精华就出自他口。
此行横断山研究会的邓天成一直在为大家提供每天行程的地名和行程线路。今天一早,大家的邮箱里就收到他发来的我们七渡金沙江的一次次经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269841.JPG
金沙江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278294.JPG
金沙江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287294.JPG
横渡金沙江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295559.JPG
摆渡过金沙江
第一次:22日,内宜高速宜宾金沙江大桥,四川宜宾县;
第二次:23日,213国道绥江-屏山金沙江大桥,云南绥江(南岸镇)/四川屏山(新市镇);
第三次:23日,溪洛渡水电公路雷波-永善金沙江大桥,四川雷波(顺河乡)云南永善(溪洛渡镇);
第四次:24日,永善大兴镇金沙江轮渡,云南永善(大兴镇)/四川金阳(德溪乡);
第五次:25日,金沙江奥威大桥,四川金阳(山江乡)/云南巧家(茂租乡);
第六次:25日,武警水电白鹤滩三通一平便桥,云南巧家(大寨镇)/四川宁南(白鹤滩镇);
第七次:25日,巧家-葫芦口金沙江大桥,四川宁南(葫芦口镇)/云南巧家(白鹤滩镇)。
金沙江发源于青海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它在江达县和四川的石渠县交界处(江达县邓柯乡的盖哈河口)进入昌都地区边界,经江达、贡觉和芒康等县东部边缘,至巴塘县中心线附近的麦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汇口处入云南,然后在云南丽江折向东流,为长江上游。金沙江在昌都地区段河长587公里,江面海拔自3340米至2296米,落差1044米,流域面积2 . 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957.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01.9亿立方米(巴塘站)。
金沙江落差3,300公尺,水力资源一亿多瓦,占长江水力资源的40%以上。流域内矿物资源丰富,但流急坎陡,江势惊险,航运困难。由于河床陡峻,流水侵蚀力强,金沙江是长江干流宜昌站泥沙的主要来源。
长江的这些资源,在我们人类既认识,又不认识她的今天,给长江带来的是生命的延续还是灾难的开始。如果说江河十年行初走时还没有太多的去想,可随着我们一次次地走进,长江面临的现实已不能不让我们不仅要去想,还要去做。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306809.JPG
大江拐弯处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315919.JPG
金沙江岸边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324747.JPG
江边生活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337716.JPG
金沙江水坝淹没线
江河十年行2012的一行人行走在金沙江边时,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工作让我们对金沙江也有各自的解读。
杨勇,在赞美金沙江浓缩了地球精华的同时,也在深深地担忧着这里地质结构的复杂,像今天这样的大开发,会让这里的危险系数要多大有多大。
长江委前保护局局长翁立达对长江的保护不但有自己对长江的热爱,更有一个官员、学者的社会责任感。一路上他几次在我们的大巴课堂上说到小南海是生态通道,是长江珍稀鱼类的“产床”。翁先生还说,巴西亚马孙一座大坝也没有。尼罗河上至今只有埃及有一座阿斯望大坝。不过现在尼罗河上游的几个国家已经开始了分水之争,未来为水而争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我们这次的行政主管诗人艾若,一路上已经赋诗几首。他认为金沙江本可让人诗意地活在她的两岸。可是现在呢?在建和将要建的38座大坝真的都修好了,长江还是长江吗?
他一诗云:江河十年行金沙,蜿蜒蹒跚过彞家。大坝锁水人鱼泣,夜走蜀道是悬崖。可是在建和将要建的38座大坝真的都修好了,长江里还有水吗?
又一诗云:迂回川滇处处坝,白鹤滩又锁金沙。江遭封喉月呜咽,大旱之夜哭巧家。
摄影师李宏,希望回去后把自己过去拍的金沙江的照片统统翻出来,好好对比一下他曾经拍到的金沙江和今天的金沙江有什么不同。他很深情地说:我们这么一个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为什么就没有气度把自己的母亲河保护起来呢?
记者史江涛一路上都在向水电移民发着名片,边发边说,你们有什么问题给我打电话。他在大巴课堂说,为什么这里修路的进度不能保证,因为在他的采访中得知,有些老百姓因对移民政策不满,就给修路的工地上捣乱。这样的人与人间的关系不正常,难道就是水电开发时的常态,那怎么才能正常呢?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355122.JPG
路边的松林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433434.JPG
大山里的人与自然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448481.JPG
这里曾经是“两岸猿声啼不尽”吗?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461700.JPG
这里也在进行着开发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511591.JPG
它在挖大山
自然之友的张伯驹,今天在峡谷里炸山修路我们被截住时,站在守护人家的房子上唱起了长江之歌。看到大山里的今天,他一方面在想着怎么发动公众节约出一个小南海水库库容的水,一方面向大家介绍着在巴西有一个环保行动。这个行动是洗澡时撒一泡尿以此节约用水。在大巴课堂上,张伯驹还引用了美国《沙乡日记》中一位教授面对兴高采烈的年轻人赞美自然时说的,他不忍再去,这些年轻人不知道这里真正的美是什么?
记者李路一路上拍了不少孩子。今天我们在巧家县蒙姑乡吃午饭时,又是他最先看到了街边的这样一景。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529888.JPG
街上输液
这里的医疗条件就是这样。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和我们说。
在我们国家,像这样医疗条件的乡镇还有多少?水电开发是不是能帮助这里改变这种现状?同行的律师张万成说,改变一个地区的状况,除了经济的发展,实物的补偿,农民还要有自己的话语权。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541044.JPG
这里有重金属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556013.JPG
大山里的铅锌企业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567903.JPG
企业在大山上的尾矿池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579997.JPG
听说治理了
就在我们大巴课堂上,参与者分享着这几天看到的金沙江,自己想说些什么就说些什么时,这个尾矿池让我们下了车,它离金沙江太近了。这个池子里的重金属太多了,那颜色让人看了不能不害怕,如果被排进金沙江,不就又是一个紫金矿业的污染吗?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590528.JPG
大山里的口粮地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601263.JPG
大山的颜色很丰富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611513.JPG
这片林子让我们喘了口气
今天,在我们的大巴课堂上有一场很有意思的讨论。话题是有记者在采访县、乡干部时,听当地的领导们说,现在要告诉农民水库不修了,有90%的人会揭竿而起。农民们对新生活的期盼太强烈了。
我们这次走在金沙江边一个个即将淹没的县乡镇采访,正面和地方领导的接触不少。而且,虽然这里移民们遇到的问题很多,有些事也令人气愤,但他们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的艰难和辛苦,还是让我们对他们也有了一些的同情。
中午,又一位宣传部副长出现在我们眼前。他是巧家县宣传部的。他说自己是带着记者们下乡抗旱的,现在县里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着抗旱,当地已经三年大旱,旱情十分严重。这位副部长说他是偶然听说有记者来了,就特意来找我们,同来的还有《昭通日报》在巧家的驻站记者。见到我们,他们都非常客气,用他们的话说是对大报记者怀有敬仰。
再出发时,我请这几位当地做宣传的人上了我们的车,很希望他们也能听听我们在大巴课堂上的讨论。
我对当地人对大坝建设的渴望和90%的人会揭竿而起是这样说的:我在怒江采访100个村民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希望建大坝。可是你问他们知道什么是大坝吗?回答基本是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希望建,因为政府说好。我们相信政府。我们媒体和NGO是干什么的,就是让当地人从自己的角度去了解大坝对他们生活的影响,鼓励他们在利益受到影响时,有效地发出场声音。
记者史江涛说他曾采访民间环境组织绿色流域的于晓刚,对于晓刚关注与推动的社会影响评价很有同感。史江涛说,现在水电建设太多的强调能源,强调经济发展。可是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还有很多其他指标,比如,文化,传统与生态。
我们说的这些,宣传部长和几位记者既认为很新鲜,很有冲击力,从没有听说过,但也认为水电不发展当地还发展什么呢?
我们中有人问,这里要淹没的地方,是这些年巧家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和水果的基地,要修大坝就全淹了呀。
这位副部长听到我们这样问,一下子激情十足,给我们讲了一堆有关巧家这些年经济作物已经到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让当地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副部长还指给我们看路边一些房子上的一顶水。他说这是当地人的发明,可在屋顶上种水稻等农作物。
我们中有人问,这些年巧家人的致富之路就全要被水电取代了,你不觉得可惜吗?副部长也好,另外几个记者也好,回答是一致的,水电是我们彻底脱贫致富的希望。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626903.JPG
白鹤滩电站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639591.JPG
白鹤滩电站边的金沙江绝壁
今天的晚饭我们又没有推掉当地县领导的招待。主要是我们也希望和地方领导有所交流。虽然,站在不同的角度,及所处的位置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共识。不过,席间我们之间的交流,并且让他自掏腰包买了我们的两本为怒江小学建图书馆的书《江河十年行》、《追寻“野人”的足迹》。这位领导甚至说,以后你们绿家园出的书我都买,是学习,也是支持。
写这段稿子时我是走在大山中,窗外还依稀能看到大山的轮廓。车内伸手不见五指,和我们一起走了六年江河十年行的中央电视台记者本路帮我打着手电筒。其实我还想再写写我们和当地政府之间的交流,可是颠簸的路让我每敲一个字都控制不住的手按不到想按的键盘,只好就写到这儿吧。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651075.JPG
花巨资建的观台却看不见金沙江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662700.JPG
大山中的金沙江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672559.JPG
冲突
明天我们要沿着金沙江的支流小江前行,我们也要和巧家已经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告别,因为下次我们再到巧家时,那片绿油油的庄稼地已在水中。那时我们再见到巧家县委领导和宣传部领导时,他们还会和我们那么坚定地说:水电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吗?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682216.JPG
金沙奇石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691388.JPG
金沙奇石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3/1333030701028.JPG
金沙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