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乞力马扎罗山下追寻野生动物的足迹之二

标签:
杂谈 |
地球上最美丽的一道疤痕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2-02-14汪永晨文图
2011年7月22日,和我一起住的“80”后生态学家徐凤翔凌晨三点钟就起床了,是兴奋,也是好奇。这兴奋里有刚刚飞过的西喜马拉雅山的雪和峡谷中的河地,也有刚刚看到的非洲秃鹫。现在我们确确实实是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了。即将看到的野生动物和东非大峡谷让我们俩充满了兴奋和好奇。
来之前我在网上看到的介绍是这样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建筑物多为浅色,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739489.jpg
内罗毕(网上照片)
并有许多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内罗毕人的服装色彩鲜艳,民族服装宽大凉爽。内罗毕人的主食有玉米、面粉。副食有肉类、鱼类、禽蛋、各种蔬菜、水果。内罗毕盛产茶叶、咖啡,这也是内罗毕人喜欢的饮料。
这和我们想象中的非洲的热和非常的穷都有一定的差距。
内罗毕人很讲礼貌,朋友见面必须打招呼,点头致意或行握手礼,还要加一连串的问候语。内罗毕人非常好客,亲朋好友到家,主人总是热情招待,拿出最好的东西让客人吃。如果客人对主人的东西不动一下,则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在内罗毕,不同的地区和部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由此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禁忌。带有普遍性的禁忌有:忌用左手与他人握手、行礼、抓饭或递物接物。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760817.jpg
热闹的马路边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769598.jpg
内罗毕郊外的驴车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778817.jpg
街边的水果摊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790254.jpg
路边的农家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803035.jpg
路边卖粮食的
今天我们一上路,就一起目不转睛地盯着车窗外的市景和街边的各种小摊儿。这条笔直的路,导游告诉我们是中国人帮助修的,所以在非洲人看来,中国人都是有钱人。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812551.jpg
路边的野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823395.jpg
路边的木雕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835192.jpg
路边都是树的非洲
同行的生态作家沈孝辉则说:有人认为,非洲迷人的荒野得益于现代化进程的缓慢,但事实不尽然如此。人家那里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管理理念十分先进,区内全部是尘土飞扬的土路,即生态路;野营地设施拒绝奢华,简约实用,并且需要提前预定以控制游客人数,因此保持了原生态的永恒魅力。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重要保护地,却在高强度的旅游、水电和矿产开发之下迅速走向经济化、商业化和人工化,这实在值得我们警醒与反思。
从内罗毕到肯尼亚山的路上,车上没有导游,但我们的司机高敦是个很热情的年轻人,一路上给我们讲个不停。今年26岁的他告诉我们,他的父亲有三个妻子。但是有两个已经去世,包括他的亲生母亲。高敦说,在肯尼亚一夫多妻是可以的,有钱人多妻的现象很普遍。
走在宽阔的马路上时,高敦几次告诉我们,当地人都说中国人好,现在旅游和鲜花出口,在肯尼亚占了GDP的10%,而从我们这一趟旅游的花费要近4万人民币来看,认为旅游占当地国民生产总值应该有更高的比例。
高敦说,像他这样做旅游的司机在当地算是中产阶级,一个月的月薪是150美元。他一个月的花销50%用于吃,15%用于租在内罗毕住的房子。
在肯尼亚,没有双亲的孩子可以免费上大学,高敦的妹妹现在在上高中,很不错的学校一年的学费是350美元。在肯尼亚,读过书的人,大多会讲英语。
高敦还特别和我们说,在肯尼亚,大老板们是喜欢做慈善的。关于这点,让我们一车人很是感慨了一番。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851910.jpg
森林中的旅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865567.jpg
旅馆的房前屋后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879285.jpg
旅馆里小憩处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890410.jpg
旅馆里的自助餐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902160.jpg
旅馆里吃饭的地方
从内罗毕出发,走了一上午,中饭时间我们就到了肯尼亚山脚下的一个森林旅馆。那自然,那舒服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应该说,这个宾馆选的地方既是借势,也是以简朴的方式造势。四周环绕小溪,有沟地,有丛林,也有台地。
徐凤翔先生称这里是:沟地,丛林,藤蔓,看起来杂乱,其实是让来旅游的人尽情享受天然湿润环境下的组合。体会龙蛇兰、芦荟的群落。这样把旅馆建在大自然中,是肯尼亚旅游的一大特色。
司机高敦说,在旅馆工作的服务员,一个月的薪水也就1000多人民币。但他们的热情与周到,在我看来是一流的。
同行的24人饭前饭后,有的拍到了长毛猴;有的在水边嬉戏;有的听生态学家介绍着从来没见过的树和花。
下午,我们就走进了肯尼亚山脚下的丛林中。沿着小路,边走边听生态学家徐凤翔给我们讲这是非洲特有的金合欢,那是半边莲。
金合欢大树,胸径有一米五左右,罗汉松胸径两米。说明那里湿润,土壤综合条件好。
另外,亚热带,附生的耐阴植物,天兰星科的植物发育也很茂盛。垂直分布的植物丰富、多样。
徐先生告诉我们,我们今天一路走来经过的都是稀疏草原,是典型的赤道干荒地区的植被。
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使这里的经济作物木瓜、菠萝、茶和咖啡也都有了生长的条件。
在和那些从没见过的植物相识中,远远地还能望着肯尼亚山,那一刻的心情,已经时隔快半年了,但此时再写时还是那么心动。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913114.jpg
霸王鞭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925785.jpg
非洲的植物群落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959160.jpg
听植物学家讲植物
肯尼亚山位于肯尼亚的中部,内罗毕北方约16O公里的赤道线上。她是非洲第二高峰,东非大裂谷中最大的死火山。肯尼亚山是古库尤族的祖山,也是众多的部族在举行祭祀活动时朝拜的神山。在古库尤族里肯尼亚的意思是白色的山脉,并以此作为国名。在肯尼亚国徽图案中也有肯尼亚山,而国花定为肯山兰,可见肯尼亚山在肯尼亚国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976832.jpg
像是故意给我们摆出的姿势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3988582.jpg
它们可是玩得不管不顾
肯尼亚山公园是一处多元化的动植物栖息地。1997年它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肯尼亚山是东非高原上著名的死火山,也是非洲第二高山,海拔5199米,面积715平方千米。肯尼亚山气势恢宏,终年的积雪覆盖在山顶,这里的12条冰川终年不化,一直向山中海拔4300米高的地方延伸。其中,路易斯冰川和亭达尔冰川是两条最大的冰川。山体已受很大侵蚀。
肯尼亚山有两个湿润季节,3月-6月的湿润期较长。12月~2月为短暂的干燥季节。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4002989.jpg
叫不上名字的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4014598.jpg
金合欢上虫瘿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4028410.jpg
红配绿
肯尼亚山的森林带,是从海拔2000米处开始分布的,雪松是这里最常见的树木。浓密的竹林则生长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方,在这一地区有长满苔藓的树木。一片片空地散布在林间。高山和次高山花卉丰富。非洲圆柏和罗汉松生长占优势。西南和东北较湿润地区(年降雨超过2200毫米)内,柱子红树占优势。较低的高山地区或沼泽(3400~3800米)特点是降水多,腐殖质土层厚,地形变化小,植物种类稍欠丰富。从生禾本植物、羊茅及苔草类占优势。丘陵草丛之中生长着斗篷草,老鹳草。较高高山区(3800~4500米)地形变化较大,花卉种类更多,有巨大的莲叶植物,半边莲,千里光,飞廉属植物。土壤排水良好的地方,溪流旁边和河岸处,生长着各类禾本植物。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4040176.jpg
云中的肯尼亚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4053926.jpg
肯尼亚山的夕阳西下时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4066520.jpg
太阳落山后的肯尼亚山
2011年7月22日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出来,我们就穿行在东非大裂谷中。
二千五百万年前这里曾经丛林密布,后来地下炽热的熔岩向上涌动,地壳在强烈张力的作用下断裂,大型火山沿着断裂带隆起,留下一道无法愈合的疤痕,造就了东非大裂谷。同行的生态作家沈孝辉称这里为“地球上最美丽的一道疤痕”。
熔岩之火不是毁灭者而是新生命的缔造者,给物种带来了无限生机,它促成了生物大量不可思议的进化。大裂谷纵切东非九国,向南延伸数千公里,塑造了整个东非的地貌和景观,栖息着独一无二的野生动物种群。
东非大裂谷融合了大型的山谷、火山和水草丰美的平原,养育了全世界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大型食草动物。两次雨季分散降落的雨水,决定了有些动物要奔波几千公里迁徙以寻找新草。
大裂谷形成,森林逐渐后移,人类的祖先迁到了草原,草原动物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营养,促使人类的进化,从而诞生了人类的祖先,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这片热土——东非大裂谷。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4081379.jpg
我们也疯得要飞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4092660.jpg
走进自然之后
没有到肯尼亚来之前,就期待着看到这里的野生动物,真的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还没有看到成群的,大型的动物,我们已经被这里风、土、人、情所深深吸引。这次因为当地不能上网,我没能边走边写边让朋友们和我一起走自然。不过沉淀了半年后的感觉,或许能像陈年老酒呢。
明天,我要写的是纳库鲁国家公园,也叫红鹤湖。走向那儿的路上,我们要经过区分南北半球的赤道。赤道有一个神秘的现象,别着急,明天告诉你。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4106442.jpg
夜幕降临后的肯尼亚山下的旅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4118520.jpg
旅馆里的服务员们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214131223.jpg
围在篝火旁的人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