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乞力马扎罗山下追寻野生动物的足迹之十三

标签:
杂谈 |
走在乞力马扎罗雪山中的热带雨林里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2-02-29 汪永晨文图
2011年8月4日,是绿家园肯尼亚、坦桑尼亚生态游的重头戏,今天我们要攀登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雪山。
乞力马扎罗,在斯瓦希里语中,乞力马扎罗山意为“闪闪发光的山”。它的轮廓非常鲜明:缓缓上升的斜坡引向一长长的、扁平的山顶,那是一个真正的巨型火山口——一个盆状的火山峰顶。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388268.jpg
网上照片
在酷热的日子里,从远处望去,蓝色的山基赏心悦目,而白雪皑皑的山顶似乎在空中盘旋。常伸展到雪线以下缥缈的云雾,增加了这种幻觉。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峰顶的气温又常在零下34℃,故有“赤道雪峰”之称。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乞力马扎罗山一直是一座神秘和迷信的山——没有人真的相信在赤道附近居然有这样一座覆盖着白雪的山。
关于乞力马扎罗山的名称起源有多种解释,但都不能令人满意,而且也没有人敢十分肯定他所说的就是对的。“巨大之山”、“白色之山”、“大篷车之山”都是乞力马扎罗山的解释之一,它们分别源自斯瓦希。
8月3日傍晚,我们在旅馆的楼顶上拍到了带着条条金色的乞力马扎罗,今天我们却要在山下的热带雨林里穿行。想着都觉得神秘、好奇、兴奋……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430800.jpg
乞力马扎罗山下的旅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438628.jpg
路边的当地人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448065.jpg
火山台地上的庄稼地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456565.jpg
长途站里的叫卖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466003.jpg
满脸的从容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475940.jpg
女的干,男的站
从住地到山脚下半个多小时的路程,一路的扫拍让我边拍边想:几十年前,就常常听说坦桑尼亚。那时知道的是中国在援助坦赞铁路。
这次从肯尼亚到坦桑尼亚,听当地司机说有更多的项目在这里进行着。当年中国的援助都是无偿的。现在中国的公司在这里怎么开发,经济利益有多少我们无所知晓。但是,对生态的破坏,在这里也还是听到了一些抱怨。
这些年,中国公司在海外的发展有收益也有风险,有些风险其实不能不说确实也有我们自己的责任。
走在非洲大地上的时候,我们随时都在感慨人家那里自然的自然,人家的幸福感可比我们高,动物活得也比我们这里的动物幸运。他们这样的发展眼前看是慢的,是不发达的,是贫穷的、不富裕的。可是他们的后代和我们的后代未来的生活,谁能过得更好,谁能预测?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485893.jpg
出发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497425.jpg
进山前要详细核查每个人的资料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507956.jpg
背包也要称重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518456.JPG
等
今天等着进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因为要一个人一个人地查资料,称重量,加上不知是效率低还是过于认真,总之我们起了个大早,直到中午时分才算是进了山门。
我们是爬雪山来的,却走在了热带雨林里。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也是大自然的丰富。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414565.jpg
这张图可以告诉我们,乞力马扎罗从热带雨林到冰川带。
乞力马扎罗山由林木线以上的所有山区和穿过山地森林带的6个森林走廊组成。在漫长的登顶路上,风景会一直从热带雨林演变到冰河世纪。尽管乞力马扎罗山峰顶部终年布满冰雪,但在2000米以上,5000米以下的山腰部分,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其中不少是非洲乃至世界上的名贵品种。2000米以下的山腰部分,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山脚部分,气候炎热,常在30℃以上。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532768.jpg
开始走在乞力马扎罗的热带雨林里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544612.jpg
透过大树看大树是雨林的特色之一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555456.jpg
雨林里的植物总是喜欢相互依存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566284.jpg
雨林里的花
乞力马扎罗的山体分带可分为五个地带,每个地带内的活动都受海拔、降雨、气温、植物群和动物群五个因素控制。大约以海拔1000米为一个梯度,从森林带往上,降雨量、气温和生物都会相应减少或降低。
乞力马扎罗的南面低坡带(海拔800~1800米,降雨量平原500毫米、森林边缘1800毫米)发现了大量人类活动的痕迹。原始灌木和低湿林已被牧场、耕地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所代替。低坡带由于其具有“欧式”气候,原本被英国人和德国人指定为未来殖民地。这里植被繁茂,土地肥沃,和北坡形成鲜明对比——北坡因为降雨少,土壤又多多孔性熔岩土壤,因此禁止耕作。本地带没有大型哺乳动物,只有几种小型树牺哺乳动物,且数目繁多,如丛猴、树蹄兔和神秘莫测的香猫。它们大多为夜行动物,往往未见其影,先闻其声。
2011年8月4日,绿家园生态游走进的是森林带。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578909.jpg
它们的根是扎在树干上的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590940.jpg
雨林里的“植物雨”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601018.jpg
植物中的“舞者”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611440.jpg
雨林里的“花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623425.jpg
大自然中的相互支撑
专业介绍中是这样描绘我们今天走在的雨林中的:
海拔1800~2800米,降雨量南部2000毫米、北部和西部不足1000毫米)完全是绕山而行,是植物的最佳生长地区。是所有低坡地区水源的供应者,乞力马扎罗山96%的水都来自于森林带,再透过多孔渗水的火山岩向下渗滤,形成山泉。
森林哺育了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包括几种大型哺乳动物如大象和水牛,因此在某些地区游客必须由携带武器的向导陪同。有时大羚羊会栖息在森林以及石南荒原和高沼草原的交界地带。这里可以看到疣猴、蓝猴、南北羚羊、小羚羊。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见到印度豹和南非野猪。森林带气候潮湿,林木高大,时而聚集水气形成云霭(特别是海拔2500到3000米之间的地带)。云霭使森林带全年的湿度更高;森林带日平均温度在15~20℃之间。
我们真不够幸运,不仅没有看到大型动物,连小动物也没看到什么。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我们走在雨林里的孩子般的快乐,因为山里多样的植物造型,让我们看得太过瘾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641097.jpg
这样的“大门”在雨林里很多,都向我们开放着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654784.jpg
像不像正在转的“凯旋门”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672112.jpg
想像一下象什么动物的头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683847.jpg
根路
我们是从海拔1000多米开始往山上爬的,要爬到3000多米。上山前,导游告诉我们,看你们的状况,六个小时可以爬到3000米的第一营地。
在山地垂直带,海拔1700-2300米间登山,我们没有觉得太累,因为可看的植物太多了。虽然,生态学家徐凤翔没能和我们一起走,但跟她一起走过那么多次大自然了,我们也能按着她曾经给我们讲过的,热带雨林里的:老径生花,气生根,附生博物茂密,悬垂飘逸来欣赏周边的植物。也能常松萝、石兰等等一种一种,能猜的就猜着。
生长缓慢,树杆扭曲的矮曲林,也属于温性雨林类型。这就是我们从中午一直爬到太阳快落山五个多小时里看到的乞力马扎罗热带雨林。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701784.jpg
站在“树墙”前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713409.jpg
“门帘”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728800.jpg
活的根雕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741784.jpg
“跳绳”
乞力马扎罗山占据长97公里、宽64公里的地域,山体如此之大以致能影响到自身的气候(其它大山如阿拉斯加的麦金利山和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也有类似情况)。当饱含水汽的风从印度洋吹来,遇到乞力马扎罗山就被迫抬升,然后以雨或雪的形式降水。
增加雨量,就意味着与乞力马扎罗山周围半荒漠灌丛截然不同的植物可生长在山上。山坡较低部位已被开垦种植诸如咖啡和玉米等作物,而热带雨林的上界为2987米,其上是草地。在4420米以上草地被高山地衣和苔藓所取代。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756581.jpg
我们就是走在这条路上到了第一营地的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767425.jpg
在第一营地的我们
登到第一营地时,我们个个都觉得如果再往上爬还是有可能的,只是没有时间,没有钱让我们继续攀登了。
冷,是我们在第一营地最大的感受。在小木屋里,我们挤在一起等着烛光晚餐。等着明天站在这个高度,看我们能看到的乞力马扎罗,能看到吗?我们是带着这样的期待进入梦乡的。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780143.jpg
第一营地的烛光晚餐
2011年8月5日天还没有亮,为了能拍到日出,我们就上山了。据昨天在那里等日落的人说那里还是很开阔的,能看到对面的山顶。天要好,有可能看到金色的雪山。
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冰川逐年后退的速度快得令人担忧。有专家预测,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层将会在未来的20年内完全消失。也有些科学家认为,火山正在再次增温,加速了融冰过程,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这是因为全球升温的结果。无论是什么引起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现在比上个世纪小是没有争议的,据保守的估计,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帽2200年后也将全部消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793362.jpg
清晨的火台地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818706.jpg
清晨的乞力马扎罗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828675.jpg
清晨的雪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840550.jpg
融化中的雪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852737.jpg
站得高,看得远
从昨天开始登山,到今天站在第一营地,乞力马扎罗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着,这座大山是非洲大陆所具代表性的风物地貌。
同时让我们对大山的解读,还有把书本上看到的和眼前感受到的融为一体:它的形成来源于灾难性的地壳运动,而灾难性的地壳运动同时也造成了从红海越过坦桑尼亚延伸至南非的东非大裂谷的出现。
书上说:在大约2500万年前,东非本是一个巨大而平坦的平原,在非洲大陆和欧亚大陆相撞后,东非平原出现了弯曲和断裂。两大板块的互撞使薄疏的地壳出现了巨大的裂口和薄弱点,导致了该地区众多火山的形成。在原发山谷最深的地带,火山活动也最为频繁,并最终导致了大裂谷地区的恩戈隆戈罗火山群和向东方向的系列火山(包括美鲁山、肯尼亚山和乞力马扎罗山)的形成。
东非大裂谷直至今天仍存在着地壳运动,乞力马扎罗正是较近的火山活动的结果。它的形成大约始于750000年以前,最初由三个大火山口组成:希拉、基博和马文兹。基博火山却一直保持着活力,在大约360000年前还出现过一次大规模的爆发,它释放的黑色熔岩盖过希拉火山口,在马文兹火山的原址上形成了乞力马扎罗山鞍。
基博火山的最终高度达到了5900米,每年定期被冰雪和冰川所覆盖。在大约100000年前,一次巨大的山崩在火山口的西南边形成了峡谷壁,而基博的最后一次喷发留下了火山灰坑、内火山口和完美的火山喷口。
我们站在了这个火山形成的盆地。看到了火山养育的,色彩那么艳丽的花朵。以及与火山,花朵同在的山、云交融出的林海和烧云。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868565.jpg
火山留下的“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880503.jpg
乞力马扎罗第一营地的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894503.jpg
没开时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904987.jpg
高山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915550.jpg
雨林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928065.jpg
云“烧”起来了
因为随行的对乞力马扎罗有研究的专家没有与我们一起同行的,有关的科学知识,我只能借助书上和网上的资料来写。但是,在那里拍到的这些照片,我想是能帮助我和读者们一起认识这座非洲第一高山,这一由灾难而起,却造就了丰富的自然之地。
198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会议,根据文化遗产评选标准,乞力马扎罗斯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乞力马扎罗山扑朔迷离,变化多端,一直是游客和探险猎奇要尽早去的地方。文人骚客写诗歌颂它,体育爱好者以登上它的高处为荣。世界上其他的高峰相比,它山势高耸,但攀登它还不是特别困难。
一位名叫莫扎特•卡陶的巴西人,创下了在17小时30分钟内上下山的世界记录。身体健康的登山者都有很大可能在短短几天时间内穿过五个迥然不同的植物带,登上主峰,每一位攀登过此山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
参加我们绿家园生态游的每一位,在评述此行时,用的最多的一个字是:值!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940675.jpg
仅剩的白色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951753.jpg
高山上的大树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962768.jpg
雨林地表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973206.jpg
山里遇到的女孩儿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500983034.jpg
山里遇到的男孩儿
我想,在结束此文时,再放几张照片,一是下山前,我们最后看了一眼的雪山,那少得可怜的雪,让我们为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又多了一份担心。而那棵大树和雨林里的地面,想让朋友记得雪山下的雨林的丰富。而那孩子的眼光,是我在问自己,他们的未来,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吗?希望看到这时,你能和我一起寻找答案。
明天,我们要去的是坦桑尼亚的另一个火山口,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现在我知道了,有火山的地方,就有丰富的植物与动物,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