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江河十年行云南之二—未来的土地谁来种

(2011-12-26 05:59:42)
标签:

杂谈

2011年江河十年行走在金沙江时,我们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感叹。感叹这里大自然的美;感叹这里大江的自由自在和清澈见底;感叹这里的风情与人的亲和力的相依相存。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115252.JPG

金沙江从大山前流过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128862.JPG

天地之间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140909.JPG

大自然的大手笔

当然,在感叹的同时,这些也都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在人们现在越来越多地见到国在山河破的时候,金沙江的这段还能这么自然;为什么连我们环保官员都承认我们的大江小河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今天,这里的江河不但有奔腾着的江水且见底地清澈;为什么不但东部,包括西部的民族文化传统在我们强势的经济发展中被忽视,正在走向消亡的时候,这里的民族文化却依然维系着人们与自然的和谐。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151409.JPG

农家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160424.JPG

赶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172565.JPG

笑得无遮无拦

 

 

上房梁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184377.JPG

12月15日,我们在长江第一湾爬了山阶后,见到了一群热爱纳西文化的老人。这群人中有70多岁的老人,有50多岁的壮年,我们还知道每当放假的时候,学生们也会和他们一起把玩古老的乐器,弹奏用老乐器演奏出来的古曲。

在那蓝的天,白的云下,在那带有民族特色的自然与人中,欣赏古老的、民族的、传统的音乐时,我赞美这里的自然,也赞美这里的人。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196174.JPG

红军当年也从这里走过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209690.JPG

去听纳西古乐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226190.JPG

他们正在弹奏的曲子是“山坡羊”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244987.JPG

古曲的记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261081.JPG

这把琵琶已抱在人的怀抱中有三百多年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274518.JPG

“浪淘沙”在空中回旋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287502.JPG

天地间的人与音乐融为一体

听说我们是一群关爱自然,关注江河命运的人,他们专门为我们演奏了一曲“寄生草”。77岁的张会长骄傲地告诉我们,哪里还有我们这样美的自然,国家现在也重视我们这里世代相传的文化了。

这位老人还问我们:没有自然哪有我们人?我们为什么要以牺牲自然来发展?这里要是修了电站,我们这些人就聚不起来了,聚不起来了,还到哪儿去把这美的音乐像我们的前辈那样传给下一代?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299831.JPG

画中的传承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346456.JPG

画中的自然中的人家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362096.JPG

我们在这时记录昨天,也记录今天

离开长江第一湾,我们就要去金沙江之子萧亮中的家,在被称为是香格里的地方。没有去过的人一边看着车窗外大山与大江和江边的农田,一边想象着。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600393.JPG

离开长江第一湾,我们的车就在这样的江边走向被称为香格里拉的地方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652065.JPG

人与自然都是“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664018.JPG

金沙江边的田

和每年的江河十年行一样,行走中就是我们大巴课堂的时间。昨天我们分成了三个小组,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所的人类学家沈红和中国环境报记者资敏、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彭铭刚给我们讲的是昨天他们走访的长江第一诊所。这里街上的诊所看一次感冒只有几块钱或十几块钱,不像我们城里大医院看个感冒不花你个几百块钱休想走出医院。这几年的改革,农民也“吃”了医保。长江第一湾的杨学勤告诉我们他去年装了进口的心脏起搏器,一共花了6万多。医保为他付了近两万,因为他是在市医院做的手术。

这点让生活在昆明,常常走基层采访的记者资敏发了一通感慨:农民的医保是在县医院看病能报销70%,在地区医院看是60%,在省里或去北京就要再少一些。那意味着农民要是得了大病,要是得到更好的治疗,就要多花钱。为什么城里的大医院给农民看病,和给城里享受医保的人看病,要分个三六九等呢?这公平吗?

在中国的很多乡村长期从事人类学研究的沈红说,前些年就有文章在探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看病太难了。所有的好医院都集中在大城市,这种以城市医疗为中心的医院,要靠提高门槛解决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这也是一种分流。这是新农民合作医疗的对分流配合的做法。它一方面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医疗保险,另一方面也在挡住农村进城看病的人。沈红说:2007年以前农民看病是完全没任何国家的保障。

香港中文大学的彭铭刚对此的说法:人类学家谈的是有与无的变化,记者看到是在看病这件事上的社会公平。

昨天,我们看到的还有长江第一湾这样一个古镇对污水与垃圾的处理。

前几年我们来,这里一直在挖沟,今年这些沟已经填埋了,有了井盖。杨学勤告诉我们,现在的污水还没有进到地下管道里,不过很快了。以后这里的污水就会和你们城里一样不再裸露。我们这里的人喝的虽然是山泉水,但污水的处理不跟上随着人口的增加也会出问题的。

沈红他们昨天跟着街上的垃圾车走了好长一段。让他们有点遗憾的是,最后发现这些垃圾还是被收集后倒在了江里,顺江而流。当地人说大江可以自然净化。可如今的垃圾和过去不一样了,包装纸越来越多,这对大江的影响还是令人担忧的,沈红说。

前几年的江河十年行,因为是六条大江一起走。是生态、水电、人家一起调查与记录,像合作医疗,污水、垃圾的处理,我们都没有好好地去看看,去记一记。这次我们只走要用十年跟踪的云南的五户人家,这样的细节我们终于也可记录到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679424.JPG

金沙江边姚叔的家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693502.JPG

姚叔家的院子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707034.JPG

姚叔家的池塘

姚树贤家我是2005年就到过,就住过的香格里拉县,金江镇,吾竹村,堆满一组的一户农家。这些年看到过,走进过太多的水电移民的家,再走进这样的,还在以祖辈留下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的农民家,让我愿意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为之鼓与呼,这也是2006年江河十年行发起的重要原因。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720877.JPG

姚叔家正在盖的大房子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732799.JPG

大房子边的小水景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744784.JPG

这是一个小瀑布

我希望在发展是硬道理的今天,人们也能看到尊重自然,尊重传统与文化的人家是如何生存与发展的。时隔六年,姚叔家里花更多了。池塘里的鱼也上了千斤。正在修的大房子,姚叔说就是给你们这些喜欢我们这的人建的,建好了你们想在这住多久就住多久。

我们中的有心人拉着我看这院子里的两个小水景,我们给它们命名袖珍瀑布。问了姚叔后知道了用途:院子里的水要有个变化,还可听到流水哗哗的声。在自家院子里看水的变化,听流水的声音,这样农家院在中国还有多少?农民中有这样追求的人能实现的又有多少,这是我在姚叔家时不由自主地就要问自己的问题。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758768.JPG

姚叔在向沈红讲着山泉水是怎么引来的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773252.JPG

 

一些朋友因为忙没有来,我把这一瓢水都喝了,每一口就是为一个与我们一起关注江河的朋友喝的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797268.JPG

姚叔的孙子

每次走江河十年行之前都有朋友说,真想去,可是实在走不开。每次来之前,都会和金沙江之子,为了留住家乡的大江,32岁就离开了我们的朋友萧亮中的朋友们说,我又要去亮中家了,你愿意还和我们一起替亮中孝敬他的妈妈吗?今天,站在姚叔家(比我只大一岁)的池塘边,我为朋友们喝完了这一瓢水。这清水既是为忙不来的朋友们喝的,也是为我自己。有了这瓢水,今后什么“水”我不敢喝呢?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811190.JPG

上梁大吉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824971.JPG

没有钉子的房子是这样支撑起来的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842893.JPG

五岁的素秋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857487.JPG

杀年猪

今天我们就又要见到亮中的妈妈了。昨天打电话知道他们家今天要杀年猪。今年家里猪圈里三头大肥猪已经卖了,可圈里还是满满的。每年的江河十年行也都会去怒江边的农家。已经被移民的那里的农民再也不能养猪了,农民新村的房子里没有院子。像亮中家这样住在江边,要接受被安排的新生活的农民有多少是还想养但没有地方养了的农民呢?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880815.jpg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895190.jpg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922971.jpg

2006年,江河十年行的第一年我们到亮中家时,亮中三弟亮远的女儿刚出生。亮中去世后,奶奶就不说话了,可是素秋出生后,奶奶天天抱着素秋和这个刚刚出生的小姑娘有着说不完的话。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949612.JPG

亮中家的金沙江边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962502.JPG

金沙江上的我们

可是今天我们到亮中家时,正是奶奶去世一周年的日子。五岁的素秋像小跟屁虫似的跟着我们下江,上山最后不但独立完成了相机拍摄,还玩起了摄像机。她会是这里将来的种田人吗,看着这位小姑娘在坟前伸出双手后摆出的动作时,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泪流。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975721.JPG

今年亮中的坟前有了素秋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3989862.JPG

素秋的自选动作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4002221.JPG

素秋在亮中的坟前撒下一颗颗红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4012721.JPG

摄影,素秋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4026393.JPG

摄像中的素秋

晚上看照片时,看着小孙女的作品,亮中妈妈的脸上挂上了笑容。

今天晚上我答应亮中妈妈,明天我们到家里吃饭,喝酒。陪陪这位老人家,是亮中生前很多朋友的心愿,我的心里记着呢。一年和老人家聊一次,也是我们每年江河十年行向这位培养出了亮中这样儿子的母亲吸吮营养的时刻。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1-12/1324044039893.JPG

亮中的妈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