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NGO
(2011-01-21 08:57:14)
汪永晨
WTO用不着解释了,而NGO的知名度可就没有那么高了。NGO是英文非政府组织的简称。
在一次亚行NGO论坛上,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斯里兰卡的一对夫妇,他们绝对是知识分子的模样,但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斯里兰卡南部交通开发项目中,房屋、稻田、种植园将毁于一旦。”他们说,这一项目的实施,除了1100栋房屋将被拆掉外,周围的生物多样性也会遭到严重影响。这对夫妇在后来亚行理事们分别与NGO代表对话时,一遍一遍地代表当地社区老百姓的利益,和亚行的理事们讨论应该怎么解决。特别是在和亚行行长千野中男对话时,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述了他们对亚行在斯里兰卡的项目中,缺少顾及公众利益的批评。
那天在亚行NGO论坛的代表们陈述各自的批评与建议时,我的内心充满了遗憾。无论是作为记者,还是作为在中国环保界还算知名的NGO,绿家园志愿者的发起人,我关注中国环境问题已达10年之久。而亚行在中国的项目也是从1986年就开始的。到
2001年12月31日,亚行对中国的普通资金贷款额达到112.945亿美元,包括88个公共部门贷款,总金额为111.78亿美元,和3个不需要政府担保的私营部门贷款,成为亚行最大的借款国之一。
那么,在这些项目中,到底有哪些项目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在项目的建立和项目的评估中,哪些是真正有社区公众声音的加入,我不知道。不仅我不知道,就在我去上海之前做的调查中,也没有找到什么答案。我问了一些官员,得到的答复是:亚行的项目比我们自己的项目还更关注环境保护。有没有公众的参与,我问了一些学者,回答是:还没有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我问了一些做生意的人,他们说:给钱就行,还管那么多。
中国的环境NGO早已成立。这些年来,在环境教育、种树、观鸟、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都做了不少的事情。可是,和亚洲其他国家NGO所起到的作用相比来说,我想,我们是有差距的。
2002年6月20、21日我以NGO代表的身份,在马尼拉又参加了一次亚行会。这次被称为Work-shop的会,在我看来有点像是我们中国人过去熟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亚行出钱邀请的人中,有政府部门的代表也有NGO的代表。如果说,请政府代表来参加这样的研讨会,是希望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那请NGO的代表参加,我想就真是在花钱请人挑刺了。
当亚行为与会者列出讨论题目:如何使得亚行项目更具有独立性、可靠性、透明性时,NGO代表们发表的意见是,项目要有外界代表参与评估,以提高项目的可靠性;制定政策者要对项目所产生的后果负责;要让受影响的社区有抱怨的渠道;要帮助受影响社区公众的声音更强大。
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听到这样的劝告,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要经受得住风风雨雨的考验。风雨的吹打,并不是给花朵出难道,而是使其更加茁壮。亚洲开发银行在自身建设中,敢于面对NGO的敲打,体现了他们对强健的期盼。这也是国际金融行业发展到今天,一步一步地在走向成熟。亚行之所以重视NGO的意见,说明NGO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