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抗震救灾 |
面对汶川,专家需要搭建合作平台
文/汪永晨
随着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新的阶段,面临的多种的、紧迫的问题和挑战也越来越复杂地摆在决策者和公众的面前。为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建设一个灾区现场与多学科专家群互动的政策研究智库,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发起,联合四川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组织国内外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心理学、公共政策等相关方面的专家,成立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
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建立了四个平台:一是现场实践平台。行动组将采取参与式观察和联接式研究的方法,安排相关专家进驻地震灾区。派驻公共政策、心理救助、公共卫生、社会救助等领域的专家进驻地震灾区,配合相关部门的抗震救灾工作,了解相关信息,提供救援和应急处置方面的政策建议;
二是建立北京研究平台。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组成战略咨询组,跟踪抗震救灾动态,收集分析国内外相关资料,与现场平台保持互动,并分析整理现场平台发来的观察评估信息,完成相关对策报告,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三是建立国际交流平台。邀请国际相关方面专家参与抗震救灾的研究和现场工作,动态跟踪国际社会对我国抗震救灾工作的评价和意见,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四是建立信息网络平台。依托国内知名网络,建立抗震救灾信息交流平台网站(www.512jiuyuan.cn),作为支援社会救灾工作的网上信息发布和沟通平台,通过制作资源地图,向公众提供救援资源的分布以及相配合的信息发布和交流论坛,协助前线救援人员明确救援方向和重点,同时也便于灾区人民和救援志愿者队伍的沟通(如寻人,志愿者调度等等),并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平台。
除了搭建平台以外,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还着手进行灾区中小学教育安置示范建设,提供师资力量,负责软实力的建设和全方位的应对政策;
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秘书长张强强调:汶川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挑战,在这个挑战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现场的救援,我们也需要在管理、科技等多学科的创新上进行新的学科建设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