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环保/人文/历史 |
分类: 环境时评 |
汪永晨
五一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里,开始连续开辟了公众节能的专题节目,可见节约能源已经被我们的媒体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当然也不能不说是形势所迫。
环保、节能、创新,也是今年两会的重点话题之一。很多委员也有很好的建议。有说要从制度上着手的;有说节水的重要环节是要开发利用中水的能力;有说违法成本太低,执法成本太高的。我们当然寄希望两会之后,这些建议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与采纳。
我曾经采访过一个燃煤耗能非常低、环保部门测定燃烧时二氧化炭的排放几乎是零的“型燃料”技术发明人。
当我向全国政协常委、前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汪纪戎介绍这个项目时,她对我说的就是,我们现在缺的不是好的技术,而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新技术的制度。每年国家环保局都能收到大量的来自成科学部门的,技术部门的,甚至民间的新技术。有些他们鉴定之后认为很有推广价值,可是因为一些制度上的因素,这些新技术的使用常常遇到障碍。他们也非常着急。
都是些什么障碍呢?就我采访的这项技术来说吧,它是改变了煤的燃烧方式。现在我们烧煤是从下面点燃,这样煤点燃后要先冒烟,这个过程不但让有效的能源白白的冒掉了,还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型燃料”的燃烧是从上点火,所有的能量在特制的炉子中不但能充分燃烧,还能做到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项技术在北京的空军指挥学院、燕山石化使用后,很快就得以更大规模的推广。
可是这项技术现在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北京四环之内不能烧煤。不管你是多好的技术,是煤就不能在所划定的范围内烧。这条规定使得污染程度、成本都比烧电、烧油甚至一般的煤火都要低很多的“型燃料”,被拒之冬季取暖的很多城市的大门之外。我曾在乌鲁木齐和兰州两个冬季因燃煤造成巨大污染的城市介绍这项技术,但他们都对发明人只是个民间企业家表示质疑。
如果说“型燃料”的发明人是民间企业家,推广起来有难度,可在推广新技术时遇到困难的,也包括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他们研制的“面包草”秸秆饲料。蒋高明曾到叙利亚考察秸秆畜牧业。叙利亚种植的许多燕麦产量很低,但他们对粮食以外的秸秆给予了充分利用,即用来放牧;甚至干燥的棉花秸秆,也成了绵羊的饲料。因为叙利亚地处干旱区,光合生产力很低,农民们必须充分利用秸秆资源。
其实,蒋高明早就提出,并研发了利用中国7亿吨秸秆发展牛羊养殖,并利用粪便制造沼气,沼渣还田,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秸秆中蕴藏的50%以上的生物质能(目前仅取走了粮食)。“秸秆养畜代气”既可避免人畜争粮,又可以解决能源紧张问题。如果我们走通了这条路,可以解决很多重大问题。蒋高明至今到处呼吁。
可据我所之,目前中国农村每年在田间烧掉秸秆的习惯仍在很大程度上继续着,今年五一我们在四川大渡河生态游,沿路到处都能看到滚滚的浓烟从田野中升起。蒋高明他们研制的“面包草”,目前却只在小范围内被使用。
节能,与新技术的推广,除汪纪戎前环保局副局长所说的新技术的推广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以外,我认为缺少的还有我们的目光是着眼于今天还是明天。如果我们看到的只是今天GDP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攀升,而不为明天着想,节不节能就很容易被忽视。如果我们的发展也能把目光着眼于未来,资源的丧失就会在我们今天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把大自然中无价的资源也作为成本计算在相应的指标中,加以关照。
目前中国单位产出耗电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这个世界平均水平,包括非洲和比我们经济水平还落后的国家)欧洲的6倍,韩国的3.1倍,日本的11倍。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25%,比日本低20%;建筑采暖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真正在乎了这些,新技术成为“香饽饽”也才有可能。
前一篇:今日三峡之四――长江清,中国兴
后一篇:问都江堰为何来水创十年来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