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环保/人文/历史 |
分类: 环境时评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汪永晨
和世界其他民族不同,中华民族有独特的风景欣赏观,这种风景欣赏观把风景,即自然看成一个充满了灵气的环境。古代中国人欣赏风景,总是在捕捉大自然里无处不在的灵气,他们企图在山林之间吸取“道”,或者把自己融进天地里。这大约是从远古时期华夏民族对天崇拜里引申出来的。
前些年,北京为了某些特殊的活动,曾有人把路边枯黄的小草用颜料涂成了绿色。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说“冬天就是冬天”。顺其自然,是人们越了解自然以后,越追求的境界。
近日,《青岛晚报》上又有了类似的报道:新年新气象,元旦到了,不仅市民要换新衣裳,连草坪都要换上“迷彩新装”了。青岛红岛路东侧大土坡的草皮入冬以来暖季型草早已经枯黄入眠,可不久前几位师傅拿来“绿色涂料”四处一喷,所到之处“恍如隔季”,仿佛回到了生机勃勃的夏天。虽然这则报导说喷到草坪上的绿色24小时后就会变干,也不再有气味,不含有毒、重金属或潜在的对草坪有害成分,也对人体、家畜无害,也不会染到人的衣服上,因为增绿剂是喷在草的叶面上,所以并不影响草坪来年的生长。但是还是又引起了人们对此的不同争论。
20多年前,我曾陪一位英国BBC的广播记者在北京采访。记得她当时不只一次的对我说,最喜欢北京的冬天,特别是冬天的颐和园。当时我问她,伦敦冬天的草坪不也是绿的吗?那时的我羡慕人家那里四季长青,她却欣赏四季就应该有四季不同的颜色。
这些年地方跑多了,觉得北京冬天光光的树干,配上青砖的院墙,确实别有一种韵味。2007年1月1日,雪后的斜阳洒在昆明湖畔的一棵棵古树上。微风中,没有树叶的枝条拍打着佛香阁,长廊和湖边那些灰色的小房子上,人与自然的和谐让人尽情的感受。西方的写实主义油画直到十八世纪,才出现了专门把山水当作主题的画。而我国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受竹林七贤遗风影响,山水画就已经成为独立的画科。而宋元山水名画让后人感受到的更是除了人的心境以外,还有山水本身所蕴涵的灵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做到了把心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也许有人说,没有鸟叫就没有鸟叫,和我们人类有多大关系呢?那么2006年年底中外科学家在长江里用最先进的仪器搜寻了一个多月,一头白鱀豚也没看到后,专家说,如今的长江已经不适合白鱀豚生存了,那么有一天它是不是也不适合人类生存了呢?
以我们现在对自然的认知水平,给草上点颜色也许被认为没什么大事。可是,听不到鸟鸣,河流泛滥,长江里没有了白鱀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造自然,人定胜天虽然已成了昨天的口号,给冬天的小草化妆,或许只是追求美观。但自然就是自然。古人尚且不仅满足欣赏自然,还要捕捉大自然里无处不在的灵气,企图在山林之间吸取“道”,我们今人却要违背自然的规律,非要冬天的颜色变成夏天的,让进入冬眠的小草换上夏装。这样做,真得就不会带来什么恶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