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垃圾分类何时不再是运动

(2007-10-29 11:21:17)
标签:

人文/历史

环保/人文/历史

分类: 环境时评

垃圾分类何时不再是运动

汪永晨

近日几场大雨倾泻在北京城。有记者在雨中看到一些垃圾场内污水横流,臭不可闻。据一项调查表明,北京西10万人饮用水源遭污染, 现在126处生活垃圾场污染着北京城。可是北京市民既不知道这些垃圾对我们的饮用水会造成什么影响,更不知道饮用水被污染了应该怎么办。像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还被垃圾如此困扰着的地方,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7月中旬曾在昆明滇池边采访,卖鱼的就在一个大垃圾堆前叫卖。垃圾流出的污水直接注入了滇池。那片滇池的水完全是浓浓的,厚厚的绿色。我问卖鱼者,这样的水里打出来鱼能吃吗?回答:水不能喝,鱼能吃。  

一个城市的生活垃圾应该如何处理,这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面临的大问题。前几天到怒江下游泰国境内的萨尔温江采访,走过江边的小村庄,没有在江边见到一处堆放的垃圾。在我国大河小河旁的垃圾那是随处可见的,似乎江边就是天然的垃圾场。4月份从韩国归来写过一篇文章,那里曾经的垃圾山现在是郊野公园。美国旧金山垃圾的回收率,目前是63%。

我认为,垃圾的处理和文明程度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乱堆乱放有技术问题,更有观念和操作方式的不同。五六十年代,北京人就在垃圾分类,那时连吃过的大骨头,用完的牙膏皮都能卖。那时的垃圾分类是实实在在的。90年代初我到德国时,当地人对我说他们的垃圾分类是从中国学的。我曾为此而自豪。现在呢,人家那里垃圾分类已经成了垃圾处理的重要方式。而我们中国不论城市还是乡村,目前站在那的一个个分类垃圾筒,不过是摆设。

一位开始在自家进行垃圾分类的北京人看到垃圾车开进小区,将分了类的三个垃圾桶的垃圾通通倒进一辆车里后形容:这一幕让我气得要差点没吐血。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名教授,至今回忆起当初哈市有关部门在南岗区和道里区设立分类垃圾箱时的情景还很生气:“那时候,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让市民知道哈市有了新型的分类垃圾箱,市民要严格遵守和做好垃圾的分类,并且说明,这是城市垃圾处理的最终目标,有关部门也多次搞大型宣传活动,写黑板报,向市民发传单。当时我们真以为这回哈市的环境卫生在政府部门的带动下,真能好起来,哪知道这是一个样子工程,根本就是摆设,没派上用场。那段时间,我们学校教师家属楼里的垃圾每天都进行分类,白瞎了我们一片心。” 我知道曾有一位市民算了一笔经济账,按照有关部门的说法,一个普通的分类垃圾箱造价是500元左右,不锈钢的是千元左右。即使按500元算,一个区政府投放在街上的100个分类垃圾箱造价就是5万元。可惜,投资数万,却只是个摆设。

一方面是垃圾场里的垃圾得不到处理,污水横流,严重威胁着地下水资源。一方面又是大规模的垃圾分类的造势,形成的巨大浪费和形式主义对求实精神的践踏,使得北京这样的国际大城市,还让市民们承担着126处垃圾场污染的巨大风险。难怪有人质疑:政府部门在分类垃圾箱投放之前就已经清楚这绝对是一个摆设,因为既缺乏整体规划,也没系统安排,终端更没有一个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其结果垃圾分类,只能是运动,只能是摆设。如果说用这种方式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那其结果可是劳民伤财。

还有,明知是摆设为啥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到处摆放?而垃圾场却依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城市的清洁。

任何制度的制订与执行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了很多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缺一不可,而越到后面的环节越为重要。最后的环节不实行前面所有的环节都将是白费,造成社会成本的巨大浪费。而如果一项制度是政府制订的,这将使政府的形象大打折扣,政府的权威性也将失去,我们国家的很多制度都是停留在开始的轰轰烈烈上,所有的官员一个劲的亮相,全国民众一阵的忙碌,媒体一阵热闹,其后便归于沉寂。事后还会有人站出来说,看看都是我们国民的素质不高。

依我看,垃圾分类没有错,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错的是不应该只把它当成运动。当垃圾筒不再是摆设,认认真真地去处理每一个垃圾场所面临的问题,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而不是造势,126处生活垃圾场威胁着北京人的风险方能尽早避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