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江行之四――喀斯特天生桥群(续一)

(2007-10-15 09:20:25)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江河情结
                                                                                   乌江行之四――喀斯特天生桥群(续一) 

天坑中的水上桥

那天,陪我们走的姑娘是个业务很不错的导游,地质学家的话在她那里已经通俗化了很多。她告诉我们,天生三桥所在的羊水河段原来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下暗河,暗河造成了规模宏大的地下洞穴,因溶蚀发展、洞穴也在扩大,最终导致洞穴顶部发生像串珠状的塌陷。在洞顶塌陷的地段,就形成了巨大的天坑,暗河也就暴露成了地表河。在那些天坑之间还没有塌陷的窄窄的残留洞穴段,就成了天生桥。

范晓在2007年第7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武隆-乌江深处的喀斯特画廊”一文中说:如果残留的洞穴段较长,那就不成其为桥,而应该叫穿洞。以什么标准来区分呢?澳大利亚喀斯特地貌学家J.N.Jennings认为,应以阳光是否能到达整个桥孔通道作为界定天生桥的标准,并提出天生桥的极限宽度是180米,因为欧美的天生桥孔高都在70米以下,当桥宽超过180米,阳光便不能穿透桥下孔道。

乌江行之四――喀斯特天生桥群(续一)

石洞中

乌江行之四――喀斯特天生桥群(续一)

石门内外

乌江行之四――喀斯特天生桥群(续一)

洞里的暗河

  范晓说:天生三桥中黑龙桥的桥宽虽然超过180米,达到193米,但由于天生三桥的平均孔高达到96米至116米,所以即使通道长度超过180米,整个洞道仍然十分明亮。因此Jennings的观点应做适当修正。

“武隆-乌江深处的喀斯特画廊”一文中还写到:世界上的天生桥很多,但并非都是喀斯特作用形成,如美国犹他州的砂岩天生桥(Natural Bridge National Monument),我国河北阜平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中的变质天生桥等等,但这些天生桥的规模一般都无法和喀斯特天生桥相比。唯一例外的湖南张家界武陵源的石英砂岩天生桥,高达357米,但它不属于喀斯特天生桥。

乌江行之四――喀斯特天生桥群(续一)

石鹰天坑

乌江行之四――喀斯特天生桥群(续一)

天坑中的小溪

乌江行之四――喀斯特天生桥群(续一)

走在天坑中

  古人徐霞客早就注意到中国南方的喀斯特天生桥,并名之为“石梁”。他在黔游日记中,就曾记叙在一日之中见到的多个“石梁”:“五里,有溪自西谷来,东注入南大溪,有石梁跨其上,曰太子桥。大溪自西南峡中来,至此东转,抵东峰下,乃折而北去。有九巩石梁,南北架溪上,是为华仡佬桥,有溪自西北峡中出,至此东转,石梁跨之,是为青崖桥;。”

乌江行之四――喀斯特天生桥群(续一)

山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