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山中来》读后感四篇
(2020-10-15 16:43:03)《我从山中来》读后感
张卓越
当我拿到这部书的时候,看到书的名字《我从山中来》,还没有什么感觉,想着这也就是一部普通的小说。但在我看完的那一刻,不免心中也赞叹了一声。对于主人公阿难的求学经历,他的家庭变故,还有他与钟雪晴那段纯洁的感情,看完后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对于结局,应该所有人都不会很舒服,都在想为何命运会这样对他们,设下了一道又一道关卡,把他们活生生地拆散了。
这本书的价值是无穷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现在的生活好了,不用下地去干活,餐餐都能吃饱,说白了是要什么有什么。对于以前的人的生活,都不敢相信。我们父母辈那一代人,都在想方设法地摆脱困境,过上富裕的生活。他们内心有个坚定的目标,个个奋发向上。他们这种精神更体现在学习上,对于学习都是求之不得,如果只让你学习其他什么也不用干,那对他们来说便是莫大的幸福。但现在,这种条件来得太容易,也不觉得有什么。有的不想学习,父母都得是求着他们去上学。有时自己还在想,现在中国强大,撑起这个国家的人,好像刚好是我们爸爸妈妈那一辈,是他们使国家走向兴盛。但如果把国家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的时候,我们能否担任起这个重任,能否让国家继续复兴呢?所以听曹老师说,谢老师是第一批从事弘扬传统文化的,中国如果多些这样的人,那中国的文化也不会在我们这里断掉。
在阅读中,感觉写得都很真实,把人物的语言动作都描写得很到位。自己在看到阿难与钟雪晴那段故事后,感觉钟雪晴正如书中所描绘的“贵人相助”。在故事中,阿难很多次遇到的难题,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钟雪晴总会出现在他的身边。如果没有钟雪晴,那便没有阿难。他们俩之间的故事不像其他小说讲爱情故事时那么富有情调,而是很直白的一些交往,让人感觉到很美好。这两人的命运都很相似,本来两个人都可以顺顺利利去到一中接受高质量的教学,在这节骨眼上阿难的父亲却不幸离世,没多久,钟雪晴的父亲也走掉了。两人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不得不担任起家里的重任。阿难后面又找到另一个中学“五七中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五七中学也还不错,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半工半读的中学,阿难就彻底没有学上,只能去赚工分。相比之下,钟雪晴就只能去接他父亲的班,一辈子就只能当个工人了,但她也没有向命运低头,还在努力学习,等待时机。他们俩趟过了雷校长的那一关,完成全日制学习。他们用他们的这份毅力感化了莫老师与陈校长,拿到了《高考大纲》与复习资料。最终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结果也不辜负他们,两个人都上了重本线。但是命运却牢牢束缚住了他们。阿难如愿以偿上了大学,但钟雪晴一家老小都需要人照顾,她只能放弃上大学。这个结果也导致了两人阴差阳错的告别。看到这里,心里真的很难受,眼里含了一些泪水。两个人都希望对方好,钟雪晴不想让阿难冒险做违法生意,阿难想快点挣到钱帮钟雪晴的母亲治病。爱一个人都希望对方好,他们之间的这种爱,是纯洁的,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看完这书后,让自己最触动的还是阿难的那股劲,无论命运最终如何,他从不会低头。每当自己难过时,想想阿难,瞬间豁然开朗,又恢复了动力。阿难带给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无穷的,愿所有看完这本书的人,都能把阿难的这种精神传续下去。
《我从山中来》读后感
李博宇
刚开始看这一本书的时候,看到封面上写着“讲叙四十年前,一个山乡孤儿如何炼成高考状元”时,就对这本书有一种好感,对书中作者的背景故事也很好奇。我自己本身就喜欢听故事和看故事,这本书让我看得很入迷,感觉好像吸毒上瘾了一样。我感觉,书里的主人公阿难能成为高考状元,是因为他自己很努力,以及在他后面还有一位伟大的父亲。阿难初中毕业要上高中时,他父亲把家里几件很珍贵的东西送给支书,求支书让阿难去上涟水一中,可惜还没等阿难上高中父亲就因为一场意外死去了。为儿子上高中做了这么多努力竟没能看到儿子上高中夺高考状元,我感到十分惋惜。阿难的母亲,虽然刚开始因为家庭状况一直阻止阿难上高中,但最后也按照阿难父亲临死对她发的毒誓去讨米供阿难上学。这让我很意外。在我看过的很多故事中,讨米供儿子上学的故事是第二次看到。看前面心情本来还挺好的,看到这,心不觉就凉了。为供儿子上学而去讨米的母亲天下又有几个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本书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地方是刘老师家断粮,阿难暗中在校里组织捐米,并送到刘老师家。路中遇到了很多麻烦,很多危险,甚至遇到了饥民抢劫,都被他们机智地躲过了。我估计假如是我,一见这架势,早就吓得屁滚尿流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粮食一丢一溜烟逃得无影无踪。当警察盘问他们时,我更是为他们捏一把汗,如果稍有应对不慎,那他们就会被当成米贩子抓起来,连高考资格都会取消。还好,阿难临行前自己搞了一张学校证明。他们顺利通过,我也松了一口气。
这本书比起我以前在家看的那些长篇恐怖小说好看多了。那些长篇恐怖小说看完后超级闹心,晚上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上课打瞌睡,被老师抓住就是一支粉笔飞过来然后出去罚站。而这本书让我会自然随着书中的内容变化涌起无数不同的情绪。比如:看到钟雪晴去六爷猪场的住房里看受伤的阿难被值班的雷校长抓个正着时,我会感觉非常紧张;看雷校长倒台,由刘老师接任校长时,我心里就会想:痛快,阿难终于不用被雷校长这么左的人管了。
寒假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指的是东哥他们)。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精彩,里面的故事情节写得非常细,能让读者融入进去。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爸爸妈妈工作了一天,老是喜欢一回到家就躺在床上看手机。我感觉老看手机不好,很影响视力。妈妈虽然用手机看的是电子小说,但也是在看手机,而且视力本来就不太好,看电子小说还不如看真书。这本书我感觉可以让妈妈忘记一天的疲劳。
《我从山中来》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为我的写作树立了一个标杆,让我学会了写作要抓住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尽量把细节写细一点,事情中的人物要描述清楚,让读者对事件的人物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给我写作增加了很大的动力,但能不能把作文写好主要还是看自己,总之为了目标努力奋斗吧。
《我从山中来》读后感
王培源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的时候,那绿白相间的封皮儿不得不让我联想到一些有着农村背景以及大山的小说,我对这种小说只是喜欢随便翻翻,并不想仔细去看。我起初拿到这本书,只是看了看开头的几句话,就放到一边了。封皮儿上写着这是一本励志小说,什么“四大名校语文老师联名推荐”。我就对自己说:要是想励志的话,还是看老俞的《梦在青春在》吧。于是我没怎么注意这本书,也不知道它到底怎么好了。
直到我真正地去看这本书的时候,慢慢就带给我了一些乐趣。刚看了几页,就觉得很有意思。那些剧情就慢慢地勾引着我,看得停不下来,只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刚开始倒没怎么说励志,估计只是用故事来隐含一些励志的意思。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小说的作者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所以这些故事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叙述出来的。这本书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在书本上。
整本书的条理很清晰,不得不佩服这位作者的文笔很好,就像书里的阿难一样(其实那就是作者自己)。人物的描写很到位,塑造了钟雪晴、马虎、黑豆、刘老师、郭老师、雷校长等角色,当然这些人大部分也都是真实的。其中阿难的形象是一个学习努力,又有一股做事就要做到底的倔劲儿的人。他的成功离不开书中一个叫钟雪晴的人物以及他的同学们和老师的帮助,但是在他的同学们中间最终就只有他一个人考上了重点大学,这就说明了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背景下,考个大学非常不容易。阿难在承受了他本不该承受的种种困苦和责任的同时,以一种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成功地达成了自己的理想。
阿难的求学路很苦,但是他自强不息的精神却一直支持着他学下去。当时可能他只是想跳出农门,找一个出路,也可能根本没有想过非要考成一个文科状元。几十年过去了,回忆起来一定还是津津有味。那些年的苦日子,以及他的奋斗,都可以成为我们用来勉励自己的故事。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只是当一个故事看而已,就像在了解一个阅历丰富的长者的经历一样。我本来想慢慢看,细细品味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但是不知不觉地就看完了。其实要说什么大道理,这本书里可能真没有。这本书用故事告诉了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够走得更高。这书里讲的,无非就是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等等,也没有什么外表光鲜亮丽的醒世之言,只是些平常的、人人都能看懂的平平实实的语句。很多励志书讲的不也就是这些吗?把握住这些小道理,人生总有精彩。就像书里的阿难一样,不也是在受了那么多苦之后坚持不懈,把握好一分一秒而成就的吗?
书里的内容很有意思,故事里面隐含的意义,我可能并没有去弄懂,只是感觉这本书很好看,也值得去看。作者可能在这上面费了不少心血。不管作者到底是为了什么写的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用某种方式打动了我,有可能是里面的人物,也有可能是剧情,或者是文笔、精神以及书中的趣味。但是这些其实都并不是最重要的。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虽然我自己可能对这点感受不多,但是这确实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这本书是真实的,看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这些故事就发生在身边的感觉。甚至有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可以拍一部电视剧了,并且电视剧的场景会在脑中不时地浮现。我有时候想象如果这本书突然在全国畅销,也许真的会拍一部电视剧。
《我从山中来》读后感
彭皓东
前段时间,我曾看过一本书,叫《平凡的世界》。感觉人生是多么的无常,发生的许多事情是那么的让人猝不及防,那么的让人惊喜、痛苦。《我从山中来》这本书也让我有这种感觉。我对这种感觉并不讨厌,或许,这就是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礼物吧。这种感觉接近于道,是人们须臾所不可离的东西,应该也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又一验证。
一开始看的时候,很喜欢书里的钟雪晴的为人处事。我常为她和阿难最后不能在一起而深感惋惜,感到特别的难受。我对书中主人公阿难的每一位亲人、老师和朋友都怀有一种喜欢之情。为阿难有一个帮他上学而拼尽全力的母亲而欢喜;为阿难有黑豆、马虎这样的好兄弟而欢喜;为阿难有钟雪晴这样善良体贴的女友而欢喜;为阿难有六爷、刘老师这样学问深厚的良师而欢喜。我常常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伴随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欢喜,我亦欢喜,他们忧愁,我亦忧愁,竟是一种格外的享受。
唯一不足的就是,我没有体验过阿难的那种艰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对阿难在干活、学习时的艰苦产生共鸣。拿我和阿难一比较,我缺少他那种学习的刻苦,缺少他那种干活的拼劲,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我饿了可以吃顿饱饭,不愁下顿。渴了可以畅饮,还不愁各种饮料。冷了可以加衣,还嫌衣多,不是名牌。缺钱有父母,用度不限。想干活就干活,想偷懒就偷懒,生活环境很安逸。但阿难不是,他的日子过得很艰难,缺衣少食,想吃饭就得靠干农活去挣工分,想上学就得去挖药材、担煤炭、抓青蛙、抓泥鳅、送财神,靠干这些事情来赚取学费。想喝水都得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打。但正因为这样的苦日子对他形成了一种压力,迫使他必须得认真学习,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书中的六爷我一直很敬佩,虽然在书中的笔墨不多,但我感觉那种高人风范很足,遗憾的是不能与六爷一见。六爷说的话不算多,但我觉得都挺有道理的,尤其爱看他劝阿难报考大学专业选择中国哲学的那一段话,我反复看了很多遍,一直看不厌,有种说不出来的喜欢。
我相信古人的精神思想学之得法,将会令人受益匪浅。书中的六爷因为读古书的原因,在“文革”时期受苦挨整,却也因为这个原因而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活了下来。正如书中六爷所说:“时代再怎么变,人还是人,只要是教给人怎么做人的真学问,就永远不会过时。”这个做人的真学问,是我需要去永远琢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