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呼唤生命教育的礼赞
(2012-10-31 09:20:14)
标签:
英语教师网英语教师网论坛教育 |
分类: 教学论文 |
推荐:英语教师网
课程改革呼唤生命教育的礼赞
芜湖县教育局教研室
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青少年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视,很难体验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肖川博士近几年就一直呼吁学校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和生活价值取向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要把它提高到我们需穷毕生之精力而为之奋斗的事业。
我们的教育要让每一个青少年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它是人生最宝贵的。大家都知道,汶川大地震中有个学校的学生无一伤亡地成功逃生就是对生命的最好礼赞!这源于该校对学生教育的高度重视,而非仅仅关注文化课的学习,这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要去承受属于自己的阳光和风雨,要从小教育和培养学生必要的危机意识、避险能力,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爱社会、他人与自然,这是生命教育的核心。通过生命教育让青少年懂得珍惜生命,正确对待危机,勇敢地面对现实,增强抗挫折承受力,使青少年学会掌握自我心理调整、自我控制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以及危害自身的行为。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如果只关注考试考得好不好,就无异于画地为牢、削足适履,由此培养出来的只能是鼠目寸光、兴趣狭窄、内心贫乏、对人类苦难和外部世界报以冷漠的人。学生生命质量的高下与尊重其需求休戚相关。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等。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生命个体与生俱来都有这几个方面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性学习,重视过程性目标,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提供了人类学和心理学的依据。同时,我们还要非常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因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并不是直接关注学生的,甚至包括学生在内都是围绕着教材等教育中介转圈。生命教育则要求教育更直接地作用于“生命”,要求教师和学生将着眼点从生命之外的“物”转回到孳生的生命存在、生命成长;而不是仅将希望寄予外界的各种虚幻和诱惑。因而,生命教育的对象首先应该是教师,只有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再学习,树立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关爱生命,呵护生命之花的成长。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对他人生命的暴力及自我伤害或自杀的事件的报道频见报端,一个人如果轻视自己生命,就必然伴随着对他人生命的轻视;对自己的身体缺乏尊重和珍惜,就必然漠视他人的痛苦;不会体会他人的疾苦,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就是冷血。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我们的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这是生命教育的基础,也是我们目前教育最迫在眉睫的大事,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生命受之父母,成于社会,凝聚众多情感,寄寓无限希冀。生命教育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必修课,但起步在中小学阶段。
……生命教育的目标就在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要让青少年的生命有质量,生活得开开心心,让痛苦、自卑、委屈、失望、恐惧、孤独远离他们,没有了这些阴暗重负的生命才是鲜活的生命,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
以上是为写在2008年芜湖县《教研通讯》片区教研专刊出版之前的话,与各位教育工作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