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朝策”到底喻指什么?
(2012-06-19 13:05:45)
标签:
古代政治文化谋略权术人才左传韩非子李白诗 |
分类: 语言文字 |
“绕朝策”这个词语背后的故事和本身的含义颇耐人寻味,就不嫌耽误工夫把这个故事的细节经过缕出来,跟大家讨论讨论。
先看看<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辞源大同小异):
光凭以上的文字,是不可能明白“绕朝策”这个典故为什么会被用来喻指“有先见的谋略”的,因为不好明白“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跟“有先见的谋略”之间的逻辑关系。《辞源》的解释要好一些,在绕朝的话后面加了一句:“言已发觉士会之情”。有了这句话,在逻辑上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大概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从前,在春秋时代,有一个叫士会的人,他是晋国的大夫(=大官之类的),不知因什么事跑到秦国去了,在那边被秦国人(=秦国政府)利用,晋国人(=晋国政府)很担心这事,就设个计诱拐士会 返 晋 。计得逞,士会将回晋国。但晋国人的计谋早被秦国大夫绕朝识破,所以士会临行前,绕朝送给他一根马鞭,对他说,“你别以为秦国没有聪明人,(我早就知道晋国人的目的,)只是我谋略没有被国君采纳罢了,(所以才让晋国人得逞了)。”所以后人就用“绕朝策”来喻指“有先见的谋略”。
但你要是跟我一样,凡事都喜欢刨根问底,你肯定不会满意上面的解释。至少,你总想把这个故事的前后细节搞清楚吧,我就是这样,被我的好奇心带着陷进这个故事的细节里去了,三天三夜才出来。
不搞清楚还罢,一搞清楚起来发现这个故事太有意思,太有琢磨头了。恨不得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文化的根儿都刨出来了。
我在三天内花了许多零星的时间,才把这个故事来龙去脉大致搞清楚了,其中不仅查了《左传•文公十三年》中的记载,也看了《韩非子•说难》中的有关段落,最后又结合出土文献《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春秋事语·晋献公欲得隋会章》的只言片语的记录,才得出以下的完整故事:
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晋国君主赵盾很为晋国大夫士会出走秦国一事担心,因为士会足智多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在性格上,他能够做到卑贱而知道耻辱,柔弱而不受侵犯。赵盾认为秦国君主得到士会这样的人才,是对晋国的威胁,于是召集大臣们商量如何把士会诱劝回晋国来。 大家就一起设了以下计谋:先让魏寿馀假装带领魏地的人反叛晋国,然后晋国又假装扣押了魏寿馀的妻子儿女,接着又让他夜里逃走到秦国。魏寿馀到秦国后,向秦康公请求把魏地并入秦国,成为秦国的一部分。秦康公为这送上门的好事高兴,但大臣绕朝识破了晋人的动机,告诉秦康公说:“魏寿余前来,是想要带士会回晋国的,国君不要答应他的请求。” 秦康公没听绕朝的建议,答应了魏寿余的请求。魏寿馀在秦国朝廷上跟秦康公见面时,士会也在场,魏寿馀就偷偷踩了一下士会的脚,示意士会伺机与他一起回晋国。不久,秦康公率领军队驻扎在与魏地隔河相对的河西,准备一起攻打晋国。魏寿馀说:“请派一位来自东边而又能与魏地几位官员说得上话的,我跟他一起先去。”秦康公就选派了士会前往,士会假装不肯去,说:“晋国人,如老虎和豺狼一般,如果他们违背原来的话不让臣回来,臣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诛戮。这对国君没有好处,您后悔也来不及了。” 秦康公发誓说:“如果晋国违背原来的话不让你回来,我若不送还你的妻子儿女,必受河神惩罚!” 士会这才敢去。所有这一切绕朝都看在眼里里,士会临行时绕朝送给他一根马鞭,说:“您可别以为秦国没有人才,我的计谋不被国君采用罢了。” 言下之意是,我早就知道你和魏寿馀的意图了,这根马鞭可以帮助你逃回晋国去。 果然,士会渡过黄河以后,魏地人便因得到士会而欢呼雀跃,熙熙嚷嚷地拥着士会回晋国去了。士会回到晋国后,因为惧怕绕朝的才能,就派人向秦康公陷害绕朝,说:“绕朝知道我们的事,也将会前来晋国。”秦国的大夫们都相信了来人的话,秦康公便将绕朝给杀了。
不知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我的感想很多,首先,政客们真狡诈,总是以欺骗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二,国君真愚蠢,尤其像秦康公那号的,简直愚蠢至极。第三,政客们真狠毒,容不得比自己有才能的人,一旦发现某人的才能无法利用,是种威胁,就必置之于死地不可。第四,当政客说话要小心,千万不能显露自己聪明和才能,否则会引来杀身之祸。总之在这里,阴谋、权术、暴力、狠心都有了。
产生了这些感想之后,我却被另一个问题缠住了,即:“绕朝策”这个典故怎么会是喻指“有先见之明的谋略”呢?是人们真的这样用吗,还是《辞源》或《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的呢?
我实在看不出来这故事跟“有先见的谋略”之间的逻辑。硬要扯出逻辑来,也顶多是“不被采纳的先见的谋略”。在我看来,如果绕朝真的有先见之明的话,他也应该能料到他对士会说的那番话是会引来杀身之祸的,更何况他跟士会共事过,又是聪明绝顶的人,一定很了解士会的为人,就是不说出来,也会被士会怀疑他知道晋人的意图的,也会因此被杀死的。
如果我的分析有道理,那么说“绕朝策”是喻指“有先见之明的谋略”的解释就不够准确了,准确地说,应该是喻指“有勇气把自己的先见之明说出来”。李白的诗句似乎支持我的分析:
可见,“绕朝策” “绕朝鞭”确实跟勇气有关,不然李白为什么要用“敢献”、 “胆气”这样的字眼呢?如此,这个故事就还有另外一个含义了,这就是:跟人说话要小心啊,特别是当你知道事情的真相的时候。这也正是《韩非子•说难》引用这个故事时告诫人们的: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 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故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在这几个故事中,把自己的“先见之明”说出来的那几个人都没有好结果,所以韩非子感叹:“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了解某事不难,难的是怎么处理自己对某事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