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毛米
毛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18
  • 关注人气:1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绕朝策”到底喻指什么?

(2012-06-19 13:05:45)
标签:

古代政治文化

谋略

权术

人才

左传

韩非子

李白诗

分类: 语言文字

“绕朝策”这个词语背后的故事和本身的含义颇耐人寻味,就不嫌耽误工夫把这个故事的细节经过缕出来,跟大家讨论讨论。

先看看<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辞源大同小异):


 春秋大夫士会因事奔,为 所用。人患之用 士会,乃使寿馀伪以叛而入,诱士会。计得逞, 士会欲行, 大夫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按,策有二义,一为策书,即简策之策;一为马檛,即鞭策之策。 服虔主前一义, 杜预主后一义。见《左传·文公十三年》 杜预注、 孔颖达疏。后以“绕朝策”喻指有先见的谋略。 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敢献绕朝策,思同郭泰船。” 李白 《送羽林陶将军》诗:“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绕朝鞭。” 


 从上面的解释我们大概能得到以下几点信息: 绕朝”是个人名,春秋时的秦国大夫。“策”有二义,一为“策书”,即简策之策;一为“马鞭”,即鞭策之策。 这里指马鞭。简单地说,“绕朝策”就是“绕朝的马鞭”。这个典故的含义是“有先见的谋略”。


光凭以上的文字,是不可能明白“绕朝策”这个典故为什么会被用来喻指“有先见的谋略”的,因为不好明白“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跟“有先见的谋略”之间的逻辑关系。《辞源》的解释要好一些,在绕朝的话后面加了一句:“言已发觉士会之情”。有了这句话,在逻辑上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大概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从前,在春秋时代,有一个叫士会的人,他是晋国的大夫(=大官之类的),不知因什么事跑到秦国去了,在那边被秦国人(=秦国政府)利用,晋国人(=晋国政府)很担心这事,就设个计诱拐士会 。计得逞,士会将回晋国。但晋国人的计谋早被秦国大夫绕朝识破,所以士会临行前,绕朝送给他一根马鞭,对他说,“你别以为秦国没有聪明人,(我早就知道晋国人的目的,)只是我谋略没有被国君采纳罢了,(所以才让晋国人得逞了)。”所以后人就用“绕朝策”来喻指有先见的谋略”。


但你要是跟我一样,凡事都喜欢刨根问底,你肯定不会满意上面的解释。至少,你总想把这个故事的前后细节搞清楚吧,我就是这样,被我的好奇心带着陷进这个故事的细节里去了,三天三夜才出来。


不搞清楚还罢,一搞清楚起来发现这个故事太有意思,太有琢磨头了。恨不得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文化的根儿都刨出来了。


我在三天内花了许多零星的时间,才把这个故事来龙去脉大致搞清楚了,其中不仅查了《左传文公十三年》中的记载,也看了《韩非子说难》中的有关段落,最后又结合出土文献《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晋献公欲得隋会章》的只言片语的记录,才得出以下的完整故事:


文公十三年(公元614晋国君主赵盾很为晋国大夫士会出走秦国一事担心,因为士会足智多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在性格上,他能够做到卑贱而知道耻辱,柔弱而不受侵犯。赵盾认为秦国君主得到士会这样的人才,是对晋国的威胁,于是召集大臣们商量如何把士会诱劝回晋国来。 大家就一起设了以下计谋:先让魏寿馀假装带领魏地的人反叛晋国,然后晋国又假装扣押了魏寿馀的妻子儿女,接着又让他夜里逃走到秦国。魏寿馀到秦国后,向秦康公请求把魏地并入秦国,成为秦国的一部分。秦康公为这送上门的好事高兴,但大臣绕朝识破了晋人的动机,告诉秦康公说:魏寿余前来,是想要带士会回晋国的,国君不要答应他的请求。 秦康公没听绕朝的建议,答应了魏寿余的请求。魏寿馀在秦国朝廷上跟秦康公见面时,士会也在场,魏寿馀就偷偷踩了一下士会的脚,示意士会伺机与他一起回晋国。不久,秦康公率领军队驻扎在与魏地隔河相对的西,准备一起攻打晋国。魏寿馀说:请派一位来自东边而又能与魏地几位官员说得上话的,我跟他一起先去。秦康公就选派了士会前往,士会假装不肯去,说:晋国人,如老虎和豺狼一般,如果他们违背原来的话不让臣回来,臣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诛戮。这对国君没有好处,您后悔也来不及了。 秦康公发誓说:如果晋国违背原来的话不让你回来,我若不送还你的妻子儿女,必受河神惩罚! 士会这才敢去。所有这一切绕朝都看在眼里里,士会临行时绕朝送给他一根马鞭,说:您可别以为秦国没有人才,我的计谋不被国君采用罢了。 言下之意是,我早就知道你和魏寿馀的意图了,这根马鞭可以帮助你逃回晋国去 果然,士会渡过黄河以后,魏地人便因得到士会而欢呼雀跃,熙熙嚷嚷地拥着士会回晋国去了。士会回到晋国后,因为惧怕绕朝的才能,就派人向秦康公陷害绕朝,说:绕朝知道我们的事,也将会前来晋国。秦国的大夫们都相信了来人的话,秦康公便将绕朝给杀了。

 

不知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我的感想很多,首先,政客们真狡诈,总是以欺骗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二,国君真愚蠢,尤其像秦康公那号的,简直愚蠢至极。第三,政客们真狠毒,容不得比自己有才能的人,一旦发现某人的才能无法利用,是种威胁,就必置之于死地不可。第四,当政客说话要小心,千万不能显露自己聪明和才能,否则会引来杀身之祸。总之在这里,阴谋、权术、暴力、狠心都有了。

 

产生了这些感想之后,我却被另一个问题缠住了,即:绕朝策这个典故怎么会是喻指“有先见之明的谋略”呢?是人们真的这样用吗,还是《辞源》或《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的呢?

 

我实在看不出来这故事跟“有先见的谋略”之间的逻辑。硬要扯出逻辑来,也顶多是“不被采纳的先见的谋略”。在我看来,如果绕朝真的有先见之明的话,他也应该能料到他对士会说的那番话是会引来杀身之祸的,更何况他跟士会共事过,又是聪明绝顶的人,一定很了解士会的为人,就是不说出来,也会被士会怀疑他知道晋人的意图的,也会因此被杀死的。


 那么,绕朝为什么还要送给士会一根马鞭,并暗示他自己早已看出魏寿馀来秦的意图了呢?


 苦思冥想两天之后,我找到了绕朝之所以这么做的两个原因:一、不示弱,为自己的国家挽回面子,想让士会知道,秦国人并不都像秦康公那么傻,秦国还是有人才可以跟晋国抗衡的;二、料到自己必定会被士会害死,因为士会很了解自己,会因为惧怕自己的才能,回到晋国后一定会想办法来除掉自己的,说不说都是要死的,那就索性说了,至少要让士会别那么得意,让他知道,你的意图早就有人明白,即使你将来杀了我,我也死得明白。

 

如果我的分析有道理,那么说“绕朝策”是喻指有先见之明的谋略”的解释就不够准确了,准确地说,应该是喻指有勇气把自己的先见之明说出来”。李白的诗句似乎支持我的分析:


 敢献绕朝策,思同郭泰船。(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绕朝鞭。(李白 《送羽林陶将军》)

 

可见,“绕朝策” “绕朝鞭”确实跟勇气有关,不然李白为什么要用“敢献”、 “胆气”这样的字眼呢?如此,这个故事就还有另外一个含义了,这就是:跟人说话要小心啊,特别是当你知道事情的真相的时候。这也正是《韩非子说难》引用这个故事时告诫人们的: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 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故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在这几个故事中,把自己的“先见之明”说出来的那几个人都没有好结果,所以韩非子感叹:“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了解某事不难,难的是怎么处理自己对某事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