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尽快进一步完善救灾捐赠和援助机制-YJM,WSQ

(2009-02-16 14:05:53)
标签:

杂谈

分类: 会员文章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对灾区人民给予了无私的援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大灾面前的大爱精神。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源源不断地涌入灾区,也给抗震救灾的有效管理形成压力,救灾工作出现一些薄弱环节,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贻误对灾民和伤员的救助。

    突发灾害的救援工作,既需要“救急”,也需要“善后”。而目前在捐赠方面的一些硬性规定,既容易伤害捐赠者的热情,也与灾区实际所需有错位。汶川救灾正在逐步进入“善后”阶段,尽快完善捐赠和援助机制,不仅是未来的长远需要,更是灾区当下迫切的需要。我国国土广阔,灾害多发,结合最近的抗震救灾工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救灾捐赠工作应更加人性化,注意保护民众的积极性,呵护爱心

当前,各界群众纷纷捐款捐物救助灾区,很多干部群众已在不同单位、社区数次捐款,热情之高,令人感动。但是,对于灾区救急来说,捐赠物资比捐款更为急需。如果规定只要钱,不要物,容易让人感觉挫伤爱心。特别是一些家庭生活并不宽裕的群众,捐现金的能力不足,而捐出衣、被等生活物品的潜力还不小,而且这也是他们奉献爱心的体现,应当予以保护。为此建议:

(一)应当敞开接收群众所捐物资,特别是灾区最缺乏的食品、日用品(如帐篷、棉被、毛毯、衣物)等

    以所谓群众所捐物品“不卫生”为由拒绝接收捐赠物资的说法不能成立。大多数群众捐出的生活物资是新的;即使是旧的,也多经过认真清洗、消毒等;而且,接受捐赠的部门也可以通过前期一定的标准要求、后期统一整理等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此,接收捐赠不应只要钱,不要物。特别是在后期灾区重建中,居民要恢复正常生活,各类生活物资的需求是巨大的。单靠政府分配难以解决所有问题,而让群众将闲置物品捐助灾区,既可以帮助灾民,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应当鼓励企业直接捐赠物资,直接运送灾区

    目前,各地方红十字会、慈善机构或民政救助机构所筹集善款很多,但是由于其人力、物力所限,往往难以组织及时、有效的物资采购、运输,加上灾区附近地区所需救灾物资已经短缺,因此,鼓励各地企业救助者直接向灾区运送救灾物品,有利于提高抗震救灾的时效性。

    另外,我国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还得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并且享受全额免税的只是捐给国家特许慈善机构的捐款。这样的规定限制了企业捐赠额度,也不利于我国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建议尽快修改相关规定,对企业支援灾区的捐赠实行全额免税;鼓励企业直接运送救灾物资,对于运送过程中的必要成本,也列入免税优惠,以此保护和鼓励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和后期持续投入,提高救灾工作效率。

(三)对善款的去向、用途的监管应更加严格、透明

    目前,各地、各种机构从不同渠道所筹集善款数额巨大,对善款的使用加强监管也成为百姓关心的问题。善款的使用应当高度透明,所有款项的支出细目都应当公示;特别是对相关机构“其他直接用于救灾方面的必要开支”一项,应严格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并作为审计重点。同时,除了政府的审计、监管之外,应当加强新闻监督、群众监督。制定更加严厉的惩治条款,严惩相关机构、人员的违法行为,避免善款被截留、挪用甚至落入一些人的私人腰包,避免群众的捐助热情受到伤害。

 二、对志愿者的管理应更加透明、有序

    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热心志愿者,冒着危险进入灾区,目的是要献一份爱心,为灾区人民干点实事。但是由于灾区救援在不同时期工作重点有所不同,而志愿者多数缺乏专业救助本领(如从事医疗紧急救助或驾驶重型机械等),只能干些杂活,所以在救灾初期(特别是前几天的救援黄金时间内)他们大量涌入灾区,非但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反而或者因为其自驾车增加道路压力,形成堵塞,妨碍救灾物资和伤员的运送;或者因为自带生活物资不足,需要消耗本属于灾民的生活物资,给救灾工作造成了负担,也不利于救灾工作的有效管理,降低了工作效率。为此建议:

(一)建立志愿者召唤机制

    根据救灾工作需要,将志愿者分为专业救援(从事前期的医疗紧急救助、工程机械操作等,中期的医疗救助,后期的心理辅导等)、辅助救援(从事从灾区到后方之间灾民、救援物资运送、管理等)、后勤救援(从事灾民安置、生活服务、受灾情况统计等)几大类,根据救援工作所需,在不同时期实行有针对性的召唤,只有接到召唤的志愿者方可进入灾区,从事救援活动,这样就避免了志愿者参与救援的盲目性,也减少了由此造成的负担与不便,使救援工作更加有条不紊。

(二)通过网络等方式实现志愿者与救灾工作管理中心的实时互动

    及时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发布对志愿者的需求和到位情况的通报,避免志愿者大量涌入个别地区,人员过剩;而另一些地区急需志愿者、却无人知晓的情况发生。

(三)对志愿者的培训应当更有针对性

    未来可以根据不同灾情救助需求,做出不同培训,颁发不同证书,争取做到志愿者有针对性地培训,进而有针对性地参与。同时,应当根据救灾所需,尽快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协调能力的志愿者管理人才,熟悉政府应急事件处理工作程序和相关工作流程,实现志愿者参与救援行动和政府主导救援行动之间的无缝对接。

(四)建立、完善一系列对志愿者的保障、奖励制度

    应建立志愿者参与救援活动档案、志愿者奖励机制、志愿者参与救援保险等一系列鼓励、保障制度,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到志愿者行列,积极、有序地参与救灾活动。

 三、 建议建立全国范围的对口对片援助

    目前,在通往灾区的公路上,全国各地的援助救灾物资络绎不绝,因为缺乏及时、统一的调度,容易造成救灾物资分布不均,有的地区急需、欠缺的物资可能没有或不够用,而另一些地区却过剩,导致物资浪费,增加了管理成本,继续转运也对道路通行造成压力,影响了救灾效率。能否采取全国各省区分片包干、对口支援的方式,开展救灾物资点对点援助。特别是在物资集结运输沿线,通过各种媒体随时滚动发布灾区所需物资种类、数量和已经抵达的物资、数量等,及早调度,避免进一步造成浪费。

    (按:本信息被全国政协采用,作者为阎金明、王素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