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林琐记——果成
| 分类: 隐之 |
(一)
乐林,成都郫县人,字植甫,又字一甫;号云巢,斋名“荒堂”、“敬居”、“爻爻斋” “三虚堂”。 1960年生于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镇。1971年起分别师从吴一峰、刘既明、白允叔、丁野庵诸先生学习山水、花鸟和书法。1981获中国首届大学生书法竞赛二等奖。作为书画家,乐林的生活简单而丰富。对艺术,他既执着又洒脱;对现实,则怀以敬意。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并被国外友人收藏。
2009/08
2002/06
2001/09
2000/04
1996/09
1989/08
1987/06
1986/03
1985/01
1996/01
2007/03
2009/05
1960年,乐林出生于青城山五里沟药王庙下,时福宫当家陈新全道长收为义子。就学前在大邑县乡下、灌县(都江堰市)、青城山道观和养鹿场三处度过。1968年始,在成都入学。1988年回到出生地青城山,筑居红岩村偏岩子,徐无闻先生赐名蜀盘谷,就此开始了二十年的山居生活。2008年“5.12”地震,蜀盘谷尽毁,遂离开青城山,移居郫县乡下,书画生涯至今。
(二)
我对乐林老师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乐老师戴着一个奇特的针织头圈,笑容憨厚可爱。
乐老师家住顶层,与挚友油画家侯荣老师对门,两家屋顶花园以石板路互通,两位画家即是君子之交,又有兄弟情谊。
乐老师白天读书、做笔记,他写的《云巢谈臆》,谈的既是艺术也是生活。写字画画的时候,乐老师喜欢绝对的安静。他曾苦笑着说:我太容易受干扰,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画画。
画桌对面的墙上,挂着展示板。每次去乐老师家,总会有新的作品挂在那里。略略几笔,清气逼人,潇洒庸和。乐老师喜欢坐在画前,凝视、思索。乐老师自言,每次画画的时候,都是在进行某种尝试,初几笔是放弃的过程,一部分之后才开始“真正”的绘画,如行云流水;但是,越到最后越加小心,落款更是深思熟虑。有时候,反复斟酌,才确定最好的落款方案。
我曾问过乐老师:“您的艺术成就这么高,为么不收弟子传授技艺?”乐老师说:“我自己还是个学生啊!如果以我现在有限所知授之于人,可能会害了别人。等我真正有所得,也许会收学生吧。”
乐老师守时守信,多次约见,乐老总是在准点3分钟之内到达。他去不熟悉的地方,总会提前做好功课,百度地图,gps,估算好路上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每每见到乐老师开怀的笑容,我总会感到快乐和温暖。
画友对乐林作品的评价:
乐林的画,是呕心沥血后的举重若轻,轻描淡写。厚积薄发,既古又新,笔墨继承了宋元以来可贵的气脉,不屑于明清逸笔草草式的大写,形式上又提炼的很纯粹,他的作品永远是在“造险——弄险——化险为夷”间自我挑战、“我与我周旋”的“成人”游戏,如读魏晋的书法,如解围棋的死活题。
——朴聋
作者在坚守传统笔墨的前提下,将繁复的绘画技法简之又简,用笔轻灵,墨气明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点线不再是一种形式,而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画至穷尽处乃无形、无象,一片天机,一片澄明,唯有点线交流到达终极之怀,生生不息,物我两忘,亦艺术,亦宗教。
——贞与
周少白石头是世上物象的缩小。云巢之石近于天外来石,充满空幻。
——李一云
如果让我用简短的语言表述他的作品,那便是:元人墨韵、文人品格、古人逸气、禅宗精神、今人思想。这样的有实质、有精神、有内涵、有内容的画作在未来的艺术圈中会越来越少见。
——梓封
乐林画中的每个石头都带着“玄”、“古”的味道! “玄”是石形,“古”是笔意。
——小尼陀
乐林作品貌似轻描淡写,不过是一个障眼法,实则故意地将个中真意雪藏深山,隐匿纸背,而埋伏其中的则是不挣扎,不纠结,不张扬,且充满文人情结,谙熟传统功法,又一副旁若无人,爱谁谁的态度。
——万里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