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庄子与惠子的“鱼乐”辩看辩论技巧: “自相矛盾”的诡辩术

(2011-06-02 11:57:44)
标签:

庄子

惠子

诡辩术

自相矛盾

教育

分类: 谈天说地

从庄子与惠子的“鱼乐”辩看辩论技巧: “自相矛盾”的诡辩术

    http://s11/middle/4ed70defna4b2c7f6c15a&690“自相矛盾”的诡辩术" TITLE="从庄子与惠子的“鱼乐”辩看辩论技巧: “自相矛盾”的诡辩术" />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不二的奇才,他和惠子(惠施)都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雄辩家兼诡辩家,尤其后者以善辩而名闻天下。据说,惠施经常炫耀自己的知识,引导辩士与他辩论。天下的辩士也乐于和他辩论,单挑或群殴,企图凭借战胜他而获得名利。惠施是来者不拒,镇静自若,口若悬河,强词夺理,经常拿着不是当理说,靠自己所谓的智慧与人辩论,而且往往每次都取得胜利。例如,他的一些怪辩很有一些:“卵有毛”( 不然为何孵出的小鸡有毛?);“鸡三足”(木头鸡二足而不能走,所以活鸡还有一只神足);“火不热”(因为“火”这个字没有热度)等。然而,庄子与惠子的很多辩论中,惠子每次似乎都难以占到上风,总显示出庄子稍高一筹的辩论技巧。

    例如,《庄子 秋水》中有一段他们两人之间进行的一场非常有名的“鱼乐”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意思是: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在这个辩论中,庄子占了上风的原因是,他运用的寻找对手“自相矛盾”之处的诡辩技术。首先惠子的“子非鱼”的前提,是错误的虚假前提,这是庄子占上风的关键所在。“子非鱼”,认为只有鱼才知道鱼的快乐,这个前提是明显不对的。庄子要驳倒惠子的观点,只要证明这个前提的虚假性就可以了。而庄子却顺着去争论“子非我” 的问题,等于承认了这个前提的合理性。因此,自然被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问住了。而这时庄子,还没有意识到根本的问题所在,却使用了偷换论题的方法,将惠子的“安知鱼之乐?”这个疑问句,歪曲为“‘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变成了肯定句了。而“我知之濠上也。”属于强词夺理,等于没说一样。

    其实,如果,不用诡辩而用正当的逻辑关系来批驳惠子的“虚假前提”,应该怎样做呢?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能分辨狗的喜怒吗?”

    惠子如果说:“不能。”那违反常识,属于装傻行为。如果说:“能。”那等于承认自己是狗,也是荒谬的。如此,则惠子的问题自然破解。当然,也可以用文明一些的做法:“子能分辨我的喜怒吗?夫万物皆秉承天地灵气所生,心相通也。”效果一样。

    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玩弄诡辩术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言善辩,道理很多。他们在写文章或讲话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他们每论证一个问题,也总是可以拿出许多“根据”和“理由”来。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他们只不过是主观主义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虚假或片面论据,做些歪曲地论证,目的是为自己荒谬的理论和行为做辩护。 

    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也许让我们更清楚什么是诡辩:
    有一天,两个学生去请教他们的希腊老师。问道:“老师,究竟什么叫诡辩呢?”
    希腊老师望望两个学生,想了一会,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作客,一个很爱干净,一个很脏。我请两个人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人中谁会洗呢?”
    学生脱口而出:“那还用说,当然是那个脏的。”
    希腊老师连连摇头说:“不对,是干净的去洗,因为他养成了爱清洁的习惯;而脏人却不当一回事,根本不想洗。你们再想想看,是谁洗澡了呢?”
    学生连忙改口:“爱干净的!”
    “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老师反驳后再次问学生:“这么看来,谁洗澡了呢?”
    “脏人!”学生只好又改回开始的答案。
    “又错了,当然是两个都洗了。”老师说,“干净的有洗澡的习惯,脏人有洗澡的必要,怎么样,到底谁洗了呢?”
    学生眨巴着眼睛,犹豫不决地说:“那看来就是两人都洗了。”
    “又错了。”希腊老师笑道,“两个都没有洗。因为脏人不爱洗澡,而干净人不需要洗。”
    “那----老师,你好像每次都说得有道理,可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样,我们该怎么理解呢?”
    “这很简单。你们看,这就是诡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