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阳:《诸葛村》读后感
(2010-04-08 09:19: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业 |
按:近日翻检学生作业,发现还有一批不错的,当时竟没注意到。亡羊补牢吧。张晨阳在读书时能将其与自己的家乡比较,这是个很好的读书方法。
《诸葛村》读后感-诸葛村与我熟悉的北方村落的对比
张晨阳
花一天时间读完《中国古村落-诸葛村》,书中大部分文字都很通俗很生活。原来是比起在台北出版的上下两册图书相比,已经压缩了篇幅,删去了一些专业性的内容和史料。不过这使我更容易的形成对诸葛村聚落布局的直观印象。从来没去过南方,所以不免参照我的北方农村印象(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赵桥镇、龙店镇的下属农村),根据书中的描述和图片来认识诸葛村。这样对于读书的进度加快了不少,并且在读书过程中,不仅体会到南北方农村的差异,还想到诸葛村与欧洲中世纪小城的相似之处。于是感叹,乡土的生活在整个人类社会中都有共通之处。
相比于诸葛村,河北农村的住宅和村落都是简单得很。如宗祠,庙宇,商业中心绝大部分村子都是没有的。这样看来,南方的乡土生活中的“礼”与生活接近,并且更有团体的归属、团结和约束性。
血缘村落的宗法组织关系对村落布局的影响
我想由于诸葛村的先祖的名声,子孙们就更加注重家族的传承。随着家族的壮大,分为孟、仲、季三分,往下又分为几级房派。多数房派有自己的小宗祠,称为“大厅”和“小厅”。社会结构反映在“团块式”村落布局上,一个房派的成员的住宅簇拥在这个房派的宗祠或者“祖屋”的周围,并且孟仲季三分分别以崇信堂、雍睦堂和尚礼堂为中心组成村落的三部分。布局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同构关心十分清楚。并且这种以“厅”为核心的团块结构形式在浙西相当普遍。
宗祠是公共建筑空间。家族议事,红白喜事,祭祀先祖。不是自由公共交往空间,具有一定的威严性,如同“家族政府”。这样人都是明确的属于一个集体中,受这个集体的保护与约束。这也许与南方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人们需要团结成一个集体才能更好的发展。而北方平原,农田广阔,除旱灾,少有地震、洪水及山地地形带来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农民世世代代以土地为生,生活极致简朴,礼法观念淡薄。
在河北,我小时候经常在爷爷家、姥姥家。两个村子都是杂姓村。人们没有“宗族”概念,家族关系只维持在三四代左右。而且很难形成以“祖屋”为核心的布局。一对夫妻的家庭,如果有三个男孩,到了娶妻生子的时候必须要再建新宅。但是旧宅旁边很少有富裕的地方。所以就在村内其他地方,村边填平新建或者拆除村内废旧无人的旧屋新建。所以三兄弟家可能分布在村子的三个角落。一年中,三兄弟比较仪式化且庄重的聚集有先辈祭日、清明,在村子的墓葬区(一般在村子田地外的某荒地上)上坟;或者重大节日,春节、中秋,在大哥家聚会或者轮流做东。总之,没有家族活动(如丧事)的公共场所。村庄根据规模大小,有一条“当街”或者多条。这是农田地头之外的全部公共空间。并且现在随着人们向城市的迁移,跟随着学习、工作地点的转变而远离故乡。亲戚之间更是少有走动。家族没有族长,规矩。离得远了关系渐渐就淡了。一些同姓村,如“刘庄”“苏家庄”,如一些初中同学的家乡,他们村子之间有辈分关系,但是并没有形成宗族,按年龄分人群大于按辈分。
风水之说对选址、布局的影响
书中讲到,《高隆诸葛氏宗谱》里非常乐于把宗族的兴旺归因与当地的风水。因为,“在一个农业社会里,宗族的团结是宗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而要造成宗族成员的认同归属之感,必须也培养他们对土地的依赖和眷恋之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依靠迷信,风水就是适合这种需要的一种自然崇拜,一种万灵论的拜物教。”
其实在诸葛村的研究中,风水之说已深深融入乡土生活之中。我们之所以对乡土生活饶有兴致,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对当地风俗,迷信说法也津津乐道。
诸葛村的地形很符合形势宗堪舆家的理想模式:西北高而东南低,背靠山峦而面对溪水。大公堂正在村中央的“龙穴”上,朝向是南偏东四十度,纵轴线正好与少祖山、镇山和案山连线重合,向西北远处正对天池山主峰。我可以想象导游向游客解说时,游客们发出的感叹声与认同感。而且,在我们平时做设计时,比如这次历史园林STUDIO,很多人在净土宗园林里设置高塔或者在园林后部扭转中轴线与旁边的东林寺中的大佛相呼应。这本没有什么必须的道理,只是一种延续与定位方法。
民居的布局
在另一门课程的作业中,我简单测量了姥姥家的房子,绘制了平立剖面图。河北民居为简单三合院。在等级制上,东厢房比西厢房高。门洞根据房子与街巷的关系确定方向。可朝东西南。在朝东西时,厨房与门洞应在同侧。朝南时,也会有影壁或者门洞,不会直接看到正房。这与诸葛村最大量的三间两搭厢的格局非常相似。但是在院子尺度上有差别。比如北方院子开敞,房子只有一层,利于正房朝南面接受日照。诸葛村的正屋和两厢都有楼层。而且院子只能称为天井。实际上是要遮蔽太阳光。在诸葛村,接待客人的厅是最有体面的,而且要与内眷的居住完全分开。如三间两搭厢加楼上厅。楼梯从接近宅门就开始,不干扰内眷。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三进院落中的会有后面的房子给闺中的小姐居住。但是在河北民居中几乎都只有一进院子。家境殷实的人家的正房会有五间,院子大。似乎没有那么多忌讳,女人们都可以下地干活,脾气暴躁的还会在院子里大骂丈夫或者儿子,邻居街坊都能听到有人家在吵架。只有富裕的人家,小脚女人可以不下地。不过再穷的人家,都会在厢房的边上有一个茅坑小屋。这一点居然与诸葛村很不同。
村落的公共空间
诸葛村的大开大阖的景观与欧洲中世纪的小城很像,如意大利的锡耶纳。“高墙夹出一条一条阴暗的巷子,整个住宅区仿佛由巷子组成,人们看不到个别的房屋。”“走不远就到了陡岩、岭脊或者水塘边,景色立刻大变。”在造成视觉震撼的同时,“钟塘面积恰到好处,紧凑而无逼仄之感,装得下周边的倒影”岸边风光自然,还有村姑在浣洗。这就是村庄人的公共交往空间,如同锡耶纳由教堂和市政厅等公共建筑围合的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