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偏差与行为偏差生的案例分析(来源网络)
(2012-05-10 14:40: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辅导 |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一个我自己的教育案例探讨了如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培养,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青少年。在教育中,关注“问题学生”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思想状况,以爱为出发点,寻求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语言技巧与之沟通,逐步扭转其心理偏差。
关键词:
开始语
有人说:人们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似乎就和命运签定了一份“不平等条约。有的人在条约中被削弱,有的尽享其利:有的在受损中获益,有的在获益中受损。最后有的人成了成功者,有的人成了失败者。
那么,多失败才是失败者?多成功才是成功者?有没有一个具体量化的标准?其实探讨成功与失败问题,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心理分析。
当我们在看到成功者耀眼的光环时,却很少去关注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偏差、行为偏激的者。人们只想知道那些成功者的成果是从何而来,却不愿知道特殊学生的成绩又为何而去?当我们一味地探讨成功者的制胜宝典时,我们是否也曾静下心来关注过特殊生为什么特殊?
一、
记得上学期,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隐形的翅膀》,当那个失去双臂的女孩儿,连吃饭、穿衣、上厕所都需要别人照料,面对失学和生活无法自理的艰难处境,女孩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面带微笑,倔强而又美丽地站在我们眼前时,几乎每个人的心都会被沉甸甸的泪水与感动浸透。女孩那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也从电影开始到结束,我总觉得女孩的背后有一个影子始终在我眼前浮动,怎么也抹不去。他与女孩是如此的相似,但又有那么多的不同。
小秦,我上一届六年级的学生,今年15岁,兄弟4人,排行老二。贵州籍民工子弟,家境贫困。学习成绩中下,左手臂因摔坏被截肢。性格孤僻,情绪不稳,自尊性特强,极不合群。
从小随父母不固定地到处打工生活,在摔坏手臂前基本上性格还算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原则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小秦十一岁那年在老家玩耍时从树上掉下来摔坏了手臂,由于家里贫困,再加上父亲也正值腿伤,因此没钱到大医院救治,只请了个当地的土医看看,耽误了治疗时间,后来小秦的手臂不得不被截肢了。突如其来打击让小秦的脸上从此失去了笑容,情绪非常差。在老家一次一个小朋友拿一根棒去撂小秦的的空袖管,想牵着他走。他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于是,他产生了强力的反抗,一下子抢过了小棒,而且劲很大,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问题的症结:
失去手臂使他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和人格障碍
根据小秦的幼年生活经历以及他父亲的陈述,我发现导致他性格异常与变态的主要因素除了手臂被截肢外,还因为对父母的不满甚至憎恨。原来,那年自己从树上摔下来,父母没有将他送往医院救治,只请了当地的土郎中看看,他们认为孩子的骨头容易长好,会没事的,再加上父亲的脚也真受伤在家休养,不能出去打工挣钱,所以也没钱给他医治。结果一耽误,孩子的手臂股骨头坏死,不得不截肢。这件事在村上传开后,都埋怨他父母害了孩子一生。本来不太懂事的孩子,在别人的这些言语像录音机一样,不断地在耳边播放,使他觉得家里兄弟四个,父母不在乎自己,觉得很伤心,孤独。而父母也总觉得亏欠了孩子,所以在生活中处处特别关心他,并且让其他几个兄弟都尽量让着他,久而久之,他虽然拥有了更多的爱,但渐渐地造成他心灵的阴暗与扭曲。在他的身上自卑与自私交织在一起,对别人为他付出的爱麻木不仁,对别人小小的“伤害”却耿耿于怀。
这样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伤心、失望,无数次的对他人的伤害和自己的失望将他推入黑暗的世界,享受不到幸福的阳光。不知道你们想过没有,是谁挡住了他们这样的特殊生的阳光?不错,真是他们内心悲观的想法。他们比一般的学生经历更多的失望,这是不足为奇的。理由很简单:他们喜欢自己找失败,用他们的负面经验来对抗乐观主义。
二、消极自卑让特殊生更特殊
三年前小秦从老家贵州转入我校,虽然爱闹事,但功课还是能接近中等水平。但课堂上他似听非听,一般不参与讨论,如果对老师提的问题略知一、二,便会不顾课堂纪律大声嚷嚷,在受到老师制止时,就干脆我行我素,屡次和老师作对,常故意唱反调,告诫、劝导均无效。课间单独行动较多,常常制造事端,有一次还带了一把水果刀到学校,并在同学面前炫耀,使许多同学不敢与他接近,甚至讨厌他在班中的存在。他也时时戒备,对人充满敌意。由于缺少伙伴的关心和帮助,使他越来越自暴自弃,脾气也越来越暴躁,由于不静心学习,成绩逐渐下降。父母无奈,老师着急。
问题的症结:
自卑是他产生心理偏差与行为偏激的根源
小秦因为他的贫困与肢残,所以有自卑的理由。但是忙忙人海,弱小的人很多,并非每个人都很孤独,自暴自弃,都毁灭。但我总觉得小秦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压力下,最大限度地夸张了自己的无能和渺小(他不能参加一些活动),用正常学生的标准扼杀了自己的信心,所以自我贬低,甚至是自轻自贱,但我觉得他并不是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恰恰相反,他在内心深处还是把自己看得比较高级,只不过在行为表现上,却分明流露出某种“不屑”的态度。因此他在家里“以我为中心”,顶撞父母;在学校吃不得一点亏,不礼让同学。他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当我发现他的心态有些消极,我提醒自己需要尽快行动起来,对他来个大扫除,剔除大脑中所有消极自卑的东西。然后再把他腾空的地方装上积极的念头和想法。我特意从网上下载了海宁肢残少年周月峰的感人事迹,虽然他没有双手,却超越常人想象,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从重点高中到重点大学。我让他好好地去看看,并把他的照片贴在床头上。我对他说也许我们可能不能达到周月峰同学的成就,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一些积极的、乐观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无论是谁只要热爱生活,勤奋工作,一定会体验生活与学习中的美好事物。消极的他不仅自己自寻烦恼,还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包括我自己。有时当他状况不断时,也真恨不得让他呆在一边,不去理他。但还是用积极的态度去处理。比如:他带水果刀来,我请老师帮助折一个刀鞘送给他,提醒他小心伤到自己,明天不要带来,然后把教育局发的禁止学生带刀具进校园的文件给他看,使他明白道理。有时候潜移默化的教育真的比滔滔不绝的说教更管用。他在我们非常愉快的交流中答应了我的要求。我也试着叫他对自己说:“好”、“妙极了”,“我喜欢”、“我能行”、“我很孝敬父母”,我想如果他这样做下去,用不了多久,他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自己。
对于自卑的孩子,在农村学校多数来自贫困地区或遭遇父母婚变的学生,往往在本地学生、家境较好、有特长的同学面前感到自卑,心理压抑,行为孤僻,甚至变态的自尊,影响学习。
我们老师在无意之中常常会给孩子灌输消极的思想。老师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有的时候,当学生对我们说:“我们喜欢听周杰伦的东风坡”时,我们会给孩子当头一棒:“这样的破歌有什么好听的!”,当学生留恋在乒乓桌前时可能会说:“要在打乒乓球上获得成绩,你是不可能的,有时间看看书才是真的!”有的老师则会对调皮捣蛋的学生说:”如果全班同学都和你一样,我非气死不可!“临近考试,老师又说:你要是再不用功,这次非得考砸了!”这样消极地对待学生,可能会培养出更多特殊的学生。
因此教师要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赞赏。学生是社会的人,有意识、有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作为“社会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尊严、个性和心理境界。有研究表明,学生最大的精神需求是受到尊重,他们希望与教师平等相处、相互尊重、彼此理解。虽然教师比学生的知识更广博、能力更强、经验更丰富,但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坚信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心是教育好学生、塑造好学生心灵的前提。
三、
小秦自尊心很强。因为住的地方离学校较远,又因为残疾,骑车不安全,兄弟三人坐接送车又舍不得化钱,因此每天上学都是步行。好几次,下雨天我看他一手撑着伞,顶着风雨艰难地行走着,那个空袖管在风雨中飘荡,心里很同情他,于是对他说,以后你乘车吧,费用你不用管,他一口就谢绝了。有时我给些衣物、蔬菜他也不接受。他头发长了,我让他中午去理个发,他说没带钱,我说我给你付,他不答应。后来慢慢地在接触中了解到,每当开学时,他父亲都会到学校要求为三个孩子的学费减免,学校也最大限度地给予了帮助。由于平时小秦常出“状况”,老师在批评教育时,说学校为你们的学习给了极大的帮助,你为什么总是违反校规,你要珍惜学校给你的机会,可能是说的多了,小秦很反感,于是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拒之于外,把别人的同情、关心当施舍。
问题的症结:
特殊生的问题是心理问题
上次去嘉善听“德育创新”报告时,省教育科学院院长方展画论述:学生出现的问题不全是品德问题,许多是心理问题。现在想想小秦可能也一样。
以前常看到小秦麻木的精神状态,(据说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很少或得不到他人的喜爱,以致人际关系不正常。他们显得比一般人心虚、敏感,对周围的人或集体产生惧怕或对立情绪,从而产生心理障碍。)于是我有意识地多关心他,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他讲过这样一个笑话:一绅士开着小车在乡村公路上,边听音乐边欣赏两边的风景,前面来了一辆货车,司机是一个满脸胡茬、头发蓬乱的男子,在交车时,“胡子”大声说了一声“猪”,“绅士”好不气恼,直骂“胡子”不道德,他自己才是“猪”,当“猪”还没说出口时,眼前出现了一群猪,来不及刹车,一头撞在猪群里,只听见一片嗷叫声……。幽默的故事让他开心地笑了起来,我说讲这故事要他明白老师、同学对你没有看法,可能你多虑了。这样初步消除他与教师的抵触情绪。其次,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激发其成就欲。我问他近年来取得过哪些成绩,并让他谈谈取得这些成绩的经验;什么事使他最开心;准备毕业前在哪些方面作些努力。同时,帮助他分析不合群原因,他这样不仅影响他人,影响集体,更影响了自己。当我和颜悦色地这样说时,小秦像个害羞的小女孩。以后当我发现他需要帮助时,我也维护他的自尊,通过各种方法帮助他。如给衣服时,像送快递一样的包装,写上他父亲收,避免引起别人的关注。有时天不好时,故意说我家车子刚好有事经过你们那,顺路的。
转化所谓问题学生的关键在于用爱扭转其心理偏差。具体地说,要使他看问题的角度扭转过来,最终让他以正常健康的心理去主动适应环境,让他能动地改造自己去适应环境,这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有效地进行沟通,沟通是解除问题学生心理防线,进而扭转其心理偏差的前提:而沟通的前提是相互的尊重。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心灵之门就能打开,他的自尊心、羞耻感以及知与行的动力就在这一瞬间激发了出来。
四、特殊学生在反复中前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秦与我的交流渐渐地多起来了,课堂上也能做到举手发言了,尤其是数学新授课上,他显得那么专心、那么自信……这一切的变化使我倍感欣慰。但实事求是地说他的表现可以用“三反复二进步”来概括。但在午休期间,免不了要出点“事情”,一次,学生报告,说是小秦又和同学打起来了,劝也劝不开。我听后马上赶去,直到我走近,双方才极不情愿地松了手。但是,彼此还双目怒视,尤其是小秦,他浑身颤抖,直喘粗气,虽已松手,却仍拳头紧握,随时都有一触即发的可能。面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冷处理。先把他们劝开,把这件事搁置,不理他们先讲课。下课时,我问同学们:“当你生气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谈了自己的感受。接下来,我又和大家一起分析用哪种方法处理“气愤”比较妥当。渐渐地,小秦平静下来了,与我说了事情的经过,还主动地向同桌道了歉,两人握手言和。类似的事情很多次,期间他与我之间也免不了或冷战、或郁闷、或争论。但师生彼此间更了解,关系也进一步融洽了。排毕业照时他说要和我合个影,还说钱他出,我很感动,了解他的脾气,照片钱我没客气一句,顺他的意。如今他上中学已半个学期,从他弟弟那知道来去不便,住校了,一次坐在公交车上看到他骑着车到海边玩,可惜没能打个招呼。今天在官堂镇上遇见他父母,问起近况,说成绩不太好,我又为他担心。然而要真天上较彻底地转变一个人,是需要时间的,需要耐心。小秦肯定还会反复,作为老师,我知道不能追求立竿见影,只要教育对象在向良性方向发展,便是一种进步,一种成功。
“特殊生人之所以特殊,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没有梦想,而是没有去把梦想变成现实。
今天论坛特殊学生这个话题,特别地惦记他,希望上了初中的小秦会更懂事、更能干,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将来一定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五、结束语
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
通过这个我自己教育的案例,我看到关爱所发生的神奇力量。爱是人类所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如果说亲子之爱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本能之爱,那么老师之爱则更多的是博爱。教师应用爱的情感、爱的艺术去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任何情况下都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育活动,找出与学生沟通心理、转化心理的契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使原本的特殊学生心理、行为如常,让我们的特生不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