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纯属误传

(2007-10-10 22:28:54)
标签:

艺术赏析

 

按:吴先生的文章首先从地缘、方言的角度探索黄梅戏起源,他对早期黄梅戏剧本的语言地名的探索后得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怀宁黄梅山,如大桥头,柏子桥等地名确实为安庆所有,“兴”也为怀宁当地方言。

另外他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手段,将两个以黄梅为名的曲调分辨出来,发现湖北“黄梅调”至今仍然未能传播开来,其流行区域仅限黄黄梅、宿松两县交界处有人经常传唱,但影响面很小,未曾传遍宿松西部各乡。从文化传播角度上也说明了黄梅戏产生于安庆黄梅山地区的黄梅调,湖北黄梅县的“黄梅的曲调”并没有在公认的黄梅戏产生的大区域内流传。因为其采用了田间走访的社会学方法,对农村高龄受教育偏少的人群的调查 使得其结果相对更为可信。

另:建议号称"天上九头鸟"的湖北众人,不应盯着以《天仙配》《女驸马》为代表安庆黄梅戏眼红,欲强抢源头,这样对黄梅戏的保护和发展是有非常有害的。如果全国各地爱好黄梅戏的朋友们---不论安庆人也好,湖北人也好,抑或是江西人等等---如以正确的态度欣赏和发展黄梅戏,那么我相信黄梅戏------祖国的瑰宝必然能发扬广大,在新的年代中继续也必然能保持艺术光芒。

我个人以为既然湖北黄梅也有自己的传统戏曲,更正确的做法是发展自己的传统,将那带着浓郁湖北口音和湖北风情的乡间小调“黄梅的戏剧"唱响唱大,而不应坐享其成,将安庆黄梅戏抢到家中,这对于久已成名的安庆黄梅戏的发展不利,对你们湖北的传统“黄梅的戏剧”的保护更加不利。抢了别人的终究是别人的,反倒丢了自家传统、自家宝藏那就太不值当了!

---

吴先生文章中一些结论

《夫妻观灯》里的主人翁王小六唱词的第一句“我家住在大桥头”,这个大桥头指的就是离黄梅山两公里左右的大桥头镇,清末民国之初,该镇虽不大,但当时街市繁华,民国后期月石公路修通,大桥头镇不通公路,才逐步衰落,以至今天大桥头镇不复存在。”

蔡鸣凤辞店》里有一段唱词唱到“到春来宿的是芜湖、南京、上海;到夏来宿的是宿松、望江、石牌;到秋来宿的是桐城岳西一带;到冬来宿的是徽州、祁门、石台”。这是剧中人以安庆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相反,黄梅调里根本找不到黄梅县土语及地名的踪影。黄梅县隶属湖北黄冈地区,黄梅调里也无黄冈地区的痕迹。

“现在怀宁在世的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说解放前从未听祖辈说过黄梅戏是从黄梅县传过来的,而解放后才有这样的传说。老人们都心存疑惑,又无历史根据说明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始末,因为唱戏在旧社会属于不务正业,而表达爱情的戏剧又列为淫戏之类。民国之初,曾一度禁止黄梅戏进入省城演出,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准入省城上演,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老先生也是在抗日之后唱红安庆城的。由于社会歧视,黄梅戏起源,历史上也无多少文字记载,难以考证,以致形成许多误传。”

“笔者五十年代末就在宿松洲头、汇口工作,也听过圩区的经营、汇口、山区的界岭、铜陵等地老人唱过所谓“黄梅调”此调有浓重的湖北口音,近似民歌,与怀宁的黄梅调根本不是一码事,而宿松县东部各乡村的老人就不会唱湖北“黄梅调”。这说明所谓黄梅采茶调仅在黄梅、宿松两县交界处有人经常传唱,但影响面很小,未曾传遍宿松西部各乡。宿松人民因为两种“黄梅调”混淆难分,于是就把起源于怀宁的黄梅调称之为“怀腔”。我认为即使黄梅县有诸多民间小调在宿松流传,它与安庆黄梅戏形成发展毫不相干,也远不及安庆“黄梅调”起源时间早。这种误传早该纠正过来,应该说黄梅戏最早是由怀宁“黄梅山”一带的“黄梅调”发展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 ”

附录:吴先生论文全文

2007年 1期《 黄梅戏艺术 》
ART OF HUANGMEI OPERA起止页码:21-22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5826国内统一刊号:CN 34-1037“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纯属误传
吴福润
摘 要                安庆“黄梅戏”全国闻名,而黄梅戏起源地众说纷纭,绝大部分人认为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可能是由“黄梅”二字引来的误传。“黄梅戏”的确与“黄梅”二字息息相关,但“黄梅”不是人们所说的黄梅县,而是“黄梅山”。传说此山很久以前寒冬腊月山上遍开黄色梅花而得名,后来“黄梅”逐渐稀少,现在偶尔也能发现“黄梅”踪迹,去年冬我到黄梅山游玩,居住在山脚下的曹承继先生还挖了两棵黄梅移栽后院。.


                    “黄梅山”座落在怀宁县石镜乡横塘村之南,离安庆市区仅20多公里。明清时期黄梅山有黄庵、观音庵几座庙宇,香火极盛,僧尼成群,香客不断,因此黄梅山名气很大。清代中晚期黄梅山下文人荟萃,那时的文人将一些民歌、民谣编成一种小调相互传唱,逐步扩展到石牌、高河、月山、总铺。因小调来自黄梅山,所以后来人们都叫“黄梅调”。清末黄梅山庵庙毁于战火(现仍留有旧痕迹),黄梅山之盛名也随之逐渐消失,以至后来的很多人只知道黄梅调不知道黄梅山了。
                     解放初期,石镜乡还设有黄梅村、黄梅小学(校址设在孙家祠堂),本人1949年冬至1951年冬就读于“黄梅小学”,该小学于1951年冬与横塘小学合并,各取一字为校名,也就是今天的石镜乡“梅塘小学”。从那之后黄梅山留下的地名除了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峰之外,更没有任何痕迹了。余之祖母生于光绪13年(1887年),她从小就会哼几句“黄梅调”,大部分是山伯访友之类唱词,据她说,她这几句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我一直在想祖母的妈妈又从哪里学来的呢?可以断言不可能从黄梅县人那里学来的。
                     去年12月份我曾采访了黄梅山脚下“曹家老屋”的曹承继先生,得知其父瑞臣(小名曹传六)与丁永泉交往很深,民国初期在乡下组建一戏班,自任班主每年农闲之季和春节期间在当地各村庄唱黄梅戏,而教戏的师傅有五十多岁,也是本地人。
                     因为黄梅戏的台词念白都带有黄梅山一带的口音及习惯口语,唱词里经常出现的地名与怀宁、安庆市及八县有关。如:乖乖龙的咚;呀子依子哟。《打猪草》里男主角第一句唱词是“小子本姓金,笋子年年兴,”这“兴”字纯粹是怀宁口语,与其他地区“种”或“栽”如种菜,种田、栽树,怀宁人都称为兴菜、兴田、兴树。《沙子岗》的恶婆,媳妇娘家哥哥惩罚恶婆叫街,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为人莫学我,我把媳妇磨,娘家来了人,把我屁股锥得莫奈何” 这些都是怀宁的土语。《夫妻观灯》里的主人翁王小六唱词的第一句“我家住在大桥头”,这个大桥头指的就是离黄梅山两公里左右的大桥头镇,清末民国之初,该镇虽不大,但当时街市繁华,民国后期月石公路修通,大桥头镇不通公路,才逐步衰落,以至今天大桥头镇不复存在。而月山镇在公路通车以后逐步兴旺。还有一些地名与安庆八县有关,如:《夫妻观灯》里还有“柏子桥”等地名。《蔡鸣凤辞店》里有一段唱词唱到“到春来宿的是芜湖、南京、上海;到夏来宿的是宿松、望江、石牌;到秋来宿的是桐城岳西一带;到冬来宿的是徽州、祁门、石台”。这是剧中人以安庆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相反,黄梅调里根本找不到黄梅县土语及地名的踪影。黄梅县隶属湖北黄冈地区,黄梅调里也无黄冈地区的痕迹。
                     远在明朝末年,怀宁人就爱好戏剧,据《中国历代才女小传》载:阮大铖之女阮丽珍(怀宁人),在其父帮助下就创作了《燕子笺》、《梦虎缘》、《鸾帕血》等剧本,可惜这些剧本早已失传。
乾隆年间怀宁就为戏剧之乡。乾隆二十三年,怀宁人陈采臣“工小生”就组戏班到山东曲阜孔府献艺并向孔家班传授徽戏,孔府档案有详实记载,到清末光绪年间黄梅调已发展到皖、鄂、赣三省交界各县。宿松人方玉珍光绪年间曾爱唱黄梅采茶调,仅在宿松西乡流传,根本没有唱出宿松县。后来方还是从江西学会了唱黄梅戏的。现在怀宁在世的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说解放前从未听祖辈说过黄梅戏是从黄梅县传过来的,而解放后才有这样的传说。老人们都心存疑惑,又无历史根据说明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始末,因为唱戏在旧社会属于不务正业,而表达爱情的戏剧又列为淫戏之类。民国之初,曾一度禁止黄梅戏进入省城演出,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准入省城上演,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老先生也是在抗日之后唱红安庆城的。由于社会歧视,黄梅戏起源,历史上也无多少文字记载,难以考证,以致形成许多误传。
                     黄梅戏的发展当然与安庆应该联系在一起,因安庆从清乾隆至民国,到抗日战争省会迁至金寨为止,近二百年为安徽省会,经省会文人和文艺工作者整理开拓、发展起来的。清末潜、怀两县组成许多乡班沿江上下各地演唱,上至江西九江、湖口、湖北黄梅,下至铜陵、芜湖逐步扩展形成影响比较大的地方剧种,因戏有“黄梅”二字,很多人认为因戏名为“黄梅”就成为起源于黄梅县的重要依据。笔者五十年代末就在宿松洲头、汇口工作,也听过圩区的经营、汇口、山区的界岭、铜陵等地老人唱过所谓“黄梅调”此调有浓重的湖北口音,近似民歌,与怀宁的黄梅调根本不是一码事,而宿松县东部各乡村的老人就不会唱湖北“黄梅调”。这说明所谓黄梅采茶调仅在黄梅、宿松两县交界处有人经常传唱,但影响面很小,未曾传遍宿松西部各乡。宿松人民因为两种“黄梅调”混淆难分,于是就把起源于怀宁的黄梅调称之为“怀腔”。我认为即使黄梅县有诸多民间小调在宿松流传它与安庆黄梅戏形成发展毫不相干,也远不及安庆“黄梅调”起源时间早。这种误传早该纠正过来,应该说黄梅戏最早是由怀宁“黄梅山”一带的“黄梅调”发展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