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 |
按:吴先生的文章首先从地缘、方言的角度探索黄梅戏起源,他对早期黄梅戏剧本的语言地名的探索后得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怀宁黄梅山,如大桥头,柏子桥等地名确实为安庆所有,“兴”也为怀宁当地方言。
另外他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手段,将两个以黄梅为名的曲调分辨出来,发现湖北“黄梅调”至今仍然未能传播开来,其流行区域仅限黄黄梅、宿松两县交界处有人经常传唱,但影响面很小,未曾传遍宿松西部各乡。从文化传播角度上也说明了黄梅戏产生于安庆黄梅山地区的黄梅调,湖北黄梅县的“黄梅的曲调”并没有在公认的黄梅戏产生的大区域内流传。因为其采用了田间走访的社会学方法,对农村高龄受教育偏少的人群的调查 使得其结果相对更为可信。
另:建议号称"天上九头鸟"的湖北众人,不应盯着以《天仙配》《女驸马》为代表安庆黄梅戏眼红,欲强抢源头,这样对黄梅戏的保护和发展是有非常有害的。如果全国各地爱好黄梅戏的朋友们---不论安庆人也好,湖北人也好,抑或是江西人等等---如以正确的态度欣赏和发展黄梅戏,那么我相信黄梅戏------祖国的瑰宝必然能发扬广大,在新的年代中继续也必然能保持艺术光芒。
我个人以为既然湖北黄梅也有自己的传统戏曲,更正确的做法是发展自己的传统,将那带着浓郁湖北口音和湖北风情的乡间小调“黄梅的戏剧"唱响唱大,而不应坐享其成,将安庆黄梅戏抢到家中,这对于久已成名的安庆黄梅戏的发展不利,对你们湖北的传统“黄梅的戏剧”的保护更加不利。抢了别人的终究是别人的,反倒丢了自家传统、自家宝藏那就太不值当了!
---
吴先生文章中一些结论
《夫妻观灯》里的主人翁王小六唱词的第一句“我家住在大桥头”,这个大桥头指的就是离黄梅山两公里左右的大桥头镇,清末民国之初,该镇虽不大,但当时街市繁华,民国后期月石公路修通,大桥头镇不通公路,才逐步衰落,以至今天大桥头镇不复存在。”
“蔡鸣凤辞店》里有一段唱词唱到“到春来宿的是芜湖、南京、上海;到夏来宿的是宿松、望江、石牌;到秋来宿的是桐城岳西一带;到冬来宿的是徽州、祁门、石台”。这是剧中人以安庆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相反,黄梅调里根本找不到黄梅县土语及地名的踪影。黄梅县隶属湖北黄冈地区,黄梅调里也无黄冈地区的痕迹。 ”
“现在怀宁在世的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说解放前从未听祖辈说过黄梅戏是从黄梅县传过来的,而解放后才有这样的传说。老人们都心存疑惑,又无历史根据说明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始末,因为唱戏在旧社会属于不务正业,而表达爱情的戏剧又列为淫戏之类。民国之初,曾一度禁止黄梅戏进入省城演出,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准入省城上演,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老先生也是在抗日之后唱红安庆城的。由于社会歧视,黄梅戏起源,历史上也无多少文字记载,难以考证,以致形成许多误传。”
“笔者五十年代末就在宿松洲头、汇口工作,也听过圩区的经营、汇口、山区的界岭、铜陵等地老人唱过所谓“黄梅调”此调有浓重的湖北口音,近似民歌,与怀宁的黄梅调根本不是一码事,而宿松县东部各乡村的老人就不会唱湖北“黄梅调”。这说明所谓黄梅采茶调仅在黄梅、宿松两县交界处有人经常传唱,但影响面很小,未曾传遍宿松西部各乡。宿松人民因为两种“黄梅调”混淆难分,于是就把起源于怀宁的黄梅调称之为“怀腔”。我认为即使黄梅县有诸多民间小调在宿松流传,它与安庆黄梅戏形成发展毫不相干,也远不及安庆“黄梅调”起源时间早。这种误传早该纠正过来,应该说黄梅戏最早是由怀宁“黄梅山”一带的“黄梅调”发展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 ”
附录:吴先生论文全文
2007年 1期《 黄梅戏艺术 》
ART OF HUANGMEI OPERA起止页码:21-22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5826国内统一刊号:CN 34-1037“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纯属误传
吴福润
摘 要:
乾隆年间怀宁就为戏剧之乡。乾隆二十三年,怀宁人陈采臣“工小生”就组戏班到山东曲阜孔府献艺并向孔家班传授徽戏,孔府档案有详实记载,到清末光绪年间黄梅调已发展到皖、鄂、赣三省交界各县。宿松人方玉珍光绪年间曾爱唱黄梅采茶调,仅在宿松西乡流传,根本没有唱出宿松县。后来方还是从江西学会了唱黄梅戏的。现在怀宁在世的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说解放前从未听祖辈说过黄梅戏是从黄梅县传过来的,而解放后才有这样的传说。老人们都心存疑惑,又无历史根据说明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始末,因为唱戏在旧社会属于不务正业,而表达爱情的戏剧又列为淫戏之类。民国之初,曾一度禁止黄梅戏进入省城演出,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准入省城上演,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老先生也是在抗日之后唱红安庆城的。由于社会歧视,黄梅戏起源,历史上也无多少文字记载,难以考证,以致形成许多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