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偃息美人心 —— 读《柳如是别传》随记
(2009-03-18 00:05:56)
标签: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嘉定之游程孟阳杂谈 |
分类: 人文杂感 |
以前看武侠小说或者看言情电视剧,时不时会看到或听到“男人没一个是好东西”之类的话(现在似乎少了,不知是我看小说、电视太少还是现在小说、电视已经不再安排这种“老掉牙”的情节了)。这话大抵就男人都好色,因此花心、因此而容易见异思迁而言,因而有它激愤、以偏概全之外的合理性在。
欣赏、喜欢、爱有时候其实蛮难有明显的分野,比如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窈窕清纯的少女或美艳绝伦的少妇,赏心悦目之余,很难说这擦肩而过的、甚至连“倾盖之交”都谈不上的“惊鸿一瞥”中没有深深的爱情在。
“男人没一个是好东西”是就其广度或者普遍性而言的;就纵向来看,男人岂止“没一个”是好东西,简直从小到老一生都“不是好东西”。君不见,七老八十的老头娶年轻貌美的女子不也司空见惯吗?婚姻,当然也许不全是彼此的欣赏、超越凡俗的爱情,但美、色总是其中难以缺位的要素。可见,对青春美艳的欣赏,将伴随着男人,直到行将就木,犹自“贼心不死”。
且看以下三首绝句:
伤心无奈月明桥。秋水横波凝玉箫。十八回圆天上月,草芳何尽绿迢迢。
经过无处不关情。寺冷台荒月自明。相见解人肠断事,夜深闲上石桥行。
美人一去水连村。风月佳时独掩门。今夕酒阑歌散后,珊珊邀得月中魂。
这些诗句,读起来就像一位多情公子的绮怀诗,“经过无处不关情”、“夜深闲上石桥行”、“风月佳时独掩门”等句足见其感念之深、相思之苦,谁又能想到它们竟出自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之手、并且其所思所念的乃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妙龄女子呢?
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摆在我的书架上已经很多年了,这次得有闲细读。这部陈寅恪先生晚年的著作,书名虽似传记,书的内容却是通过对柳如是(河东君)及与其相关人的诗词诠释以证其生平,大量的引经据典、繁复考证足以令非专业阅读的人昏昏入睡。然而读到柳如是两次嘉定之游,却也充满近乎虐戏的乐趣。上面三首绝句正是当日陪同柳如是游嘉定的“练川诸老”之一的程嘉燧(字孟阳,号松圆)事后的追忆之作。
自吴江故相周道登家流落人间,到从云间三子游,到与陈卧子分手后前后两次的嘉定之游,直至最后访半野堂、嫁钱牧斋之前,柳如是的身份一直是妓女。而此次作嘉定“狭邪之游”的“练川诸老”,最“年轻”的就是这位年过七十的程孟阳。几个老得也许要人搀扶的老头子,陪着一个二八年华的女子,这种场面该是何等的有趣!而当日柳如是的天香国色、蕙质兰心、风姿绰约、美艳绝伦亦可以想象矣!
陈寅恪在写到这段时,对于程孟阳这个老头还是略有调侃的。比如在说到孟阳的“令我斋中山岫响,知卿尘外蕙兰心”的诗句时,就说孟阳“胆大于姜伯约矣”。盖能以“卿”呼柳如是者,除与之有夫妇关系的钱牧斋以及与之有恋爱及同居关系的陈卧子之外,其余人实无资格。
不过调侃归调侃,从孟阳的这些“绮怀”诗中,我们是能够感受到那种相思之情的真切与真诚的。柳如是的美丽确实使得这些老头、至少是程孟阳神魂颠倒,以致离别之后有“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之感。
柳如是初访半野堂,正值花信年华(二十四岁),而牧斋却早已年过半百。二人一见倾心,至成琴瑟之好。一代名妓柳如是,次第经历了晚明几位名士的爱情,最终走入了她宿命般的婚姻。
美人如花,从来不会在男人的心中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