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江门文艺》打工的日子之一
(2011-03-03 23:33:44)
标签:
江门文艺打工文化文化打工人情感历史记录 |
分类: 连载原创 |
在《江门文艺》打工的日子
鄢文江
不知不觉间,就怀起旧来。好像已经七老八十的人了似的。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没办法,最近老是想起这些年的事,只好纪录下来,作为对自己一段时间的人生小结吧,不知有没有一点点意思。饭得一口一口地吃,话得一句一句地说,那就从头说起吧!
一
接触《江门文艺》杂志,是一九九三年,不记得是春天还是秋天了,我向《江门文艺》投了稿,是第二年发表的。后来就一直投,用过一些,也有很多没用出来。在《江门文艺》上发表的第一个有分量的作品是《明天不是梦》,后来还有好多人参照小说的主人公,自己开起了工厂呢。有的读者以为我也去开工厂了,但我没有,还继续打工,继续写小说,继续打工文学的追求。
一九九六年国庆节,我和同单位――《打工报》的记者林灵一起,被谢继贤老师邀请,参加了《江门文艺》作者座谈会。座谈会是在当时的江门大厦会议室里开的,晚上唱了卡拉OK,第二天还游了半天古猿洲,小岛上有一些猴子,我是生平第一次近距离见它们。同时参加座谈会的三四十人,能记得的不多了,好像有狂子、雪月、吴路、陆章件等。
那次座谈会,认识了江门的几大诗人、作家:吴迪安、商河、卢湘、林永欣等。在文化城的院子里,他们几位支了一个书摊,买他们自己的著作,我还买了他们的书呢。
我和林灵当时都在中山市中区外来工俱乐部里上班,我是俱乐部“主任”,兼职编辑《打工报》副刊;林灵是《打工报》的全职记者,他是最早出诗集的打工诗人,也是最早用电脑写作的打工作家,还是最早的自己撰稿人,他在来中山《打工报》之前,就在广州以自由写作为生了。那时的《打工报》,很是红火,有几家国家级、省级大报还想收编我们呢,只是没有刊号而告终。又风头过甚了一点点,在一九九六年年底,被中山市政府勒令停刊整顿,从此到现在也没复刊,那个市级刊号--准印证,倒是还保留着。
就在这时,我正为自己的前途堪忧,突然接到《江门文艺》主编谢老师的电话,他问我想不想到《江门文艺》来做编辑。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好消息,当时就把我给震了。我以为自己耳朵出了问题,当得知这是千真万确的时候,我激动得双手发抖,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话筒都差一点从手中掉下来了。对于一个铁杆文学青年,这不是瞌睡来了遇到枕头了吗?我问了谢老师三遍,不错,是真的。谢老师说要是你愿意的话,就最近抽空到江门来一趟,让宣传部的梁副部长见见,就算见工吧。当时梁部兼着江门文联主席。
我大约是在一九九七年一月份到江门来见工的,也就是一九九七年的春节前。春节后的正月初八早上,我把行李和电脑搬上一辆中山牌照的小四轮,一车拉到了江门。记得到了江门的炮台路时,被江门交警拦下了,说外地车牌不能进入市中心,最后还是时任《江门文艺》副主编的邝宇老师给交警部门打电话才放我进来的。《江门文艺》编辑部与文联一起办公,在江门最繁华的港口路一百零二号文化城内。当天下午,我正式进入《江门文艺》工作,和吴迪安、林伟俦老师坐一个办公室。从这一天起,我正式成为了一个文化打工人。那时,《江门文艺》只是一个编辑部,还不是杂志社。虽然做过报纸副刊的编辑,但与杂志编辑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把以前的杂志一股脑儿地翻出来,一篇文章一个字的认真阅读,先了解杂志的风格什么的。由于一直都在购买这本杂志,大部分文章都读过,尽管一大堆杂志放在我那里,也没用几天功夫就读完了,并且试着拆阅作者来稿,就麻着胆子选送了几篇给谢老师,没想到命中率还挺高的。无疑,这给了我巨大的信心和鼓励。没过多久,杂志上就出现了我编辑的文章。
《江门文艺》此时还是月刊,每期的发行量已经达到三十七点五万册了,这可是实际数量,还有很多盗版的,要是加在一起,可能不下五六十万册呢。每册定价是三元九角八分钱。发行商是广州的秦伟粼,据说他发行《江门文艺》赚了不少钱呢。广告业务是客房送上门来排队等候安排,单价低了的,版面少了的,还得求我们才能排上去。呵呵,真牛,那时。
《江门文艺》的编辑就主编谢继贤、副主编邝宇、编辑吴迪安、林伟俦。谢老师兼职文联常务副主席,邝老师兼职文联副主席,但杂志编辑工作,几乎是谢老师总负责,文联日常工作,是邝老师具体处理,林伟俦主要负责广告业务,说白了,编辑这一块就谢老师和吴迪安在弄。但那个时候,杂志真的是很好销。广东市面上,《佛山文艺》已经是半月刊,每期发行到五十万册了,他们还有一本《外来工》,也发行到二十万册。其它省份的杂志纷纷杀到广州来设办事处,在广东这片热土上发行。一时之间,以打工文学、打工生活为主体内容的杂志铺天盖地,大约有二三百种,还有一些没有刊号的假杂志、盗版杂志,鱼目混珠,难分真假,却大行其道。就是省级刊号的县市一级文联作协办的杂志,也卖得很好,最具典型的当数深圳宝安区的《大鹏湾》杂志,是最早刊登打工文学的纯打工文学杂志,也发行到十多二十万册一期。深圳、东莞、中山、广州,书摊书店遍地都是,很多书商发尽了打工人的洋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