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词源考
“小学”一词,源于汉代。班固据刘歆《六艺略》在《汉书·艺志》中,把古字书及汉时所作字书列为“小学”类,并且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六书即汉字的六种造字法)。”据此,“小学”初指学童开始读书识字和识字课本一类的书。古人非常重视“识字”,认为掌握了一个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才算是认识了一个字,所以把学童的识字及有关的类书,称作“小学”,意思是这是私塾老师讲授、学童学习的基础课。到了汉代,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秦汉之际的长期战乱,中国文化传统几乎断代,古籍和古字书中的文字应该从小就能认识的,这时大多数人却都不认识了,因而学习研究古文字,就成了某些人的当务之急或专门职业。汉代人把这种学习和研究古文字,也叫做“小学”。从此,“小学”这一名称就成为一门研究文字的学科。直到清末,章太炎才把它改为“文字学”。后来研究文字的人对文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各有所专,于是,“文字学”又分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门独立的学科。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为“小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学校”一词的来历
中国的学校,起源悠久,一直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据《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塾、痒、序、学即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周代,100里之内25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塾即门外舍也,由于人们朝夕出入,受教于此,塾便成了学校的代称;以此类推500家为党,设痒;12500家为序,设序;而天子之都及诸侯国则设学,逐级升高。后来,人们专称塾为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痒、序成了乡学之名。学则和校合并,成为学校的通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师范”一词源考
在夏、商、周时就有“师”的名称了。而“师”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以后,西汉的董仲舒用了“师”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看重在师的表率作用这点上。西汉末年,杨雄在元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看,明确强调了教师所负有的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
“老师”名称是怎么来的?
何谓师?《说文解字》注:“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韩愈则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从史书中看,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老师”,原是对年辈最高学者的称呼,如《史记·孟子卜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苟卿最为老师……”到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老”与“师”并称,慢慢地就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一概称教师为老师了。明清两代时曾称主考官为老师;清末办学堂,称教师为教习;辛亥革命后,因教师同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免,所以又称教师为教员。现在说的师,一般指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或其他传授知识技术的人,也泛指在某个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而在当下,几乎见人都可称老师,听起来都有点贬义了。
“先生”称呼考
称呼“先生”由来已久,但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对象。《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馊。”注:“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里的“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到了战国时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由此而来。汉代在却“先生”前要加上一个“老”字。清初,称相国为老先生,到了乾隆以后,官场中已少用老先生这个称呼了。辛亥革命后,老先生这个称呼又盛行起来。交际场中,彼此见面,对老成的人,都一律称呼为老先生。而现在,则泛指男士为先生。有时候在某种特定场合,甚至有如“小姐”一词在某种场合不能随便乱叫一样的特殊含义。
“桃李”一词的来历
“桃李”是人们用来比喻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一种称谓,而“桃李满天下”则是说这位老师教育、培养多年的众多学生。“桃李”一词出自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因为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在北方,子质碰到子简,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多年来培养和提拨的人都不肯为他出力,以至流落此地。子简笑着说:“第一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第二年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第三年春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后来,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把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因老师教的学生多,铺到社会的面广,则称“满天下”。
“留学生”一词的由来
“留学生”一词源于日本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有很多当时较之于世界选刊的地方。日本民众善于学习,政府便派遣使臣来中国汲取先进文化,但使臣是外交使节,有时间限制,不能在中国滞留太长时间,为了确保充分汲取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政府在派遣唐使的同时,再派遣一批“留学生”与“还学生”。这里所指的“留学生”,是当遣唐使臣回国后,继续留在中国再学习一段时间的学生;“还学生”则是随同使臣一同回国的学生。这就是“留学生”一词最开始的由来,也一直被沿用下来。
“学习”一词由来
商代甲骨文中的“学”字,上半部分像两只手在摆弄算筹,下半部分像房子,房子里面是童子。《礼记·内则》说“六年教之数与方名”,意思是说,儿童到了6岁,就要开始教他计算和方位名称。这与当时的学字字形非常像。而繁体字的“习”字,上半部分是“羽”,表示鸟的两只翅膀,下半部分是“日”表示日光。鸟在日光中飞翔,两只翅膀不断地反覆地扇动,表示“重复”,因而将“习”引申为“重复”。《说文》“习,数飞也”,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又说明了“学”和“习”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收获。战国时代的《礼记·月令》:“鹰乃学习”,“学”和“习”此时才正式结合成一个固定词语,并一直沿袭下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