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儿科中西医结合药感冒综述健康 |
摘要:儿童感冒是儿科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感冒也是中医认为是最常见的肺系疾病。综合近几年前沿论文论述临床上一些西药和中药的用法,浅痰儿科药学干感冒常用西药,深入讨论抗生素话题。某些中药方剂的现代用法也为儿科治疗肺系疾病提供了良好的后盾。
关键词:儿童 感冒 中药 西药
1.
感冒,是一种上呼吸道疾病。虽然感冒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但出现的症状比较类似。感冒通常在感染1~2天内开始表现为喉痛、鼻塞、流涕以及打喷嚏,2~4天后达到高峰。感冒的时间进程,随病原体类型的不同而有别,可伴头疼、咳嗽、卡他性症状、低烧、寒颤、周身不适。发烧并不常见,体温通常不会超过38.5℃,感冒患儿的鼻分泌物在疾病的最初两天表现为量大、稀薄而清亮,随后变得浓稠浑浊,带有黄色或绿色,随着疾病消退,鼻分泌物逐渐变为水状。儿童感冒非常常见,发展迅速,一旦失治则容易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感冒与下呼吸道感染发现次数较多时可发展为反复呼吸道感染。但是很多儿童常见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症状也与感冒类似。
2.
2.1过敏性鼻炎:鼻塞、流涕、鼻痒、打喷嚏,可能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在作祟。过敏性鼻炎的这四大典型症状与感冒的症状相似。但过敏性鼻炎是由过敏原引起的,需要用抗过敏药物治疗;感冒是由病毒、细菌引起的。有些患者把过敏性鼻炎误认为是感冒,仅自行服用简单的感冒药物进行治疗,岂不知这样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还会延误正确的诊断治疗,严重的会造成鼻窦炎、中耳炎、鼻息肉、支气管哮哮喘等并发症。
2.2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症状如突然起病的喉痛、发烧、寒颤、干咳、流涕、鼻塞、关节痛、肌肉酸痛、疲劳。而头疼、关节痛、肌肉酸痛、疲劳在流感患者身上很明显,在感冒患者身上常常轻微甚至没有。
2.3风疹:风疹在发病的头24小时,可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流涕、咳嗽等。1~2天后皮肤出现浅红色丘丘疹,先从面部开始出现,在发病1~2天遍布全身,并在2~3天皮疹消退,不留痕迹。出疹时有耳后淋巴结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2.4流行性腮腺炎:常以普通感冒形式出现,而后突然高热不退,同时腮腺肿大,面颊肿痛,持续3~5天。该期若没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化脓性腮腺炎及各种并发症,如脑炎、副睾炎、急性胰腺炎和肾炎等。
2.5流行性脑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疾病,病原菌经呼吸道飞沫传染。春季多发、传染性强,儿童发病率最高。流脑的最初症状是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红、浑身酸痛等症状。当病菌侵入血液后,就表现为突然高热、头痛、寒颤、呕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昏迷等。
2.6麻疹:麻疹在发病的头1~2天有发热,呈感冒症状,伴流泪、流涕、眼结膜充血发红、畏光。第3天起先在口内黏膜上出现麻疹斑,其后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先出现在耳后皮肤,继之出现于头部、面部、躯干、四肢。随出疹增多,发热也加重。
2.7猩红热:猩红热是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发热、咽炎与皮疹。皮疹的特点是:在发热的第2天左右出疹,在全身皮肤弥漫充血潮红的基础上,可见到针尖大小的点疹。同时舌苔白,舌红,常见草莓舌。
2.8水痘:水痘是由一种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病初有轻度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约2天后,皮疹可依次从躯干、头部、面部、四肢出现,不高于皮肤,数小时后变为丘疹,高出皮肤,再变成透明饱满的水痘,以后变为浑浊,再变为干瘪的水疱。水疱周围皮肤发红、发痒。
2.9风湿热:许多风湿性疾病常发于普通感冒之后,伴着漫长的病程,逐渐出现游走性关节肿大疼痛。若此期得不到合理治疗,可引起心脏瓣膜受累进而继发风湿性心脏病。
3儿童感冒治疗常用药物
3.1儿童感冒及并发症常用的西药:门诊轻症患儿无需抗生素治疗,一般采用对症药物和适宜的家庭护理,即能痊愈。但是医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非常普遍。患儿家长往往在来门诊前自行给患儿服用抗生素。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抗生素的选用常常是不断翻新不同种类,或选用广谱或联合使用,甚至把新研制、新上市的的抗生素作为抗感染的一线用药。发热、咳嗽稍重者,门诊医生普遍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表现为对无合并症的感冒发烧“时兴”静脉滴注抗生素,这种现象个体诊所尤为突出,且疗程偏长,或者每天更换抗生素。住院患儿或拟诊肺炎几乎都是静脉滴注抗生素,但往往还是联用。由于医生行为的影响加上媒体的误导,使部分家长也特别信赖抗生素的作用,反过来家长常常主动要求医生给本不该服用或者静脉滴注抗生素的患儿服用或滴注抗生素,造成恶性循环。
抗生素不能防治所有感染性疾病,而滥用对自然、社会、家庭及个体均产生危害,主要表现有:易造成细菌耐药,并会加速耐药菌数量和种类的形成。“易造成交叉感染,据观察,感冒患儿经常使用抗生素可出现菌群失调,发生二重感染,如再次患感冒时易合并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发生毒副反应及输液反应。由于小儿肝脏功能不健全以及其代谢特点,易出现药物毒副反应;新药上市,药品没有必要的儿童用药资料,因此使用比成人更具风险,另外合并使用也可增加不良反应;在夏季气温较高时,高热患儿更易出现输液反应、高热惊厥、甚至死亡;滥用抗生素可降低机体抵抗力;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不必要的医技治疗,如皮试、输液,使患儿产生惧医怕药心理;亦会造成国家资源浪费。
所以要严格防止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滥用:一般认为,普通感冒、中耳炎、鼻窦炎、咽炎和扁桃体炎、喉炎等有自限性,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无确切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指标无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病原主要是病毒引起,系反应性气道疾患,病程短者,很少有使用抗生素指征,对病程,症状较重、脓痰、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等时可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对于确诊为肺炎的患儿应予抗生素治疗。对一般细菌感染尽可能用窄谱抗生素或老一代的抗生素,禁止不加区别的选用超广谱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轻、中度细菌感染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正确掌握抗生素的使用剂量、间隔时间及疗程,在患儿体温、周围白细胞计数等正常、临床症状改善、病情稳定时,尽早停用或采用抗生素贯序疗法。在用药前尽可能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如一种抗生素可以控制的感染则不任意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提倡策略性换药,即将某些抗菌药物已完全停止使用多年重新应用或循环使用抗生素以保持其高抗菌性。对家长的不合理要求,应给予耐心的解释和说服,临床医生应坚持正确的治疗规范,不能无原则迁就。
氨溴索是儿科常用的祛痰药,药理作用十分显著,有促进胎肺成熟、粘痰溶解、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感冒变化迅速,导致重症肺炎时可以使用丙种球蛋白。
3.2儿童感冒常用的中药
《伤寒论》麻杏甘石汤常用于治疗儿童肺系疾病。咳嗽是感冒的常见和遗留症状。张兵用本方加减制成止咳糖浆治疗咳嗽61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8.4%。肖作清用本方加减治疗痰热闭肺型咳嗽120例,总有效率为95%。林玲等用本方加味治疗痰热壅肺型咳嗽116例,总有效率为94.83%。段涟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本方加味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30例,抗生素治疗对照组30例,结果表明本方加味可缩短病程(P<0.05)及降低年复发率(P<0.01)。刘永华等用本方加味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72例,与抗生素治疗76例,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两组差异显著。
麻杏甘石汤也可雾化吸入来治疗肺系疾病。邹风伦等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用本方加味,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肺炎30例,对照组抗生素29例,结果治疗组症状和体征的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
清开灵组方源于“安宫牛黄丸”,减去麝香、雄黄、梅片、朱砂、金箔衣、黄连,加板蓝根、金银花,并以水牛角代替犀牛角;与安宫牛黄丸相比,化痰通络、醒脑开窍功效减弱,清热解毒功效增强,无解表功效,适用于感冒以热证明显的类型,而不适用于感证和表证明显患者的治疗。小儿纯阳体质,再加上现在多数儿童常食油炸食品,导致内热严重,患感冒易有内热,多以清热解毒法治疗,常用成药中也含有清开灵本方。
朱正君认为玉黄颗粒(麻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味制成)以辛温立法,治疗一切太阳表证,同时反对感冒过用寒凉药。
3.3儿童感冒的中医护理意见
对于儿童感冒的护理,要先辨证,风热证和风寒证略有不同。但是感冒初期,无论风热证还是风寒证,都让患儿充分休息,并增加日间的睡眠时间,以保护正气,根据气候特点适当增加或者减少衣物,防止过度“捂汗”。饮食上,风寒感冒可以服热姜糖水或者姜粥以发汗解表,忌用寒凉药物。在用降温药的同时适当进行物理降温,以防止高热。风热感冒出现咽喉干痒肿痛、舌边尖红、脉浮数时可多吃梨、杨桃、核桃,有泻火通便之功效。
感冒是自限性疾病,无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多数可不治自愈。因此单从总有效率上考察感冒药疗效是不合理的,还要考察取得疗效的速度。现代儿科疾病常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往往疗效显著,药物的配伍及用法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欢 浅谈感冒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辨证施护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9 Aug 30(4)
[2].杨亚平 1 外感病初起运用解表法之源流及辨析 中国医药学报 2004.19(8):489-4911
[3].罗海军 1 清开灵、穿琥宁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对比分析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7.6.19(3)
[4].王颖航 清开灵注射液治疗风热型感冒120例疗效观察 2012.3.18
[5].严加苗 儿童感冒后的合理用药 安庆医学 2005.26(1)
[6].王雪峰 1 何援丽 1 氨溴索在产科和儿科的应用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3.4.22(4)
[7].李鄂丽 林建荣 丙种球蛋白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研究进展 2007.8.4(24)
[8].郭艳萍 1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滥用抗生素的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6.4(27)
[9].陆权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序贯疗法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18.4:198
[10].颜冉冉 儿科护患沟通中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护理管理杂志 2007.11.7(11)
[11].赵俊立 祁琳 儿科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1.10.6(30)
[12].赵彩艳 1 麻杏石甘汤在儿科临床应用概况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2.2(11)
[13].王一敏 张丽香 浅谈儿科药学进展 中外医药 2008.12
[14].孙月 李斌 小儿风寒与风热感冒的预防及护理要点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26(6)
[15].朱正君等 玉黄感冒冲剂治疗小儿感冒156例疗效观察 新中医 200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