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埠西村乡居生活之二
夕阳下的海滩一景
到海边生活,最想感受的是“渔舟唱晚”的景象。那景象,既有人欢鱼跃的祥和,又有远山帆影的诗意,让我十分向往。可让人失望地是,随着岁月的变迁,“渔舟唱晚”早已不复存在了。

渔村小河里游弋的鸭群

农田里已经成熟的小麦

小河、桦树、农家
埠西村村民,最早是以打渔为生,兼种些小麦、地瓜、土豆、玉米,作为口粮。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渔村的海滩和海岸先是被人承包,令渔民没有了船只停靠的海岸,不能出海打鱼,只能卖船外出打工。后来,海滩和海岸的承包人走了,渔民又可出海打鱼了。可近些年,海洋的过度捕捞,渔民打鱼收获越来越少,生计难以维持。
田野里采摘的菊科类黄花

农家屋前种植的鲜花

山坡上一丛丛美丽的山花
为了生存,更为了发家致富,就有人搞起了海参养殖。可海参养殖是个风险很大的投资,一来,海参是深海物种,生活在低温少菌的水域,人工养殖必须保证水温和水质,否则参苗就会大批死亡。二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夏季的海边气温常常会高于35⁰以上,这对海参养殖是巨大的劫难,因为面积四、五百平方米的水池降温非常困难。为了确保海参在高温多菌的水质中不夭折,于是就大量地投放抗生素。这样一来,本来颇具营养价值的海参,就变成了药参。不仅影响食用者的健康,还严重地污染海洋环境(养殖场的排污管道都直通海岸)。但即便是投放抗生素,海参的存活率也不高。
小树、汽车、瓦房,渔村一景
海滩边的海参养殖大棚
海滩边的海参养殖大棚
海参养殖的高风险,让众多渔民望而却步。有的亏本后把养殖场贱卖,赴他乡打工;有的干起了为养殖场挖掘运送海泥的辛苦活,数九寒天跳进滩泥里劳作,其中的艰辛不是“辛苦”两字能涵盖得了的。所以,海边的“渔舟唱晚”已经成了绝响,取而代之的是海参养殖场向海岸排放污水的“哗哗”流水声和渔民在滩泥里挖海泥的劳作身影。

与相处友好的牧羊犬合影

渔村树林深处的小水库

暮色中的海滩小渔船
虽然见不着“渔舟唱晚”的景象,但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海边的生活还是颇具特色的:首先是静谥。没有车辆的喧嚣,只有海风的唦唦声和树叶的婆娑声,你可以望着天空发呆、想心思,可以看天际的行云流水,海滩的潮起潮落,悠哉乐哉。夜晚枕着蛙声与虫鸣入睡,心情格外地放松和愉悦;其次是宜人。海边的春天,气温最高20⁰—25⁰之间,夏季虽说也常会出现35⁰以上的高温,但海风的吹拂,让天气并不显闷热,且海边一天中温差很大,早晚非常凉快。第三是经济。与城市的高物价相比,海边的物价可以用性价比高来形容。蔬菜和水果一般比城市便宜三分之一以上,肉类食品和粮食价格与城市接近,海产品价格虽不便宜,但比城市新鲜美味。自然的风光、安逸的环境、经济的生活,渔村应该是城市养老人群的宜居之地。

耕耘大海边,悠然见碧波

小河里呷呷欢叫的鸭群

山坡上绚烂的花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