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豫生先生的新书《塘栖续事》

蒋豫生先生的《塘栖续事》新书封面、封底
蒋豫生先生是浙江省交通厅文联文学协会会长,平时酷爱写作、绘画、书法等,是个多才多艺的江南才子。2009年,我与蒋先生在网上结缘,拜读了他的第一本记录故乡人文趣事的文集《塘栖旧事》,出于欣赏该书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笔、翔实的史料,以及让人感动的毅力(用将近十年时间收集资料、撰写文稿),我欣然为该书撰写了题为《一首动人心弦的经典老歌》的书评,发表于我的博客上。
2014年,蒋先生又用了6—7年的时间,撰写了近67万字的《塘栖续事》,已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故乡的人文历史进行了纵向的深入挖掘,用以小见大的形式,向读者展现浙江塘栖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人文历史,从中映照中华民族走过的多舛之路。读完该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蒋豫生先生所撰写的《塘栖旧事》前后二版的封面
一、
珍贵的史料价值。作为史志类的传记文稿,该书并不局限于
对小镇大事件的简单记录,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宏观的时代动荡到微观的人物命运,从国家经济的起伏到城镇乡村的沉浮,从政府体制的改革到个体百姓的生活变化,立体多维地勾勒出一幅百年中国的巨变图。如“老镇往事”中记录了1900年来自美国和荷兰的两位传教士在塘栖的照片与经历,生动地反映出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文化状态;又如“老镇商家”中,作者通过对小镇商家(老字号)的崛起和变迁,反映中国社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的走向和脉络;再如“老镇人故事”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小镇名人——参加新中国导弹研制的姚上达从1918年至今的人生轨迹,从中折射出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带给一代知识精英跌宕起伏的命运际遇,让人唏嘘与反思。这一切,赋予了该书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蒋豫生先生的钢笔画《周庄雪夜》
二、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一些地方史志不同的是,该书对小镇历史的记录是独特和全息的。其一,作者把方言用贴切的普通话进行转译,并达到音译与意译的双重效果,为该书带来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同为浙江人,我深感地方语言用普通话转译的难度与不易);其二,书中用二个章节刊载了老镇的旧物旧照、童谣儿歌,以及丰富的物产与人文景观,对小镇的风土人情作了全息、细腻地记录,让人从中领略浙江名镇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其三,通过对小镇人物传记式的撰写,突显百年塘栖的风骨。无论是“寿星何子恒”还是“蒋家百年”,无论是“小镇四君子”还是“永远的杨老师”,作者用生动传神的文笔,让人物身上拥有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谦恭豁达的地域秉性跃然纸上。对地域特色的精心写照,让百年塘栖的厚重文化传统与底蕴得到了多角度、更鲜明地彰显。
蒋豫生先生在故乡塘栖镇长桥下的留影
三、巨大的撰写付出。我以前所在的单位,为了撰写上海航空工业从上世纪20-90年代的企业志,专门成立了十多人的写作班子,用了五年多的时间才完成。可见,史志撰写的难度与巨大的工作量。但蒋先生对塘栖镇历史的撰写,时间跨度从清朝至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整整一个多世纪。写作的前几年,他一个人利用业余时间访故探旧,从老人们的口中挖掘行将淹没的历史;写作的后几年,他退休后整日埋首于塘栖镇档案馆,发掘写作所需的材料和线索、寻找见证历史的珍贵材料,有时为了考证一个历史事件,他在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中一连几天地捕捉、打捞。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他耗费了6-7年的时间和精力。为了确保史料的真实性,认真严谨的蒋先生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联系在外地甚至国外的故乡人,寻找记载或见证塘栖历史的各类材料。巨大的案头工作、艰苦的写作历程,我为年近七旬老人的艰巨付出而震撼。
蒋先生的工作照、书籍封面、书籍内面、塘栖镇景色
十分惭愧地是,因工作的原因我断断续续地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才读完蒋先生的《塘栖续事〉。掩卷回味,我的耳边响起了蒋先生在《塘栖旧事》再版后记中的一段话:“人的一生能做几件自己喜欢的比较满意的事是不容易的,也是快乐的。”他言出而行,前前后后用了十七年的时间完成了《塘栖旧事》与《塘栖续事》的撰写,用心叩响历史的回声。此举,除了其勇气可嘉、精神可敬外,我想带给读者的应该更有直面困难时的勇气和信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