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悲哀的儿时游戏——“猜猜我是谁?”

(2012-08-07 13:51:41)
标签:

电话诈骗

猜猜我是谁

儿时游戏

步步演变

推销自我

分类: 说东道西

“猜猜我是谁?”那是我们孩提时代的一个游戏。四五个孩子凑在一起,用“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谁是该被蒙起眼睛的人。蒙眼猜人者,在被左三圈右三圈地旋转后,不辩东西南北地摸黑抓人,抓到后要猜猜他是谁。视参加游戏人数的多少决定猜的次数,二次或者三次。该游戏主要测试猜人者对伙伴的熟悉程度,通过听觉和身体的接触,来揣模、判断对方是谁,猜对了有奖、猜错了要罚(大多数情况下仅是一颗玻璃弹子、一支铅笔、一块橡皮擦的奖罚)。这都是小学低年级的游戏,老师怕学生出意外,发起的这一文文雅雅的游戏。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很没劲、没意思的游戏,但对于60年代缺少娱乐活动和文具用品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份玩的快乐、赢得欣喜在里面,玩得照样惊喜连连,笑声震天,不亦乐乎。


进入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时代的变迁让人们开始敢于追求自我,表现自我。最典型的例子是《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猜猜我是谁?》的爱情歌曲,得以在广播和电视上演唱,直面地抒发对感情的追求与向往。孩提时代的游戏被用作了爱情的表白方式,虽然有些生硬但还不失天真,因为爱情的表白都不乏童话般的天真与浪漫。让人感觉有些做作的是,一些不太出名的人士往往通过“猜猜我是谁”的提问,把自己硬生生地展示出来,以扩大影响力。我的一名海员朋友,有次在船上碰到一个人,微笑着要他“猜猜我是谁?”,出于礼貌,朋友勉勉强强地猜了三次,对方在失望之余道出了大名,原来他是在样板戏中扮演过配角的京剧演员;上世纪90年代,在工作中我接待过一个由报社记者、电影编辑和作家组成的来访团。宴席上杯盏交错之间,有位来宾说出一部电影名,紧接着让人“猜猜我是谁?”,好在我看过那部电影,知道编辑是一位年青的工人作者,便十分顺利地猜了出来。对方十分的欣喜,大有一鸣惊人天下知的荣耀与快意!这种推销自我的做法,虽然有些做作,但推销自我、展示自我,不损人不害人,实在是无可非议!


进入了21世纪,“猜猜我是谁?”变成了诈骗的代名词。201010月的一天,我正与家人在饭店用餐,突然手机响了起来,一个陌生而亲切的声音对我说“老朋友好久不见,你好吗?”我毫无防备地说:“还好。你是,你是那位朋友?”“真是‘贵人多忘事’,你连我都忘了?作为惩罚,要你猜猜我是谁?”我搜肠刮肚地在记忆中搜索,终究想不起这声音是谁,无奈地回道:“不好意思,我实在记不得了。”“噢!也难怪,我们一别很多年了,我是小王啊!”这让我更如堕云里雾里,我实在没有这样一位声音洪亮高亢的小王朋友,不由地看了一下手机屏幕,来电显示对方是从广西桂林打过来的。我根本没有那里的朋友,便明白这是个诈骗电话!曾听人说,对方先冒充你的老朋友,说怀念昔日的情谊从千里之外赶来看你,让你感动之余放松警惕,隔天他就会再打电话过来称:“路上出了车祸,在医院动手术急需用钱”,让你看在老朋友的份上向他汇款。于是,我十分客气地说:“姓王的朋友我认识很多,独独没有在桂林重情怀旧、聪明作怪的‘老朋友’!”对方听了,立即挂断了电话。这以后,这样的电话接二连三,让人十分的恼火和无奈。为了提高市民的防骗能力,电视和报纸上都将“猜猜我是谁?”的电话作为诈骗的典型手段之一,提醒人们接到这样的电话要警惕、要防范!


人的欲望,就像圣经故事中的“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无法关上。如今,物欲横流之下的爱情、尊严、情操和理想都与金钱有了多多少少的瓜葛,成了金钱的俘虏。君不见,利欲熏心者把“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万万不能!”的哲理名言,演变成了“金钱就是万能的,没有钱万万不能!”,这一字之差,让一切都变味、都改变了。那么,一个带有我们儿时快乐记忆的游戏变成了诈骗的代名词,似乎也不足为奇、不足为悲了。只是这样的改变,是好还是坏?一介草民实在无法预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