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批《红》剧的警示之声
(2010-08-06 13:30:56)
标签:
人民日报批新版《红》剧忠于敬畏名著反对低俗化有感文化 |
分类: 影视评论 |
最近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连续刊登三篇批评新版《红楼梦》的文章。批评中有一振聋发聩的警示之声,指其“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矛头直指名著改编中的低俗化倾向。纵观新版《红》剧改编重拍中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名著改编,要在敬畏的前提下,忠于原著、追求小说思想内涵的深度表达和演绎。
一、忠于原著要有敬畏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对名著开始了大肆的改编。但改编名著,本身就是一个违反常理的事情。首先,名著是经过历史和时代的考验、在文学史上享有极高艺术成就的精品。因其艺术成就高,普罗大众难以超越,人们对它便有了一种景仰感和敬畏感;其次,名著是作家的产品,更是时代的产物。作为传世之作,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诸多敏锐问题,是时代的记录。是了解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后人的杜撰和改编不仅是不尊重,更是一种亵渎。第三,名著集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于一体,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成就,应该被尊重与爱戴。而不能为了讨好时风,在利益的驱使下任意的篡改和戏谑。新版《红楼梦》把内心高洁的尤三姐演成了凶悍的泼妇、把“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黛玉当作现代艳星,来了个裸死的“壮举”,更把整个戏的氛围营造得诡异鬼魅,一如鬼戏,以吸引猎奇的年青观众,人们在大跌眼镜之余,激起的是对名著不尊重的愤怒。
二、忠于原著不在于形式。我曾经看过根据法国名著《悲惨世界》改编的多个电影版本,但最成功的是由法国牵头的四国合拍片,是第40次的重拍版。相对于其他版本而言,该片在忠于原著方面显得更为贴切。无论是被人性光辉照亮的苦役犯冉·阿让,还是忠于职守的警长沙威;无论是奸诈卑鄙的德纳第,还是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米里哀主教,人物的气质和表演都追求与原著描写相吻合,演员的表演都围绕着挖掘“仁爱与友善能拯救人性”的主题展开。尽管是第40次的重拍,但从语言到情节,从服装到道具,都与原著相符。唯一让我感觉不同的是影片的内涵得到了更深、更新的开掘,看了让人更为震撼。而新版《红楼梦》,不仅人物形象气质与原著不符,而且演员的表演毫无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为了体现忠于原著,以大段的小说念白、奢华的衣饰和几近逼真的场景来表现。前者让人感觉画蛇添足,后者在花掉一个亿的银子外,让人唯一感觉的是形式上的忠于,而不是内涵上的深化,肤浅的表面功夫而已。
三、忠于原著要深入解读其思想内涵。《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衰亡史,它是人们了解封建社会的“活字典”。曹雪芹通过“贾王薛史”四大家庭的盛衰演变,揭示封建社会走向没落、崩溃的历史规律。小说以十二金钗的爱情与生死作为主线展开,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蹂躏与迫害。而其中宝黛爱情悲剧、尤三姐自剔、晴雯冤死、司棋自尽等篇章,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封建伦理道德如“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残酷与血腥。这些重要的章节和高潮部分,是小说的精彩华章,深入地揭示和演绎,是影视作品成败的关键,也是忠于原著的重要体现。但新版《红楼梦》,对这些华章都没有作深入的解读,比如尤三姐戏耍贾琏与贾珍、黛玉凄惨之死、晴雯含冤而亡、司棋与表兄双双自尽等事件,不是拍得太简单、太粗俗,就是拍得太时尚、太前卫,该挖掘的没有深入,该精彩的没有亮点。使小说的主题得不到深刻的反映,反而淹没在那些飘荡于时空中的神秘昆腔、离谱的新潮装束和眼内空空的表演之中,让人为之扼腕。
一部名著的改编,涉及名著在社会上的影响、人们的认知度和与已有影视剧比较等现实问题。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忠不忠于原著。因此,改编名著早就有了只许成功超越,不许低俗、糟蹋的不成文的规矩和要求,如果对这些问题和要求都看不到、想不到的话,那么其改编的失败便是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