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是沧桑起风情

(2009-11-30 13:00:13)
标签:

人文环境

历史风貌

保护条例

城市建设

文化

分类: 说东道西

    星期天,到位于福州路的“上海书城”去闲逛。在六楼的美术作品书架上发现了今年10月新出版的《上海,城市的记忆》画册。翻开画册,我才知晓,该画册是为宣传《上海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若干意见》而作。画家们选择了受惠于上述文件保护下的64条“永不拓宽”马路进行创作,向读者介绍富有浓郁上海地方风情的历史遗迹,诠释对其保护的长远历史意义。

最是沧桑起风情

                                               透着岁月云烟的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

    画册中最冲击读者视觉的是,透着岁月云烟的外滩万国建筑群、留有旧上海繁华影子的南京路国际饭店和大光明电影院,让人从中寻觅上海这座百年城市的历史遗韵。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城市,不管它的路有多宽,楼有多高,只要有历史,就有了让人欣赏的韵味。”与城市一起诞生的道路(街巷),记载着昨天的故事,可以说是一部部凝固的历史。况且,城市的历史,不是一个“新”字所能涵盖的,它是新旧的延续体,需要完整地写下来,以便展现城市文脉的全貌。因此,保护风貌道路(街巷),应该是城市人文建设的题中之意。

最是沧桑起风情

                       (留有旧上海繁华影子的南京路国际饭店和大光明电影院)

    前些年,上海的城市建设成就不小:高楼连绵耸天,马路立体多维,其变化可谓沧海桑田。可外来客却深感失望:“上海只不过就是一个大城市而已”,鲜有人感受到百年上海的独特风貌。但可喜的是,上述出台的文件,疏理了114条风貌道路,其中明确了64条“一类风貌道路(街巷)的规划红线、转弯半径不得拓宽和压缩”等具体详尽的保护规定。让承载着历史的道路(街巷)有了“护身符”。其意义非同一般:1、体现了对以往造城模式的一种反思;2、体现了城市建设跃上了人文环境建设的高层面。读来让人颇感欣慰。

    仔细地欣赏画家笔下的风貌道路和建筑,更有一种与之对话的感觉。茂名路上临街楼房的暗淡色彩、山阴路上老宅的斑驳墙面和华山路、岳阳路、康平路上的遮天绿树,都透着一种历经岁月风雨后的沧桑感,散发着历史积淀后特有的风情。仿佛是一位百岁老人,向人娓娓地诉说曾经发生过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从而让人感悟“最是沧桑起风情”:城市的魂魄是历史,城市的魅力是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