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元钱引发的思考

(2009-02-24 13:16:03)
标签:

社会公德

互助友爱

和谐社会建设

杂谈

分类: 说东道西

 

 星期天外出乘车,看到一位老伯因少投了一元钱,被驾驶员生拉硬扯地往车下赶。我感到很不平,便拿出一块钱帮老伯解了围。可这举动,却让车厢里的人们议论纷纷。其中一位老太颇为自私地说:“现在啥人还管闲事,吃饱饭呒没事体做了?”

 闻听此言,我陷入了深思。余秋雨在散文《上海人》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上海人心目中,凡是不直接与工作任务有关的个人事务,都属于别人不该管的“闲事”范畴。上海人口语中有一句至高无上的反诘语,曰“关侬啥体?”(即“管你什么事?”)。这段话,旨在说明上海人有尊重个体和个体自立的观念。但这一观念,现在演变成了不管闲事的自私作派。公交车上小偷行窃,乘客大多会睁一眼闭一眼,其原因是“关我啥体”;路上遇到持强凌弱之事,大多变成了“睁眼瞎”,问起来还是那一句“关我啥体”。生生地把“管闲事”与“公德心”混为一谈,是非标准就这样的模糊不清。

 说起来,不管闲事,但“闲事”却伤到了自己头上的事情却屡屡发生。报载:一名美貌的大学生,晚上被一名歹徒跟踪、劫持至自家大楼的消防梯内强暴至死。女大学生在长达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拼命地呼救,但大楼内的人们(当然也包括她父母,报道说出事地点距她家仅百米)都以为是小俩口吵架,没有出来关注、干涉。结果,如花少女命丧黄泉;又闻:一个少女很晚了还没有回家,父母在她回家常走的路上往返三次寻找,都听到路边的水沟里有一男一女在争吵打闹,女的在声撕力竭地呼救,但不管闲事的她父母,始终没有走过去看一看。结果,第二天,她女儿的尸体惊现于路边的水沟内,她的父母悔恨不迭……

 这让我特别地怀念一个人,他是我儿时好伙伴的爷爷,人叫他“王伯伯”,是个出了名的爱管闲事的人。邻里纠纷、路见不平,他从来都是仗义执言,不惧强暴。可他们家人,却对他的爱管闲事感到头痛。几十年养成的脾性是改不了的,他终究是在管闲事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我们一帮他孙子辈的好朋友,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染上了管闲事的“毛病”。一次在公交车上看到小偷行窃,我一个文弱书生,当然不擅长摛拿格斗,便用愤怒的眼睛瞪着小偷,直到他息手为此。还有一次,出差到桂林,途中火车停靠一个小站,我下车溜达,赫然看见小偷在行窃。情急之下我抬腿狠狠地踢了被偷者一脚,对方亦反应迅速,立即捂紧口袋,让小偷没有得手;一日,在街头,一对年青的夫妇拦住了我说:到上海找工作无着,已经一天没有吃饭了,小孩饿得不行了。我看孩子也确实有点饥饿相,便给了他们二十元钱。可没走几步,一位大妈便说:你上当受骗了,他们根本就是骗子。我想,他们万一不是骗子,孩子不就要饿坏了吗?所以,便一笑了之。

目前,上海的媒体正在大张旗鼓地营造和谐社会建设的氛围。我想,媒体应该首先在培养市民的“公德心”上多做文章、多做宣传。只有社会上“管闲事”的热情之手多起来,“关我啥体”的冷漠之眼减少了,那么,和谐社会,才能在人们的祈盼中到来。否则,只能是舆论的一厢情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