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歌曲“Right Here Waiting(此情可待)”翻译导读

(2013-06-21 18:09:56)
分类: 翻译讨论与研究

英汉翻译

Oceans apart, day after day海角天涯,日夜等待

And I slowly go insane等得我疑幻疑真

I hear your voice, on the line你的声音,远方传来

But it doesn’t stop the pain 也不能把我安慰

If I see you next to never 如果今生还能相聚

How can we say forever 怎能说分别永久

Wherever you go 天下任你走

Whatever you do 万事任你行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我都在这里把你等待

Whatever it takes 无论对不对

Or how my heart breaks 哪怕心已碎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我都在这里把你等待

I took for granted 我从不怀疑

all the times 到底不改

That I thought would last somehow 这缘分没有完了

I hear your laughter 听到你笑声

I taste the tears 尝到泪滋味

But I can’t get near you now 却不能到你身旁

Oh, can’t you see it baby 你不明白吗宝贝

You’ve got me goingcrazy 你让我如痴如醉

Wherever you go 天下任你走

Whatever you do 万事任你行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我都在这里把你等待

Whatever it takes 无论对不对

Or how my heart breaks 哪怕心已碎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我都在这里把你等待

I wonder how we can survive 我不知道如何继续

This romance 这罗曼史

But in the end if I’m with you 如果最终还能相聚

I'll take the chance 我决不放弃

Oh, can’t you see it baby你不明白吗宝贝

You’ve got me going crazy你让我如痴如醉

Wherever you go 天下任你走

Whatever you do 万事任你行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我都在这里把你等待

Whatever it takes 无论对不对

Or how my heart breaks 哪怕心已碎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我都在这里把你等待。

 

翻译解读

    “Right Here Waiting”是深受世界众多歌迷喜爱的一首英语经典歌曲,其原作原唱是曾在1994年美国世界杯开幕式上以无音乐伴奏形式对数万观众高唱美国国歌的Richard Marx(理查德•马克斯)。该歌虽在海内外广泛传唱多年,但迄今为止没有听到中文版本的演唱。在互联网常用搜索引擎搜索,虽然也可以找到零散的译文,但这些译文基本上只是歌词大意的解释而已,显然都不适合歌唱。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同时出于对这首歌的喜爱和对翻译的迷恋,我在业余闲暇时间一边反复欣赏,一边试图把它翻译成中文,希望这种翻译同样能够演唱并获得至少类似原唱的审美效果。这自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经过反复琢磨,我认为这首歌还是可以翻译成中文演唱的。不过,为了达到目的,翻译就必须有所变化,变而不失其本。这种翻译,正如我们翻译教学研究界所常说的那样,就是“译可译,非常译”。

    在此,我首先将自己的译文与原文一并列出,按行编号,然后对其中的翻译变化予以解释。

 

    1.“oceans apart”其实直接译为“远隔重洋”字面上会显得比现在的翻译更加贴近原文,但我没有考虑这样翻译,而选择了“海角天涯”,原因主要是后者不仅也能表达“距离遥远”的意思,而且相比之下,从歌唱的角度来看声音更清楚易懂。仔细体会、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海角天涯”字面上虽然没有说出“远隔”二字,但其意思已在不言之中,这是汉语语言理解需要人的主动参与的“意合”特征造成的。另外,英语原文中只有一个音是鼻音,包含在“oceans”中,而“远隔重洋”四个字中“远”、“重”、“洋”这三个字都包含着鼻音,而且“洋”字还是后鼻音,这样唱起来就会显得声音混浊,不够清亮。选择“海角天涯”大大减少了鼻音,所以可以唱出清亮的感觉,更容易理解,效果也更接近原声,这一点在尾音“天涯”的“涯”字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day after day”翻译为“日夜等待”当然也是出于歌唱效果的考虑,即“等待”中的“待”与原文中的“day”发音十分接近,近乎原唱。不过,我的考虑不仅如此,而且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还出于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即汉语是所谓“主题突出”的语言,主题与语境对于汉语的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不按照原文字面拘谨地翻译为“日日夜夜”或“日复一日”,而是直接点破“等待”这个主题,实际上对于习惯于根据主题理解文本含义的中国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2.“And I slowly go insane”在英文原文中通过“and”与上文衔接,这是英语注重所谓的“形合”结构所决定的。由于中文思维更加注重“意合”的话语语义的结构,强调动态衔接,因此根据上句已经说出“等待”,用“等得我”引出句子,从而达到上下紧密连贯的目的。中文省去“slowly”一词不译,原因是“等待”本来就是一个缓慢的时间过程,而“等得我”的程度已经体现了这个缓慢的过程,即使不译,中文读者或歌曲听众也可以理解。如果译出这个词而占用了歌词音节,那么后面更加重要的“insane”一词就不能从容地用“疑幻疑真”这四个字表达了。用“疑幻疑真”来翻译“insane”,是抓住这个英文词的本意,对其做具体化的、解释性处理:“精神错乱”的主要特征就是由于把现实与幻觉混淆造成的,分不清二者区别就是“精神错乱”的表现。与此同时,使用“疑幻疑真”也正好和原文带鼻音的“insane”的尾音吻合,有利于唱出原唱的感觉。

    原文“I hear your voice”在翻译中省略了主语当然是出于音节数的考虑,因为英文实际上只有四个音节,而照字面翻译为“我听到你的声音”就是七个音节,根本无法配原曲歌唱。汉语思维在可以理解的情况下省略主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就为减少音节提供了方便。另外,“听到”两个字在这里暂时省略后“你的声音”也就自然变成了主题,而“听到”则作为述题部分放在后半句补充出来。从整体上看,这种翻译是从英语的“主-谓-宾”三元结构向汉语的“主-述”二元结构的思维模式转换:“你的声音”是主题部分,“远方传来”是述题部分,这种汉语结构不是直接运用英语语法可以说明的。汉语这样翻译后不仅从思维模式上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而且从歌唱的效果上来看也更能表现原唱的感觉,因为“远方传来”虽然没有“on the line”中的鼻音尾音,但是原因一致,听上去感觉基本相同。

    4.“But it doesn’t stop the pain”在中文中如果直接译为“但这也不能止住我的痛苦”声音就不好听,而且由于音节太多也无法演唱。“pain”是带有一个较响亮的前元音的词,译成“痛苦”声音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唱起来太低沉。 “安慰”的尾音虽然不带鼻音,但元音性质基本相同,歌唱效果基本一致。整句英语原文实际上并不是说消除或止住身体的伤痛,而是说消除心里痛楚的感觉,换个说法就是使人得到安慰。所以,表面上的词语虽然似乎发生了改变,而实际意义则没有变。翻译的灵活性必须有一个基础,即把握本意和语言的话语功能(或目的),如果变化达到了同样的目的或发挥了同样的功能,无论怎么灵活都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原文“If I see you next to never” 这一行很有意味,不少英语语感不够好的学生还不能体会出来。其实“next to never” 意味深长之处正在于它对是否还能相见(或相聚)似乎不做明确的肯定或否定,可以理解成“难以见面”或“难得相聚”,字面上看就是“几乎永远不能相见”,但是仍然不是肯定的“不能相见”,这样的表达法对整个歌曲的主题“等待”来说至关重要。本来也可以从相反的角度译为“只要还有任何一丝希望相见”,但是这样显然音节不允许。所以我在这里添加了一个“今生”,省去了其他字。整句“如果今生还能相见”不但和原文音节数相配,而且其中的“还”字与原文中的“next”元音相近,可以使用同一个较高音符唱出,达到与原唱更加接近的效果。

    6.“How can we say forever”这紧接着上一行的话似乎很难理解:究竟“say forever”是说什么事情 “永远”?仅仅这几个词从字面上看是看不出答案的,要理解必须关照主题和语境。根据主题,“forever”是和“等待”有关的,而从语境来看,上一行是既然是说“只要还有一丝希望相见”或“只要今生还能相见”,那么下面的意思应该是和“等待”的理由有关。由于本行没有明确说明,但是主题和语境都比较明确,我们只能把“forever”理解为“永远这样等待”、“永远这样远在天涯”。所以,中文翻译成“怎能说分到永久”是把字面上没有但是可以推知的意思表达了出来,如果结合下面的句子,意思就更加肯定了。

    7.8.“Wherever you go”和“ Whatever you do” 分别翻译为“天下任你走,万事任你行”,与原文音节数目相等,从用字表面看似变化大了一点儿,但这种变化背后的道理实际上并不难说清楚:英语既然意思是“无论哪里”,“无论何事”那么用汉语“天下”和“万事”就可以表示,原因在于英文注重从个别具体的客体出发思维,而汉语则倾向于首先从总体上把握。如果直接翻译为“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做什么”音节就多出来了。当然,为了照顾音节,也可以翻译成“无论你到哪”,“无论你做啥”,但这显然使文体风格发生了变化,变得太口语化,丧失了歌词的优美、文雅色彩,所以是不可取的。“天下任你走,万事任你行”中的“天下”和“万事”虽然都只有两个音节,但意思完全表达了出来;其中重复使用的一个“任”字在意义上就是“无论”的更书面化的表现形式,而且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汉语注重动态语言思维的特征。由此可见,追求语言简洁精练,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9.“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一行比较简单,可以有两种比较直接的翻译,都可以与原文音节一致,一是“我都在这里把你等待”,二是“我都在这里等待着你”。二者之间我选择了前者,原因还比较微妙:虽然差别很小,但是确实有差别,即把“等待”二字放到末尾更显得主题突出,而把“你”放在末尾则没有太大必要性,因为“等待”谁是毋庸置疑的,关键还是“等待”本身。

    10、11.“Whatever it takes”和“Or how my heart breaks” 两行中,前者变化比较大,翻译成“无论对不对”看似与原文不符,实际交际功能却是相同的:“Whatever it takes”直译就是“无论需要什么代价”,由此可以推论,就是“什么都不顾”或“无所顾忌”,既然“无所顾忌”,那就是不从理性上考虑,本质上完全可以理解为“无论对不对”的意思。由此可见,翻译中灵活性的原则是语言表现的功能和目的,在由于语言思维差异而难以直译的情况下,只要翻译出原文的功能和目的,译者的责任也就算完成了。后面的一行原文中有“or”一个连接词,这是英语形合结构的表现,而汉语是意合为主的语言,所以可以省去。原文直译应该是“无论如何心碎”,翻译“如何”二字没有必要,因为都“心碎”了,再谈如何意义就不大了。汉语添加“哪怕”二字,是语气衔接,与上一行连起来更加体现了“等待”到底的决心。

    12.英文重复,中文照样重复,歌词中更不能随意改变。

    13.“I took for granted”在英文中是肯定形式,汉语则从反面否定,译为“我从不怀疑”。肯定与否定是相对而言的,英汉对比研究证明,中文中使用否定的形式要比英文比例高一些,这在文学作品和商业应用文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各种标语、公示语中也是很常见的。汉语常说“不许”、“请勿”、“不要”、“不可”等,而类似的情况英语中则倾向于直接从正面说。对此,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经举出不少实例做了说明,此处就不必重复了。

    14.“all the times”在最初翻译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始至终”、“始终如一”,但是在把英语原歌词与这种翻译比较、试唱时,发现原文的“all”和“times”这两个音与歌曲音符十分相配,而汉语中与原曲音符相对的“自”、“始”和 “如一”都无法唱出同样的效果,发音上不适合。于是,经过反复琢磨,最后决定采取现在的“到底不改”,其中“到”与英文“all”元音性质相似,“改”与“times”元音也基本相同,可以演唱出同样的感觉。另外,从意义上来看,最后决定这样翻译还因为“all the times”在英文中作为语法上的状语体现了英语语言结构的“静态”特征,而“到底不改”则表现了汉语语言结构的“动态”特征,在由英译汉的过程中将静态结构转换为汉语的动态结构是一条基本的规律。我认为,仅从词语层面出发把英语中表示状态的名词、形容词转换为汉语的动词和谓语性表达法只是由静到动的一个方面,而从句法上把英语的普通肯定性陈述形式改为汉语的否定形式(甚至改成反问句)是另一个重要方面。此处翻译的“不改”采取了汉语的否定式,也进一步增加了表达的动感。

    15.英语原文“That I thought would last somehow ”分析起来并不简单:“that”究竟是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关系词,引导上面的“I take for granted”的主语呢?看来并非如此,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后面的“I thought would last somehow”就没有了逻辑主语,这显然对于注重句法结构的严谨性的英语来说是个问题。因此,我的理解是“that”即使有连接词的感觉,但是对后面来说它仍然是主语。那么它究竟指什么?这只能根据语境进行分析了。前面唱的是“我都在这里把你等待”,整个歌曲的主题也是“等待”,因此“that”的理解也只能从这里出发。无论如何都要等下去,这是一种情分;愿意等你,这按中国人理解是所谓的“缘分”所决定的。把“that”理解、翻译成“缘分”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整句译为“这缘分没有完了”,也与上句一样,是通过否定词的使用增强汉语动态感的翻译转换,在这一转换中,“完了”的尾音与“somehow”的尾音一致,演唱时可以接近原唱的感觉。

    16、17.“I hear your laughter, I taste the tears”翻译为“听到你笑声,尝到泪滋味”,其中省略了主语,这当然是为了音节的一致。汉语在意义明确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主语,这个特点为此提供了方便。

    18.“But I can’t get near you now”译为“却不能到你身旁”没有什么特别变化,只是放弃了全文中的一个“now”,这根据语境显然是可以理解的。其中的一个“到”字,和上两行中连续出现的同一个字呼应,也增加了这三行的流畅感。

    19.“Oh, can’t you see it baby”一行的翻译删去了感叹词“Oh”,在意义没有什么改变的情况下使中文与英文音节数一致,这是应该可以接受的。原文的“baby”实际上作为口语表达法也是恋人之间的一种爱称,中文正好有“宝贝”与其相对,也是个有“小宝贝”引申出来的表达情人之间感情的爱称。这两种不同语言的表达法不仅在意义上吻合,而且在声音上相似,尾音十分接近,也是一种难得的巧合。

    20.“You’ve got me going crazy”翻译为“ 你让我如痴如醉”,变化最大的就是“crazy”一词。虽然按照词典注释直接翻译只能是“疯狂”、“狂热”、“愚蠢”等,但这些词表面上都是贬义,而原文中却不是贬义,倒是歌颂为爱到痴迷程度的褒义,所以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考虑使用更确切的表达法。“如痴如醉”是从不含贬义的角度表达同样的意思,而且与原文尾音相符,应该说是一种比较贴切的译法。

    21-26行是重复歌词,目的是强调全歌的主题,这里不宜改变翻译方法。

    27、28.“I wonder how we can survive/ this romance”中的“survive”一词,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字或词,词典注释为“经历……之后还活着”、“幸免于……”,但是按照词典释义显然难以理解也无法翻译。总结该词的实际用法,从中可以知道它有“挺过……”、“经历……(不幸)”的意思。结合这里的语境,我们可以得出其实际意思就是指爱情经过漫长的等待的考验后仍然能够继续下去的意思。“this romance”虽然本意是所谓的“罗曼史”(爱情传奇),但是这里却是苦苦的等待的爱,挺过这个“罗曼史”就是指经历“等待”的考验。因此我干脆翻译为“继续”二字,从而达到文字精简、与原文音节相符的目的。

    29.“But in the end if I’m with you” 中的“but”是英语型合结构的连接性单词,汉语注重意合,因此没有必要翻译。“with you”翻译成“相聚”只是改变了观察角度,意思也没有变化。中间用较高音符唱出的“I’m”与汉语的“还能”中的“还”相对,声音效果完全相同,有利于唱出原歌的感觉。

    30.“I’ll take the chance”翻译为“我决不放弃”,其原理与第14行的翻译相同,即使用否定词语从反面着手翻译英文中用肯定形式表现的内容,可以体现英汉语言思维中“静态”与“动态”表现的差异,中文会显得更具表现力。所以,英语的意思是“一定抓住机会”,汉语则从反面译为“决不放弃(机会)”,其中的“机会”省略了也不影响表达原意。

    31-38行,主题行的重复翻译,即使有其他译法也不再考虑,应该保留重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