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有上百年历史的苏州大学的校园,我们会看到该校前身东吴大学的老大门的门柱上刻着的校训是出自国民革命先父孙中山先生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然而,我们知道该校训的英文却是“unto a full grown man”,只有五个单词。而这五个英文词,如果回译为中文则完全可以翻译为“成完人”三个汉字。对于一般习惯于把翻译看做语言文字的转换技巧的人来说,苏大校训中英文的巨大差异似乎很难理解:二者之间有什么对应关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两者之间如此巨大的差异呢?从英汉互译的原理上来讲,这两种不同表达方式是否效果还完全一致呢?这个问题并非简单,其中有深刻的文化与语言思维差异的原因。对此,笔者考虑可以借用近年来我国外语、语言界在汉英对比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具体如下:
首先是中文思维与英文思维对语境的不同依赖关系造成了二者的根本差异。多年来,语言研究——尤其是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领域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汉语是高语境依赖(high context depending)语言,而英语是低语境依赖 (low context depending)语言,即汉语的理解在更高的程度依赖于语境,而英语的理解对语境的依赖则相对较低。高语境的交际或信息传递是在外在环境或个人体验之中进行的,而不是显形的语码;低语境则大多数是在显形的语码之中完成的。1[86]这一差异造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诸多差异,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汉语从所谓的“天(时)”和“地(利)”出发再说人,传统汉语思维模式在严格遵守从天到地再到人的这种思维顺序的同时,强调“天人合一”与“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在语言表达中总是习惯把时间和地点放在开始,形成人的活动的最高语境。在上述的校训的中文里,“天地”与“古今”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反映。相比之下,英语思维由于没有这样的对语境高度依赖的习惯,即使依赖语境也未必一定像汉语那样总是倾向于从“天(时)”和“地(利)”出发,而是更加注重直接性和客观性,开门见山,就事论事,从具体到一般,所以在英文表达中,“天地”与“古今”就显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省略不译也就自然显得合情合理了。
实际上,中英文思维对语境依赖的不同程度,有时候在文学翻译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甚至可以达到难以理解或出神入化的地步。比如:
Before going on up into the blue hills, Thomas stopped for gasoline at a lonely station.
群山苍翠。加油站孤零零的。入山之前,托马斯停车加油。2[2-3]
虽然现代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西方语言语法观念的影响,上句也可以根据语法结构翻译为:
在继续前行上山进入那苍翠的群山之前,托马斯在一个孤零零的加油站停车加油。
但是从修辞效果和语言审美感受上来看,根据语境关系进行彻底的思维模式转换仍然是归化翻译的最佳选择。
其次是英汉两种语言在表现方式上的“静态”与“动态”的差异3[104 ]和所谓“名词优势”与“动词优势”4[375]的差异。多年来的英汉对比研究也发现,根据现实世界的显著运动和相对静止,我们可以把现实情境和现象切分成静态过程和动态过程两大类。静态过程揭示某一主体属于某一类型,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或处于某一状态;动态过程表明某一主体进行某一动作、发出某一行为或影响、改变某一客体。语言作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人为反映方式,也有静态和动态的不同表达法。英汉语言思维对比研究表明,英语是一种静态表达法较多或倾向于静态表达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动态表达法较多或倾向于动态表达的语言。换言之,英语句子的基本意义常常用静态方式表达,而汉语的基本意思则往往用动态方式表达。“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或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而汉语则有一种多用动词的固有习惯。”5[63] 在这里所举的例子中,汉语的“养”和“法”就是以动词的形式表现动态的过程,而英文的“unto”就是以介词的形式表现静态的状态。汉语不是曲折形的形合结构语言,所以动态过程表现形式发挥着重要的语篇关联作用,而英语是曲折形语言,有各种形合手段,所以常常无须动词就可以将不同的句子成分和子句连成语篇。至于中文中的“正气”,在英文思维看来则十分玄奥,只能理解为一种精神境界,仍然是对培养、教育“完人”的要求,在英文中可以包含在“full grown man”之中。
第三是两种语言在结构方式上的“一元”结构与“二元”结构倾向性的差异。所谓的“一元”结构倾向,就是指倾向于用一个整体单元(一句话或一个词组)来表达思想感情;“二元”结构倾向,就是指倾向于用两个单元(两句话或两个词组)来表达思想感情。对此,汉英对比研究领域虽偶尔有提及,但专门的系统研究目前仍尚未见到。在此笔者或许只要指出两点就可以充分表明:一是汉语文学中存在大量的、已发展成为所谓“对联”的对偶句在英语文学中虽然也有表现,但并没有成为一种突出而比较固定的格式;而是汉语的句子分析首先强调“主谓”二分(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而英语则不强调这种分析方法,反而强调主语与谓语动词“一致”。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说英语具有明显的一元结构倾向,汉语具有显著的二元结构趋势,是完全合理的。上例中的汉语就是两个对应、呼应的动词词组,而英语则是一个词组。
实际上,我们在很多类似的对照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差异的体现,比如:
在大学生毕业前,笔者在校园里看到这样一条标语,“今天我为母校骄傲,明天母校为我自豪”,与其对应的英文是,“Keep the good reputation of Soochow University”。我认为这种表面上并非逐字翻译的英文确实很贴切,原文的意味完全反映了出来,又很符合英文的语言思维习惯:把中文的两个相互照应的句子翻译成一句,这就很符合英汉语思维不同方式的转换规律,即把中国人习惯的二元结构表现法翻译成了符合操英语的民族的一元结构表达方式,同时又把“今天、明天”的时间包含在“keep”一词所能引伸的意思中。在这样一种从二元结构到一元结构,从高语境依赖到低语境依赖的思维模式转变过程中,汉语中各个分散的所指经过了提炼或整合,总体上的意思都通过“keep the good reputation”得以整体化的表达。
前不久,有人请笔者翻译一条名牌中学的标语,内容是“承名人名园名校传统,办质朴大气精品教育”,我经过考虑,提出了两条英语译文供选择,第一是“Building a finer school on the glorious tradition”,第二是“Better education based on a glorious tradition”。无论选择那种翻译,都是把二元结构变为一元结构,这个原则不变。
由以上讨论可知,对语境的不同依赖程度,对静态过程与动态过程的强调和一元与二元结构表达的不同倾向决定了苏大校训中英文在总体上相宜,其间所揭示英汉语言思维转换规律具有很高的普遍性指导意义,是英汉互译在力求归化、地道前提下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来自《翻译策略与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