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ss...as”和“Describe...as”的实际意义
(2012-10-21 09:52:03)
标签:
翻译研究英语学习外语教学 |
分类: 翻译讨论与研究 |
“Discuss... as…”与“describe …as”的实际意义
1996年,我接受了英国早期科幻小说作家George Wells的中篇小说“The Island of Dr. Moreau”的重译任务。在这部小说的序言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叙事者转述的口吻介绍了小说的由来,说这篇小说是“自己”(小说叙事者)的叔叔航海失事流落荒岛11个月的亲身经历。他叔叔最后逃离了疯狂科学家在荒岛上通过生物医学实验制作出的“兽人”的追逐,划着一艘小船在茫茫大海上漂泊,最后被一只大船救起。讲到这里,原文出现了这样一段话:
He gave such a strange account of himself that he was supposed demented. Subsequently, he alleged that his mind was a blank from the moment of his escape from the Lady Vain. His case was discussed among psychologists at the time as a curious instance of the lapse of memory consequent upon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
我把这篇材料用做翻译课上的练习让本科生四年级学生做,学生一般的翻译如下:
他讲述了一段离奇的自己的故事,以至人们认为他疯了。于是他声称自从逃离“维因妇人”号那一刻起脑子里就是一片空白。心理医生把他的情况(病例)做作为一个由于身心高度紧张而造成记忆丧失的特例加以讨论。
而我的译文是:
我叔叔所讲的亲身经历如此离奇,以至人们都认为他发疯了。于是他干脆说他自从逃离“维因妇人”号那一刻起脑子里就是一片空白。心理医生当时讨论了他的情况,认为这是一例奇怪的失忆症,起因于身心高度紧张。
显然,我的译文似乎读上去自然一些,但问题是这样翻译究竟与原文的意思有没有出入呢?学生的译文虽然读上去不太自然,但是不是更加忠实于原文呢?仅就第二句话来看,这似乎很难解释。我只能说从语言结构上来看学生的翻译并没有问题,在“discuss…as…”中,“as”确实是“作做为”的意思,而且英汉词典上也是这个意思。但我的考虑是:“discuss…as”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搭配,有前者才有后者;这也就是说,有“讨论…………”才有“做作为…………”,或者说不“讨论”就不能“做作为”。所以从时间关系上来看,“讨论…………”与“做作为…………”表面上是同时的,但实际上“讨论”是前提,而“做作为”是结果。如果反过来理解,我认为既然已经用“做作为…………”定性,还有没有必要再“讨论”就是一个问题了。
经过这样的解释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终于对我的译文表示可以接受。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英译汉中的翻译理解的难点并不是大词难词,而是诸如“as”这样的似乎最简单的功能性词语,仅仅依赖词典释义通过语言表层结构分析难以解决翻译理解的问题。
实际上,对于这样简单的功能性词语由于囿于语言表层结构理解而造成似是而非的翻译的也并不仅仅是学生,我在全国一流著名大学的英语语言学专家的翻译中也曾经发现过类似的情况。下面仅举两个例子:
例1.…They wanted to describe language as a system and were able to show in the domain of phonemics, as opposed to traditional phonetics, what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language.
原译:
他们想把语言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描写,并且在和传统语音学相对的音位学领域表明了用功能主义研究语言的基本要求。
我认为,在上句中把“describe … as …”翻译为“作为………来加以描写”与上述所讨论的学生的翻译十分相似,即都是对“as”只做表层结构的分析,而没有考虑到它的实际语义功能。“as”在这里其实也不是描写的方式或出发点,而是描写时产生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这句原文做以下翻译似乎更加合适:
他们要把语言描述为一个系统,并能在音位学这一对立于传统语音学的领域表明,用功能主义方法研究语言理应具备哪些基本要求。
例2.To describe language as a system of signs having the shape of oppositions rather than of firm phonetic or conceptual items, to find criteria for distinguishing this system both from its use in communication and from the ontological (cognitive) content, and to make the explanation of linguistic phenomena in dependent on diachronic inquiries, these are the goals to which the Prague School has contributed in a substantial way.
原译:
布拉格学派的目标是把语言作为一个具有对立形态而不是牢固的语音或者概念项目的符号系统来加以描写;寻找区分语言系统与语言在交际中使用、区分语言系统与本体论(认识)内容的标准;把对语言现象的解释独立于语言的历时研究。学派为实现这些目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里仍然是同样的问题,即没有深入分析理解“describe… as …”的表层结构和实际意义。我提出的修改译文是:
把语言描写为一个具有对立形态的符号系统,而不是描写为具有牢固的语音或概念项目的系统,找到适当的标准用以区分语言系统与语言在交际中的用法,区分语言与语言本体论(认识)的内容,并且把对语言现象的解释独立于语言历时研究,这些都是布拉格学派确定并为之作出巨大贡献的目标。
希望爱好翻译、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朋友们能以此为鉴,在翻译理解过程中想的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