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科书的三个维度
(2019-06-20 16:31:18)
标签:
九龙山初中福星杨成七年级历史复星医药 |
分类: 历史教学 |
新修订的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新教科书)已正式投入使用。从教科书的立意、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等视角研读统编本七年级历史教科书,有助于更好地用足用好教科书,发挥教科书应有的功能,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达成。学习新教科书,准确理解和把握部编人教版新教科书的思想内容,突出德育为本、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贯彻落实好新课程理念,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研读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科书的过程中,应该抓住三个维度:精度、高度和厚度。
一、熟读课文,读出精度
研读部编人教版新教科书,首先要熟读教科书课文,追求精度。
(一)、宏观把握,全局在胸
宏观把握,全局在胸,是指要从整体上把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科书。从大的方面说,新教科书包括两部分内容。
1.正文。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正文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每个单元都有单元课题名称,前言和课文。例如第一单元史前时期:课题名称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而以前第一单元的课题名称是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的前言部分增加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第一单元有三篇课文,课文题目名称没有发生变化;但这三篇课文内容变化不少。
2.附录。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附录是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上)。
(二)、中观把握,明确结构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科书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在研读其各具体内容时,要中观把握,明确结构,抓住逻辑主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科书的结构是在单元框架下设课,在每课中设子目,并专门设置了活动课。每一单元前面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单元的内容。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课文有正文、课文辅助和插图三部分。课文正文大字流畅。课文辅助部分,课文前设导言;课文旁设相关史实,人物描写,材料研读,问题思考;课文后设课后活动,知识拓展;课文下设注释。插图有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历史遗址,历史绘画,图表。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科书的逻辑主线,有的是显性的,直接表现在文字表述上。例如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前面的序言即是引言也是学生学习目标: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有的是相对隐性的,往往表现在内容上。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三个学习内容:一是原始农业的发展,二是河姆渡人的生活,三是半坡居民的生活。每一部分学习内容有文字,插图,地图或图表,相关史事,问题思考,材料研读,知识拓展,课后活动等。
新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七年级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体现得相当突出。可以看到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的王朝更迭和各个朝代的基本特征,看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看到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的传承,使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国情。还通过对古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而引发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交往的不断扩大,例如通过对‘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四大发明的应用和外传等内容的描述,使学生能够了解、感悟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三)、微观把握,点上突破
无论是面上的体系构建,还是线上的逻辑梳理,最终都离不开对点的精准敲击。因此,研读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科书,要十分重视微观把握、点上突破。
1.关键概念的理解。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三课远古传说中关于禅让制的理解把握。就需要研读实行禅让制的背景,是黄帝之后,黄河流域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落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首领。需要理解实行禅让制的意思,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还需要知道实行禅让制的情况,尧是怎样传位给舜的,舜又是如何传给禹的。
再如民族交融。新教科书更强调民族交融、民族和睦、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把“融合”改为“交融”,更符合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依存的历史实际,更突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核心内容的把握。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序性和系统性是历史学科基本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避免追求过全、过细、过深的历史论述,可能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核心内容的学习把握,培养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即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
3.难点问题的突破。对教科书课文进行微观分析,标题、关键词语、句式、标点、句序、段序,都可以进行精确敲击。第三课远古传说的第一部分炎黄联盟是难点之一,一要区别皇帝与黄帝,二要了解华夏族的形成。三是第二自然段以前的表述是四五千年前,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现在的表述是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课本后面的附录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第六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时间进行了变更,以前是距今约5000-4000年;现在是距今约6000-4000年。
二、吃透精神,读出高度
熟读教科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研读的基础性工作,而把握教科书背后的深层内涵,吃透新教科书精神,读出高度,则是研读新教科书的关键。
(一)、新旧相比较
要真正把握新教科书的精神,需要把它与原来的川教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老教材)相比较。
我以历史叙事为研究对象,从叙事方式、叙事框架、叙事内容三个维度对其进行比较与分析。就整体结构而言,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保留了川教版七年级的四个单元序列: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二单元有很多不同的方面: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七课叙述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二单元只有五课来叙述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把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作为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一个方面。把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作为百家争鸣的一部分。第三单元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一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三单元增加了一课,二是每一课的叙述都有明显不同,秦朝的统一改为秦统一中国;陈胜吴广起义改为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兴盛一分为二,由一课增加变为两课,分别是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三单元把丝绸之路放在东汉的兴衰之后学习,并对丝绸之路进行了明确定位沟通中外文明;把秦汉时期的文化改为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的不同之处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四单元由原来的四课变为五课;除三国鼎立外,其余课文叙事方式、叙事框架、叙事内容都有明显变化。
比较原来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第和新教科书,变化主要在一些细节上,观念上,表述方面等。例如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后活动第3题原来旧人教版是关于东汉班固写《汉书司马迁传》 ,称赞《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请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新教科书第3题变为:收集并欣赏汉赋名家的名篇,了解汉赋的基本特点:辞藻华丽,笔法铺张;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这些都是贯彻“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按照课标要求以及五大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重要体现(五大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时解释、家国情怀)。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科书的变化值得我们关注。新教科书基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密切关联的史事,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前后相联系
研读新教科书,要善于把握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科书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切忌就事论事。新教科书讲授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名人40多人,科技、文学著作30余部,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比较系统全面,需要前后联系来理解历史事件的进行背景、过程和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感悟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从根本上培养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素养。例如张骞第二次率队走访西域各国,就需要注意时间是公元前119年,正是公元前119年西汉漠北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西汉王朝的影响才远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域各国才给以西汉王朝使者张骞更高的重视和礼遇,才有机会开辟出丝周之路。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科书编写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这样的设计使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更加清晰,中外历史的发展线索更为完整、贯通,有助于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要史实,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发展演进的历史规律。首先是点的联系,即把出现在新教科书不同地方的同一内容综合起来。其次是线的联系,即在理解新教科书的某一具体内容时,有必要把它放在与之相关的知识链条当中。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例,要真正把握其内涵,既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把它置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框架之下;还需要我们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新高考高中水平划分,并把握其与学科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三)、内外相印证
跳出教科书看新教科书,才能把新教科书看得更清、更透。这需要我们在研读新教科书的过程中,学会内外相印证。
1.理论印证,即以教育理论、课程理论作支撑,来把握新教科书内容、领会新教科书精神。
2.专家印证,即以专家论述、专家观点来印证和加深对教科书内容的理解。研读参考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专家的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和案例、板书设计、问题解答、课堂活动与雪夜评价建议和教学资源;这还可以是专家在各类培训活动、专题会议上的讲课,也可以是他们的著作论文;这更可以是教辅资料的知识梳理、考点聚焦、单元检测等等,对比自己的研读,吃透精神,读出高度。参考相关专家的论文关于历史学科各个核心素养及其教学实施的系列文章,就会对整体把握部编人教版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有更深刻的领悟。
3.图文印证。把中国历史地图册与教科书进行对比,借助历史地图来理解教科书的相关内容。
三、结合教学,读出厚度
我们研读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科书,须立足教学、回归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读出厚度。
(一)、审视教学明问题
研读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教科书,需要我们自觉回顾历史教学,以新教科书的精神来审视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以更好地领悟新教科书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从课程目标看。新教科书确立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是对原三维目标的整合和升华,五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以此来审视原来的三维目标,可以发现,三维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易相互脱节、导致相互割裂,且在教学过程中明显存在着重知识、能力,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倾向。
(二)、总结教学明路径
部编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修订并不是平地砌高楼,新教科书的实施也不是从零开始。教师要立足现实,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从自身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去总结和探寻落实部编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路径和策略。
(三)、指导教学明方向
研读部编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最终要回归历史教学、服务历史教学,为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明确方向。
首先要领会历史教学的方向。从三维目标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意味着学科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起点发生了变化。部编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要基于历史核心素养而展开,整个流程可以是这样的:确定历史核心素养→明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实施和评价。这个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和历史课程目标如何确定,历史课程目标如何细化为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如何创设,教学流程又如何设计,活动的相关测评如何操作等,都是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所要研究和探索的。
总之,研读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要抓住的三个维度中,熟读课文,读出精度是基础;吃透精神,读出高度是关键;结合教学,读出厚度则是根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