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文物陈列馆(转载)
(2014-06-15 08:29:04)
标签:
文化 |
探访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文物陈列馆
摘要:位于台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以下简称“史语所”)文物陈列馆,是一座古韵盎然的红砖建筑。现馆藏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青铜器、石玉器、甲骨、西北地区出土汉简等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几千年的中国史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恣意纵横,上下奔腾。曾有人说,不看…
位于台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以下简称“史语所”)文物陈列馆,是一座古韵盎然的红砖建筑。现馆藏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青铜器、石玉器、甲骨、西北地区出土汉简等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几千年的中国史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恣意纵横,上下奔腾。
曾有人说,不看台北故宫的“白菜、五花肉”遗憾一年。那么,不去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文物陈列馆,怕要遗憾一辈子。记者日前慕名探访该馆,隔着时空,仿佛能与古人对话,可以聆听历史心跳。
14多万件文物诠释历史脉络
穿过繁华的台北市中心区,转而来到僻静的南港区。坐落于此的 “中央研究院”,处处可见红楼,史语所文物陈列馆是其中最气派的一座,与胡适纪念馆相距不过百米。
馆前,摆放殷墟复原马车。白马牵引红车,仿佛带着观众进入时空隧道。进入展场,一、二层设计为一体,大片玻璃交相映照,增添时光厚度。陈列馆的王家玮女士介绍说,史语所现有藏品14多万件,从1928年建所开始,当下仍有台湾考古资料进入。馆内常年展出约4000多件文物,展品每半年更换一次,均是史语所的藏品,来自傅斯年图书馆、明清工作室、台湾考古库房等。
全馆将历年研究成果与素材规划成不同的展示主题。一楼的考古空间以时间为轴,内容包括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殷商、西周、东周几个相延续的上古文明。二楼历史空间则依史料类型来区分,包括居延汉简、珍藏图书、内阁大库档案、中国西南民族、丰碑拓片、台湾史料六大主题及特展区。
不一样的是,该陈列馆由二楼开始观展。所有文物,均由史语所各领域研究人员撰文,诠释文物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意涵。
李鸿章等名人题名科举金榜
居延汉简是全馆的第一站。王国维曾称誉,居延汉简是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四大发现之一。而史语所的重要藏品就有汉代西北地区居延一带出土的“居延汉简”,约有13000多件。馆中展出的200余支简牍,有农检、村检、四时簿,也有秋射令、法律文书。一些虽残缺斑驳,一根一字却清晰可辨,还有些连串线都保留完好。
看过汉简,便是珍藏图书,展出史语所收藏的珍贵图书与期刊,这在两岸史学研究中颇有地位。其中有很多是罕见的秘籍或海内外孤本,如宋版图书、清乾隆四十五年王鸣盛手跋之五代史纂误三卷附五代史阙文一卷二册等。除此之外,还有研究明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明实录。
在内阁大库档案,诏令、题奏、贺表等各种文书也甚是有趣。如,乾隆八旬万寿诏书、弘历庆贺皇太后表文、斩获郑成功敕论。王家玮女士遗憾地告诉记者,本来还展出康熙传位于雍正的遗诏,在年初收回保养。不过,今年新增清朝科举特展,让记者一睹了道光二十四年(1844)武殿试大金榜,以及道光二十七年(1847)的文殿试小金榜。
在这张小金榜上能找到,第二甲第八名的沈桂芬、第三十六名的李鸿章、第三十九名的沈葆祯,以及第三甲第六名的马新贻、第一百一十四名的朱次琦等中国近代史上名人的踪迹。真实的金榜题名,一字一笔,近在眼前,令从隋朝开始实行、经历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陡然亲切起来。
甲骨青铜渗透祖先智慧
从二楼拾级而下,即进入一楼的“考古空间”,空间内多处营造深入地底的考古现场气氛,更以道道玻璃墙构成抽象的“时间回廊”,让人深感贴切又神秘。
素有“中华第一都之称”的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都城遗址。史语所的考古学家们曾在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进行了15次发掘。馆内殷商文化区,展出数百件青铜器、玉器、兵器、大理石立雕等珍贵文物。除文物解说,还以考古现场还原图做背景,宛如身临其境,一窥究竟。这其中包括,史语所安阳考古发掘中所得体积最大、最重的铜器——“牛方鼎”,与“鹿方鼎”并列。而一把商代晚期的三节提梁卣,盖、提梁和环三者相扣,器身分解成两段,上段可取下倒置而成一个觚,巧妙实用。另还有青铜人面,工艺细腻,非一般面具。一件件冰冷且精致的青铜,无不折射祖先智慧。
除了青铜器外,史语所在殷墟考古中,发现2万5千多片甲骨文,轰动国际。其中龟甲就有300多版,数量至今空前。文物馆内展出了占卜天气的乌腹甲卜辞、卜问祭祀的牛胛骨刻辞等。其中带刻辞鹿骨头,保存完整,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在殷王帝辛十年,记载殷王狩猎的事情。
随着历史发展足迹,在西周、东周展区,不少兵器、车马器以及各种乐器,反映当时工艺美术的高度成就。最后在离开文物馆的出口处,印着“中研院”首任院长蔡元培的话:“不以设定而决论,不以为阙漏为补苴。”这一精神,在陈列馆随处可见,也正是史语所坚持的治学理念。
■ 相关链接
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所 与文物陈列馆
1928年,史语所由傅斯年先生在广州成立。
1929年迁北京,九一八事变后,由北京迁上海。
1934年,史语所在南京之建筑陆续竣工,再迁至南京。中日战争期间,史语所先迁湖南长沙,继迁云南昆明,最后定居于四川南溪县李庄之板栗坳。
1948年冬,史语所人员、图书、标本、文物等分批渡海到台。1954年春,定居台北南港,规模日渐扩充。
1986年,历史文物陈列馆正式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