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打卡,不止太平洋的风

标签:
台湾花莲旅游七星潭清水断崖 |
分类: 驴行天下-港澳台 |
花莲的交通不便还在于周遭的景区,如果选择公共交通,几乎都难以到达,所以最好的办法只有拼车。拼车师傅年纪稍大,他早年在日本打工多年,后来又去了大陆,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因为我们去的时候,离之前辽宁团在台湾遇难的事故不久,所以师傅还特别强调了逃身通道和安全锤。因为台湾拼车都是没有导游的,所以师傅兼职讲解,这样一边开车、一边介绍,想来也是蛮拼的。
打卡的第一站是清水断崖,这也是我对于花莲最期待的部分。没想到的是就这样一个地方,竟然也被折腾出一个大、小之分。小清水是旅行社专供,距离断崖还很远,这样的套路你懂的。而拼车是去的大清水,清水断崖之名还算名副其实,而看到湛蓝太平洋的第一眼,全车人都异口同声的惊叫起来。
清水断崖的观景台其实就是以前的苏花公路,山下是一晃而过的铁路,隔着围囿的护栏就能感受到太平洋的风咸湿的味道。虽然大部分时候,大海与陆地之间不过沙滩与礁石的距离,但是一旦跌落出绝壁万丈,那么必然成就一番白浪滔天与惊涛骇浪,山海间的壮美大抵如是。
只是就算巨浪拍岸、天光暗淡,依旧无法掩盖的是清水断崖处海水梦幻般的蓝色,从浅至深,层次分明,让我想到了九寨沟,却又无法类比于此。
离开清水断崖,便继续驱车前往太鲁阁。作为花莲行程中耗时最长的一处景点,太鲁阁一直以来都属于蛮鸡肋的存在,因为与大陆的名山大川相比,太鲁阁的峡谷风光实在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就连所谓的原住民风情,也不过是管中窥豹,难见一二。

只是即便如此,太鲁阁地区依旧非常“娇气”,一地震就需要修几年,真正开放的步道没有几条,就算是一桥之隔的支线,也需要提前申请才得以进入。想到之前有研究过玉山,感觉台湾的户外“规范”得有些过头,名额限定如同抽签摇号,对于本地人尚且如此,外地人则几乎难以踏足。
不过“规范”虽有些迂腐,但好处还在于安全。大抵是太鲁阁地区经常落石的缘故,所以一旦步入峡谷就必须佩戴头盔。
步行的第一段是燕子口,其实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步道,而是公路的一部分。穿过人工开凿的隧道,脚下是深切的峡谷,比较意外的是立雾溪并不清澈,更像是泥浆水,与跌落的瀑布与支流,形成了明显的区别。师傅将这一切归咎于之前的地震,不解的是同样为大理岩的国内诸山,在雨季以外却几乎都是清澈见底的。
走出燕子口,已是午后,遇上单边放行,山谷里万籁俱寂,唯有溪水跌坠山谷的响声,异常刺耳。
绿水是太鲁阁中的服务站,餐厅由原住民经营,据师傅说,台湾原住民政策强势到太鲁阁中的工作都必须安排给原住民。所以关于奇怪的少数民族政策,大陆与台湾竟然很难得的又一次同步。
午餐后,准备徒步绿水步道。这段2公里不到的山路,其实起伏不大、波澜不惊,但师傅恁是一再叮嘱安全。初入步道不远就可以看到一处封闭的支线,依旧需要提前申请。
继续沿着步道行走,穿过滴水的山洞,便进入半山腰上的栈道,视野开阔不少,只是步道离公路并不远,很难有超然世外的感觉。
同行的老夫妻明显有些体力不支,不得不搀扶而行。也许对于我们来说,这段步道实在有些乏味,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段不同寻常经历,也是蛮佩服他们的。
步道的终点是吊桥与瀑布,这样司空见惯的景致也确实很应景于太鲁阁。
长春祠是太鲁阁的最后一眼,祠堂是为了纪念修筑中横公路殉职的212位老兵所建。不过通往栈道业已封闭,只能远远的望见。公路边红色的长春桥倒是出镜颇高,几乎所有台湾的宣传片都会取景于此,也算无趣的太鲁阁中,难得的一抹亮色。
花莲打卡的最后一站回归七星潭,以弥补昨日未能得见的遗憾。七星潭按一位朋友的原话来说,就是一处看不太懂的景点。因为说是景点,不过只是海边的一大片乱石滩而已,非常初放原始,几乎没有什么相关设施。而那日东北季风狂躁,吹得人也是披头散发,站在海边几乎快要被吹倒了。
至于七星潭之名,师傅倒是一再解释诸如以前有零星的湖泊,后来修机场填埋的原因,但是这个名字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当然好的名字总是给人以无限遐想,而现实的惨淡却是需要自己体会的。
当然,这种惨淡大概还是和天气有关,来之前看了太多在七星潭发呆的调调,以为这里是温柔乡里的浓情蜜意,没想到却是咸湿狂风与巨浪拍岸的惊悚,踏浪尽欢还需阳光灿烂。
七星潭的海边有许多堆叠的鹅卵石,倒更像是一场精心编纂的仪式,重筑与消逝更替,不过潮起潮落间,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
前一篇:台湾第一骑,尴尬的失败告终
后一篇:一路向南,穿越花东纵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