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无法触摸的历史

标签:
101故宫旅游台北台湾 |
分类: 驴行天下-港澳台 |
台北的打开方式从艋舺开始。艋舺算是台北最古老的一片城区,沿着西门町附近的老街走过去,一路都穿梭在无尽的骑楼之间。
知道剥皮寮老街多少是受电影《艋舺》的影响,虽然一直觉得台湾电影更善于表达小清新,但《艋舺》的确是一部难得的热血佳作,也是通过这部影片才认识了阮经天与赵又廷。正如电影中所说,我们迈入大人的世界,一去不返。
重生的剥皮寮其实已经看不出昔日江湖的血雨腥风,红砖旧瓦间虽满是文艺的气息,但也难掩空空如也的现状。想象与现实的距离往往就是这样,以为刚刚开始,其实已经走到了尽头。
与剥皮寮一街之隔的龙山寺倒绰约着当年的风采,人来人往,信众无数。这座代表台湾精神意象的寺院,不止昏黄的夕阳与老墙,满眼的虔诚挤满庙堂内外,香火之旺可见一斑。
只是这座寺庙并不是想象中的庄严与规整,除了雕饰的金碧辉煌外,佛、道、儒三教的神祇更是共聚一堂,我甚至在观音后殿还发现了华佗的塑像……也许这种混搭在我们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发生在台湾其实又很好理解,毕竟对于标榜自由的台湾来说,你信仰谁,就参拜谁。
要说台北我最感兴趣的地方,那一定是中正纪念堂。记得大学时候,曾经花了几周时间读完了蒋公以及他两个儿子和孙子的传记,厚厚的四本传记现在想来也不知道当时是怎样的勇气才“啃”完的,不过直到现在,我们也许依然不知道那段历史究竟真正是怎样的。
从龙山寺辗转到中正纪念堂,不过几站捷运,但呈现的状态却已远离市井。从踏入自由广场那一刻起,对于国人来说可能有些意味深长,但对于歪果仁来说却要轻松许多。
仿造故宫修建的大剧院和音乐厅,倒是有些恍惚北京的意味,但这里终究只是偏安一隅,Copy来的外在,内核依然是本地人的日常与满是青春洋溢的舞蹈。
中正纪念堂主体建筑则更像是另一个版本的南京中山陵,高高在上的台阶,如同中国古代建筑中威严的宗庙一般。
登上纪念堂正厅,刚好赶上换岗仪式,游人之众,好不容易才挤得一方狭小空间。只是如此换岗仪式,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步伐之慢如同教学的分解动作,动作之间衔接的又是花拳绣腿般的身姿。
仪式之后,卫兵重归哨岗之位。此时再打量大厅正中的蒋公之像,却是一种淡然的笑容。
本以为正厅之下,皆为蒋公之陈列,结果也仅仅一个厅堂而已,其他则是一些临时的艺术展览。至于蒋公陈列本身,多少有些泛泛而谈,但是通过当年的照片与实物,至少可以从另一方面重新认识蒋公,而不是那个只会说“娘希匹”的怪老头。
走出纪念堂,望着人来人往的自由广场,终究还是有些怅然。
后一篇:多元与包容才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