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花絮

标签:
丝绸之路甘肃美食交通旅游 |
分类: 驴行天下-陕甘青 |
每次游记基本都会有个彩蛋名为“飞到城市另一边”,大抵也是记录飞行中的那些看到的和想到的东西。而这次的丝路之行,除了往返的飞机之外,大交通更多的选择其实是火车,特别是兰新高铁的开通,感觉大西北好像变得也不再遥远,所以也改名叫“在路上”,记录那些路途中的精彩。
这次的航线基本上沿着川西北而行,所以刚从成都起飞,就邂逅了久违的四姑娘山。
当看到雪宝鼎完美的金字塔形雪峰时,还是忍不住兴奋,以前在去黄龙的雪山梁垭口遥望过它好几次,这一次却是在上帝的角度。
迭山中知名的雪山不多,不知道当年踏足的秘境扎尕那,又是在怎样的群山环抱中。
越是临近兰州,越是荒芜的黄土地,连绵着丘陵与平原,忍不住一阵心塞。
兰州到敦煌的列车配置还是很高,就连乘务员也有些空乘的气质。只是车厢中的北京和上海老人一直在絮絮叨叨的聊天,嘴上却是那种说不出的优越感。挨到武威,天光终于熄灭,熟悉又陌生的凉州第一次这么贴近,忍不住想起了董卓和马腾,三国终究是最信手拈来的历史。
从嘉峪关到张掖,坐在一群亲子旅行的游客中,自然是各种吵,好在路程并不算远。车过清水之后,熟悉的祁连雪山逐渐消失在视野中,只是经过七一冰川的暴晒,自己的脸也算废了,又红又痛。
从张掖到西宁,消失的祁连山也越来越近。车过山丹军马场,风吹草低见牛羊,让我想起了若尔盖,一切仿佛又重回川西草原上,那些“天为被、地为床”的自由时光。
当然,祁连山自然不是屏障,最终还得跨越,在穿过了无数的山洞之后,眼前的门源已是另一幅光景。只是迎接我们的不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而是漫天卷地的沙尘暴,之后愈演愈烈,直到大通达到极值。
从西宁到兰州,已是旅行的尾声,虽有些怅然若失,但亦算是得偿所愿。
大交通费用清单:
成都到兰州往返含税849元
兰州到敦煌火车244.5元
敦煌到嘉峪关火车107.5元
嘉峪关南到张掖西动车65.5元
张掖西到西宁动车91.5元
西宁到兰州西动车58元
说到大西北的美食,总有种粗犷的意味,虽不像南方菜系一般的精致细腻,但也不会寡淡得毫无滋味,有些时候甚至还相当的辣,配以各种大肉,吃起来那叫一个爽。而我想说的西北特色还在于分量之大,完全就没有南方几两的说法,只有一种分量,那就是大份,完全就是吃不完的节奏嘛,呵呵。尽管如此,我还是经常听到当地人怼服务员,为什么这次的分量这么少……
一碗牛肉面,开启兰州的初印象。原来正宗的兰州牛肉面,面和肉是分开卖的,而且牛肉是带筋的,再配上油泼辣子,吃起来特别劲道。
除了牛肉面,兰州更多的美食还聚集在正宁路,尤以老马家的牛奶鸡蛋醪糟最为出名。虽然整条正宁路上的摊贩都挂以老马之名,但是正宗的那一家还是一眼就认得出来,毕竟吃货们的味觉总是最灵敏的,未及饭点,早已是排着长龙。
我当然是没有排队的闲情的,于是随便选了一家,倒也不赖,这位老马哥还有些书卷气,做出来的醪糟也是香甜爽口,再配以几串烤肉,吃得甚是满足。
敦煌的美食还得是驴肉黄面,价格有些小贵,但是分量极大,着以水豆腐和蘑菇颗粒炒制的酱料,吃起来特别有嚼头,也非常的香。
嘉峪关的美食则稍欠火候,特别是大唐美食城的这家酸菜牛肉面,吃几口就腻住了,便不再有想吃面的动力。
倒是关楼门外的小馆子炒出来的素三鲜意外的好吃,配上心念念的米饭,瞬间就开胃不少。
张掖的炒炮虽是名声在外,但是在我看来其实也就是另一种面。个人觉得炒炮的配菜要比炒炮本身好吃得多,特别是那些油卤,吃起来特别Q,也很入味。
当然,张掖的物产在丝路一线也算是难得的丰富,虽然特产依旧只是大枣,但在街头可以看到各种西点屋,乃至火锅店。说实话,在大西北能吃到类似于冒菜的麻辣烫,还是相当感人的事情,以至于后来直接放弃了牛肉小饭,连吃了两顿麻辣烫,才算过瘾。
西宁的美食则多集中在莫家街,又以马忠食府最为出名,我在西宁两天的晚餐基本就是在这里解决的。不过这种有名的店铺总是特别傲娇,肉串烤的少,直接就懒得搭理。总体来说这里还是特色偏少,基本就是些牛羊类的清真食品。
羊肠面慎点,那个腥味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恐怖。
羊杂碎口感还不错,加上汤汁浓厚,配上白味大饼,和西安的羊肉泡馍倒是有几分相似。
甜醅算是西北特有的甜品,以青稞为主料,口感略糙,但是配以果肉汤汁,吃起来倒是有滋有味,柔韧中又有些细腻。至于一旁的酸奶则是另一个雷点,不仅略腥,而且太冰,实在有些难以下口。
前一篇:兰州,开始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