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会把“蜗牛慢吞吞地爬着”改写为拟人句吗?

(2009-04-18 09:37:42)
标签:

比喻词

修辞手法

本体

蜗牛

喻体

兴安岭

分类: 教学文萃

在第四单元测试卷上第三大题中有一个改写句子的练习,要求把“蜗牛慢吞吞地爬着”改写为“当成人来描写”的句子,还要求“生动”。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之类的表述不是很明白,教学要求中也是要求对学生不要这么提,更不要特别地讲解、枯燥地解释,学生知道就行了。平时的教学中遇到类似的句子我们也只是讲“这是把它当作人来描写”的,所以测试卷上没有使用“拟人”这个概念。这是和学生平时接触到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的题目要求,所以学生们应该能够明白题意。

但实际上,这道题学生们做得不够好。主要是对怎么才是“把它当成人来描写”,也就是说什么是拟人写法没有真正弄明白;其次,对“把动物比做人”的比喻和“把动物当作人来写”的拟人区别不清。

出现这种问题,可能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专门做重点的讲解与练习的缘故。因为教学要求中不提倡这样做,怕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产生对语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没想到却导致了学生思想上模糊不清,所以答题时才把握不准的后果!虽然在昨天的讲评中我已经对此做了专门的辨别与讲解,但要真正领悟,我想还需要学生在内心里反复地揣摩。

 
  那么,什么叫拟人呢?简单地说,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这就叫拟人。运用拟人,不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1)把非生物拟人化。如: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

(2)把有生物拟人化。如: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3)把抽象概念拟人化。如: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

    前两种情况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比较熟悉,在童话故事、动画片中经常可以读到类似的语言,看到拟人化的形象。而且,儿童天生有那种本领,拟人手法对他们来说可说是寻常小事,使用起来应该驾轻就熟。但有很多学生主要的问题在于对“拟人”认识模糊,对“拟人和比喻”区分不清、把握不准。接下来我们再来重点谈谈拟人和比喻的关系。把握好这一点,对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这个主要问题会有很大帮助。

 

    比喻和拟人尽管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密切。请看下面两个例句:

    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林海》)

    ②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同上)

     例①②是用描写人的词语(“温柔”和“会打扮自己”)写兴安岭,因此都是拟人。如果把上面两例改写一下,就可变成比喻:

    ③每条岭都像那慈母那样的温柔……

    ④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例①~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比喻和拟人的关系。拟人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比喻,比喻略去了比喻词和喻体,让描写喻体的词语直接同本体发生关系,就成了拟人。反过来说,拟人补上比喻词和喻体之后,也就转换成了比喻。

 

    但是,比喻和拟人又是有着明显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比喻是用喻体同本体作比(明喻和暗喻),或用喻体替换本体(借喻);拟人用描写拟体(实际上是暗含的喻体)的词语去直接描写本体。

  (2)在比喻中,喻体是确定的:在拟人中拟体(人)没有出现 ,是虚指,可据描写拟体的词语去推断,所以拟体往往是不确定的。如性情“温柔”的,不一定是慈母,还可以是别的人。又如,“会打扮自己”的,不一定是少女,还可以是年轻妇女或小伙子或其他什么人。

    这样说起来,三年级的孩子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再说的与学生理解能力接近一点,与答题中的错误结合更紧密一点的话,就是他们更多的是把“把物比做人的比喻句”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拟人句”很容易搞错,我们把相似的两句放在一起让孩子看,再跟他们一起分析两者的相同与不同,这样就不大会搞错了。 
    大草坪的假山旁,美人蕉像举着火把的运动员,多精神!(比喻)

    那些头上扎着红头巾,身上穿着绿裙子的一串红围着金鱼池,跳起了欢乐的集体舞(拟人)。


    今天天气很冷,小树也在寒风中乱抖。(拟人)
    北风呼呼地刮着,小树被刮弯了,像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病人。(比喻)
 
    电线杆的小鸟唧唧喳喳地叫着,好象是欢乐的歌唱家在进行着歌咏比赛。(比喻)
    电线杆上的小鸟放开了歌喉,唧唧喳喳地唱起了一首奇妙的歌。(拟人) 

    如果还是分辨不清的话,再来看这一句: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你认为这句子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呢?你也许没想到的是竟然有四种看法:第一种认为是比喻句;第二种认为是拟人句;第三种认为既是比喻句,又是拟人句;第四种认为是比拟句。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教师进修教材《语文基础知识》。书上对“比喻”这个概念是这样定义的:“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根据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相类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式。” 而“拟人”则是“比拟”的其中一种类型。书上对“比拟”是这样定义的:“比拟是把物当人,把人当物,或把这类物当作那类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拟”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拟人”,一是“拟物”。“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使事物人格化。由此可见,认为“比拟”就是比喻加拟人,这种看法肯定是错误的。
    那么,它到底是不是拟人句呢?书上着重阐述了比拟与比喻的区别(因为拟人是比拟的一种类型,所以我们认为这种区别也存在于比喻与拟人之间)。比喻的重点是“喻”,是拿一种事物来打比方,两个事物有相似点。本体和喻体有主有从。比拟的重点是“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作乙事物来描写,甲乙两者彼此交融。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拟物则把物的特征、动作移植于人或另一物。书上还特别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流水象一个不知疲倦的歌手在欢唱着。
 流水不知疲倦地在欢唱着。
    第一句是比喻,它拿“歌手”来比作“流水”,一为喻体,一为主体,主从分明。后一句是比拟,把流水当作人来写,赋予流水以人的感情、动作,物与人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从这个例子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是比喻句。只有把这句话改成“春风抚摸着你。”这时它才是拟人句,也可以称为比拟句。


    当然,这些理论让一个小学生理解肯定有困难,这也是许多老师在这个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的原因,认为在小学阶段对这些概念没有必要搞得这么清楚。经过这次测试以后,我认为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即使我们没有办法让他们“知其所以然”,我们也应该让他们“知其然”。
    于是,在考后课堂讲解的基础上又有了这篇文章。

    至于究竟要怎么写“蜗牛慢吞吞地爬着”,把它当成人来写,写得生动。我想还是先不要发表我的句子,因为我相信:孩子们只要真正弄明白了这两个概念,他们一定比我写得更灵动多彩!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下一次我会把他们的和我的都发表出来,供大家鉴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