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宅形与文化》读书笔记/LQ

(2018-12-09 09:39:26)
分类: 18茂均/弋航/子越/吕清/向阳

“被人们追求和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理想生活的象征(而不是新奇技术等),它因不同的情况和个人对其的理解和诠释而稍有变化。”家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它信仰的是独立性,住在其中的使用者都应该拥有定义它的权利。时代发展变化中,人们应对气候、场地、技术等物质因素的能力不断增强,我们能做的比过去更多了,但是因为传统调试社会的作用在我们的文化里逐渐消失,设计常常变得为新而新,真正理解文化的设计却变少了。

着书背景是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学术界在现代主义盛行之后对其掀起的批判性思潮。在后工业社会初尽端倪的时刻文化地理学和人类学站在了这一思潮的前列。本书对人类社会居住形态和聚居模式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反思突进的现代文明在居住形态上的得失,为传统价值观消亡所带来的文化失调寻求慰藉。

一、为什么及如何研究宅形?

人类历史与理论学科偏好研究风雅的历史纪念建筑,但是建成环境整体由民间风土建筑构成,而这些建成环境却大都被排除在了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之外。

作者将建成形式的演化概括成三个类型:原始型、前工业化的风土型以及风雅型和现代型,其中风土建筑作为理想的范型代表着“传统”的本义。风土建筑中只有住宅才能最清晰地表现了空间形式与生活模式的关联,于是研究对象聚焦于住宅,研究过程选取具普遍意义的住宅特征在不同文脉中进行考察,以完整理解住宅单体和群体中影响形式的因素,理解住宅所在场景的整体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宅形与文化》读书笔记/LQ

二、 理论基础

对宅形生成的动因虽有一些理论的支持,却都倾向于物质决定论,这些理论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它们过于强调某一特定的因素,忽视了建筑形式多重要素复杂互动的事实,从某一种影响因素如材料与技术的方面进行反推就会发现,即便有相同的材料或者技术,宅形还是呈现出多样性,就可以质疑某因素的绝对影响了。

三、 社会文化因素与宅形

宅形不能被简单地归纳为物质影响力的结果,也不是任何单一要素所能决定,它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产物,同时,气候状况、建造方式、建筑材料和手段等对形式的产生起着一定的修正作用。如果可以证明在选择限度高的制约下,宅形仍然呈现出多样性,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文化因素具有首要的决定作用。那么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宅形呢?例如某些基本需求:“舒适”因文化和地区而异,印加人崇尚粗粝的生活,他们将舒适等同于堕落;“饮食”中国人在室内烹饪全家人一起进食,印度由种姓制度决定饮食习惯以及建筑布局。还例如私密性:日本人在家中完全不顾及私密性,但是家庭整体对外部世界存在领域感(石墙、高篱和曲折的入口)。相反的是西方住宅内部私密性极高,却对外私密性较低。

住宅不能脱离聚落,人总是生活在聚落之中,于是聚落的其他部分的使用也会影响宅形。传统的社会里,共通的理念、生活方式使得不同宅形在同一秩序下形成井然有序的城市风貌,从日常生活渗入公共领域的程度和方式可以将聚落分为分散型和集中型,其中聚落整体被视作生活场景,宅屋只是整个生活范围较为私密、隐蔽、围合的局部的集中型聚落代表着风土传统。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人类造物,即便其最初的文化意涵早已不存,但作为实体的房屋还在被使用着,那么特定的文化或生活方式改变了,相应的宅形便会失去存在的理由吗?某些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中存在着恒常性因素,有时舍弃旧的形式不是因为不和公用,而是新的形式代表了一种体面和身份。面对种种恒常和变异的因素,我们需要——在众多因素中区分出哪些是恒常的哪些是变异的,可以帮助理解房屋聚落的形式和动机或者指导建造。

《宅形与文化》读书笔记/LQ

四、 纵观当今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建造过程中物质的限度越来越少,于是选择越来越多,眼花缭乱的新形式导致共同价值观的缺失,最后影响形式的因素更加复杂。原始性和风土性代表的价值观依然存在却被忽视,那么如何在现代找到风土住宅代表的价值观?也许它就存在于具有相同设计的旷野风土宅群或街边建筑,它一定是存在的,找到它是为了理解它在现代语境下的演化,因为风土建筑不应该是被定义的概念,而是一个“松动”的框架,人类恒久和变化特征之间交互影响能够在这个框架中得以表达。

当代中国乡村,接受外的来文化本身来源就并不稳定(这些新民居更多受相邻城市的建筑影响,而中国城市的“风雅建筑”本身形式就是不稳定的),造成外来新宅形淘汰率过高。这是当代中国农村新风土建筑相对粗陋的主要原因。当代建筑设计中缺乏“同化—调节—适应”以及和使用者互动的过程,一般经过图纸上的“虚拟建造”后一次性建造完成。是否我们可以学习风土建筑的模式调整过程:在代代相传宅形确立和使用过程中,文化与物质因素作为刺激不断反馈到营建意向中(风土建筑建成后也通常发生小幅度改变和维修行为,努力微调宅形和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当宅形通过适应而对外界各种刺激达到了一种相对平衡时,宅形就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拼贴画:《宅形与文化》读书笔记/LQ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