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读书笔记

标签:
审美文化 |
分类: 14梦迎/13龙梅/11宜靖/09青鸟/ |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黑川雅之(Masayuki Kurokawa)1937年生于日本名古屋,先后毕业于名古屋工业大学建筑系及早稻田大学。1967年在他获得早稻田大学建筑工学博士学位的同时,成立了黑川雅之建筑设计事务所。之后,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设计师的行业,黑川先生在2001年创建了Designtope 网站(http://www.designtope.net),并且以创意、文化、产业和信息互动为目的, 而先后创建了D-Studio(工作室)、Competition(竞赛)、D-Gallery(展示厅)和D-Library(资料库)四个辅助网站。
在2007年,黑川先生又成立了K株式会社。
黑川雅之先生的创作横跨建筑、室内、家具以及产品设计,是日本少见跨领域的设计大师。他多样且杰出的作品为他获取了多项殊荣,其中包括每日设计奖、日本室内设计师协会年度大奖、Good Design 金奖并于1996年获得德国国家级重要奖项 - “DESIGN - INNOVATIONEN”大将,以表彰他在世界建筑和工业设计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更被纽约当代艺术馆(MOMA)、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永久收藏。
除了设计,黑川雅之也出版了大量的著作:
《基于不对称美学的物体理论》《未来设计考古学》《黑川雅之的建筑设计》《黑川雅之的产品设计》《设计曼荼羅》《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设计的修辞法》《设计与死》《素材与身体》
主要内容
序言
这部分在全书的一开头提出了“日本人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的命题,确实是令人很吃惊的一个非常严峻的定论,因为日本在我们的印象中还是一个非常注重传统和民族文化的国家。而作者在这部分也提出了全书论述的一个背景,其实是因为明治维新后的百年以来,西方的近代化对日本影响很大。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建筑等领域,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许多被近代西方思想和世界观所替代。在建筑部分,由于引入西方的理论,对日本建筑的研究往往也只能从西方化的思路去进行分析和解释。建筑教学也都采取的是西方的理论。因此作者认为这是日本成为西方世界观奴隶的一个小小的例子。这也是作者写本书的一个立意和目的,即在区别于西方审美意识的大潮影响中,寻找和确定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从中可以看出东西方的差异。确实这对中国的审美意识也有借鉴意义。我们对我们自己国家审美的独特性是否有所认识?
什么是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哲学吗?是思想吗?仿佛都不是。审美意识仿佛好的心情,或者让人心灵震撼之类的体验,难以言表。 美是人的心情和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某种存在,有许多美的感觉实在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但日本人以生活的规范去判断事物的过程,也许就是审美意识的组成部分。 这种审美意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着信念考量的。(不只是一种感觉)
在序言中作者也总述了八个审美意识的关系——没有主次,并列互补。 如脑细胞的结构一样,非连续的、浮游着的,既是漂浮着的独立体,也是紧密的连续着。
微
空间的演绎从内部开始,而不是从外部。把时间看作是自己身体内部的时间一样。日本的茶室,“从这里”看世界。从一个微小的位置来看整个世界,意味着“这里”可以象征成为被凝缩后的宇宙。 对气场的感知,是一种原始的身体感觉。
内外空间的结合部——室内外空间是同等对待的,包含了敬意的亲密的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关系,应该说是一种多点带来的连续移动,是层次带来的质感变化。 日本思维模式:从室内的细微空间开始,形成微妙的层次后向外眼神,直至宇宙。
并
并——单纯地把并列的、没有上下级关系的复数细部聚合起来而产生的和谐关系,这是“并”的基础。细节不但是整体的一部分,也会有各自的独立性;虽然具备 了独立性,却又能很好的考虑与整体和社会之间的必要关联。并也体现在日本的宗教观中——佛教,基督教多种并列存在。日本人在意人与人之间保持舒适的关系,只是不愿意区去按照为一神论的价值观、信仰和哲学来判断善恶。 因为喜欢那个人,所以要懂得珍惜。不要区做自己认为令人感到羞耻的、丢人的事情。这种朴实却深入本质的和谐,就是“并”的审美意识。因此,也形成了相对的价值观 、相对的个人化设计、相对的美的追求。并的平面组织模式——并列型,网型结构。并列关系的结构,是最现代的关系结构。今后的企业与社会组织也会不断加速开放,越发向并列化,网络化发展。
两个主题的关系完全并列,任何一方既不是主也不是次,既是对等又不会毫无关系,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联结着它们。中间空白的部分起到重要作用,包括了场景的切换,以及时间推移的衔接作用。
气
气场——气场,余韵,energy,气,生命能量,能够吸引世界的力量。
人会从身体内部向外释放出一种类似于空间延展性的东西,这个向外延展的区域空间被称为气场,气场也属于这个人身体的一部分,物体也有这个物体向周围影响和扩张的空间,这个被影响的空间也隶属于这个物体本身。
柱、岩石、树,给人心情平静、安心依靠的场所。 作者认为这就是建筑的原点,即使不像洞穴那样可以遮风挡雨,也足可让疲惫的旅行者产生安心的感觉。洞穴是一种物理概念的空间庇护,而柱子则是一种象征概念的心灵支撑。西方的建筑始于洞穴,日本的建筑始于柱子。
间
间——基于“气”和“微”之上去理解。 ·拥有能感知到气场和这个层面内涵的能力,是理解“间”的前提。 ·另一个前提是抛开“整体”这个概念,有以细微局部为核心的“微”去判断。 ·善于找到细部与细部之间特殊关系的能力。间是生命的空间,也是能量的距离。 在绘画中以余白的形式表现,在音乐中以余音的方式存在。无论哪种方式都是没有实体、无形的东西。虽然不存在,却让你每时每刻都能够感知到。
间——先有人、物、音符之后,才产生的感觉。 可以被制造的是“阳”,例如光。 不能被制造的是“阴”,例如影子。是造光时产生的。 物体周边的空间属于“阴”性空间。西方审美意识中“阳”性的印象比较强烈,而日本的审美意识常常是“阴”性倾向比较明显,负的、收敛的印象处于支配地位。
例如日本名画《松林图》,这个屏风画由两幅画面构成,但摆在一起合成一幅画面。西方绘画先有整体,日本绘画先有细节。多个平等的细节相互之间取得合理的间距,构成了“间”的美感。 日本人制造的不是物件本身,而是试图打造出由物件所生成的“空间”。 适度的间距会让人感到更多想象的魅力。
西方的城市,人的自我意识,都是将自己与他人清晰地分开,应对战争建造防御性城市。 而日本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曾经是一个整体,被分离后一直希望回归原形,彼此中始终蕴含着相互吸引力的个体。 “间”就是两个人之间、或两个物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学关系。
秘
秘——不是表现全部,而是通过部分的隐秘来驱动对方的创想力 。因为被隐去了,所以看的人才会参与到表现方的共创之中 。小说,绘画不刻意追求所谓“准确传达”的沟通方式,而期待着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创造力来加以独立理解。融合影响而非自我主张的“秘”——用谦退一步的形式,让对方走入自己的世界,使对方在没有感受被引导的状态下,把对作品的直观理解和真切感受印入心底。
《阴翳礼赞》——幽暗空间的美与“秘”的审美意识相通。日本的大屋檐造成室内光线相对暗淡。幽暗空间中的金色屏风,金色漆器,金箔——捕捉远处光线,反射出静谧的苍芒金翳。日本房屋的逆光和阴翳文化的背景,造就了“秘”的美感存在。
素
简洁却不简单。简洁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发挥素材质感所达到的一个结果。 造型只是为了将素材之美发挥到淋漓尽致的配角。“素”的思想,首先来自于对材料有敏锐感觉的身体。并且,竭尽全力区展现素材的长处,以及可以产生自然形态的造型。 制作东西时将制作量控制到最少,本着尽可能不添加人工制作痕迹的态度来做,这是实现原创造型的基本思路。
假
假——不去抗拒、顺势而为的美。环境亲和理论的理论背景。自然界的腐朽过程,也是美的组成部分。 生也好,死也罢,都是“假”道自然的美丽流程。日本的房屋构造并非以墙壁主导,而是覆盖型结构,由梁柱支撑起来的通透空间,室内外空间连续性,空间灵活可变。开放的日本空间——自由自在的房屋空间用途。 “假”空间,任何一个空间都能够轻易变身,转换功能。与西方的建筑概念有天壤之别。 没有所谓建筑概念,连内外空间都无清晰划分。 日本房屋——人进入的是“一个巨大的家具床” 。日本的建筑学历史是从明治时期开始的,呈双重结构走的是两条平行线。 日本的现代城市不具备西方城市特征,建筑本身却逐渐走向城市化。
破
破——破天荒的意外美和偶然美。突变的时刻。具有破坏力的时刻往往也是最能唤起生命活力的精彩瞬间。 将一切托付给自然规律的偶然性时,就是宇宙成为自己朋友的一刻。
序破急——序是开篇的基础铺垫,破是打破序、对各种精彩纷呈的全力展现,急是精彩之后的结语或余音 。
守破离——首先要完全遵循既有的规矩方法,进入突破、创新(破)阶段以及融会贯通开始超越(离)的阶段时,也不能忘了根本。
“微”是对整体这一宏观视点的否定;
“并”是对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结构予以否认,主张的是浮游式的自主性。
“气”和“间”谈的是人、物或声音的存在在其存在之外所生成的间接空间,是一种被动的概念;
“秘”是以退为进,通过隐藏来表达,是对传达过程中沟通的否定;
“素”的核心是尽量不去刻意地创造,不要添加人工修饰,也是属于消极的思想;
“假”的理念中更是在完全信任宇宙规律的前提下顺应时势,连自我都消失无踪了。
所有的审美意识都在与某种破裂的风险背靠着背。这七个概念看似十分有生命力,实际上确实危险而不安定的,可以说是经常会与死亡比邻。 在背后支撑日本审美意识的,可以说是死亡、破灭、反抗,是带着否定性质的特殊感觉。
总论
日本的审美意识并不都是直接的、单一的,而是经常有着高度反衬的感觉互补,甚至可以说是和艺术一样相近的矛盾体。 日本人在意他人的感受,但对社会感受少。强调间距,平衡。“间”形态表现为日本的村落特征。
日本的民主与西方的民主不同。西方的民主主义社会首先从自我的主张开始。而日本的是 :“秘”——让对方有自主的想象,避免刺激对方。 “间”——相互距离、自发调整、建立空间。 “并”——尊重每个平等的个体,无上下级。
日本人的生存秩序感不是通过强烈的法律政府约束形成的。却是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 有时还会发生“破”的作用。 日本的审美意识,犹如女性复杂而又温柔。日本人是为了美和快乐活着。最希望好心情。 因此舒适感,自己和对方的心情,很重要。 那种在意和关心,是和,是礼,是义,更是人情的体现。
总结与思考
1、审美意识其实是一种文化。体现在建筑,政治,城市形态等等方面。东西方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2、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会是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日本的审美观之于东方的审美观是否有相通之处?
拼贴画
西方规整的一种系统的入侵与传统审美的持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