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筑氛围》读书报告

(2015-01-21 21:58:27)
分类: 13张奇/12沛东/11周杰/06子垒

《建筑氛围》读书报告

ZQ

一、作者简介

在《建筑氛围》这本书里,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阐述了“氛围在他的作品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他意味着什么。彼得卒姆托1943年生于巴塞尔,曾受过家具木工的训练,在巴塞尔艺术与工艺学校和纽约普拉特学院分别接受设计师和建筑师训练。1979年开始在瑞士哈登斯泰因开班自己的事务所。瑞士意语大学建筑学院教授。2009年第三十一届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卒姆托的建筑作品是瑞士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受到普遍的关注和尊重,这不仅得益于其建筑作品所展现出的纯净形式的魅力以及他对建筑材料精湛的处理技艺,更要归功于其建筑作品所属现的设计师对最终空间效果无与伦比的驾驭能力。

欣赏他的建筑时,像氛围”“心境这样的词就不可避免地浮现在脑海。从他营造的空间中,有完美调配出的感受传达给观赏者、居住者、参观者和左邻右舍。氛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或许更偏向于美学范畴,靠的是一种直觉感受。外在美,是事物的衡量标准,其比例关系,其材质,直至其内在美——事物的核心所在。

这本书主要围绕着“建筑氛围”提出了卒姆托和他的工作室在设计的时候首要考虑的九个问题和三个附注。书中的每一个主题实际上都是对于“氛围”的元素分解,例如空间中的声音、温度、室内外的张力和密切程度。

二、内容介绍

1.建筑氛围。回想一个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你呢?在这一章里,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切身体验。能够打动观者的建筑必然有着良好的建筑品质。而当谈及建筑品质时,我们想表达的是什么呢?一个合适的词就是“氛围。我们通过我们敏锐的情感来体验氛围,通过第一印象来判断是否喜欢这个空间。当我们试图去创造一个打动别人的空间时,总想要去提取一些可以打动他人的元素,那么这些元素是什么呢?是一切。是作为客体的事物本身、人群、空气、喧嚣、声响、颜色、材质、纹理,还有形式,同时也是作为体验者的主体的我们、当下的心绪、感受、以及身处那样的环境下的期待感。

2.现实中的魅力。作为建筑师希望营造的是一个现实的存在,现实中的魅力。世界上有好的东西也有不怎么好的东西,所以应该去尝试创造出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好东西。创造建筑氛围的任务也可以归结到制作和移植。过程和兴趣、手段和器具都是作者工作的重要部分。在接下来的章节里,作者会从九个方面来讲述他着手做事时所发现的方法以及当他努力在他设计的建筑中创造某种氛围时他最关心的事。

3.建筑本体(the body of architecture)。建筑本体是一件建筑作品中的实质所在。从字面上来理解本体一词的意义,它就像我们自己的身体,有其自身解剖结构,内部的东西不为我们所见。我把它称之为建筑中首要的、最大的奥秘——它汇集世间各种东西、各种材质,并把它们结合起来,来创造一个理想的空间。

4.材料兼容性。将不同材料组合运用在一起,材料相互作用,并显现出各自的光芒。组合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东西。同一种材料也可以有一千种不同的处理可能。作为建筑师,必须要在材料的外观和重量方面有敏锐的感觉。

5.空间的声音。声音和每个房间的独特形状、房间构成的材料表面,以及那些材料的应用方式都有关,声音与特定的房间产生关联。我想起我小时候放学回到家的时候,首先意识到的是妈妈在房间里面或是做饭或是走路的声音,这种声音给我一种安稳的家的感觉。又比如火车站嘈杂的人群声,是离别的感觉。商场特定的宣传声、菜场热闹的叫卖声,都营造出一种进行交易的氛围。在作者看来,每一种建筑都会发出某种声调,它们发出并非由摩擦造成的声音。当我们做一做建筑时,设想它是一出寂静的空间,然后想想当它建成时,当我们漫步穿过建筑,当我们说话时,当我们相互交流时,再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将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这些声音又会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6.空间的温度。每座建筑都有特有的温度,这里的温度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也可认为是心理上的,它存在于我所看见、所感受、所触及的东西中,不同的质感不同的颜色都会给人不同的温度感受。这一小节里,作者又一次提到了材料的特性,不同的材料能给人不同的温度感受。比如钢材是冷的,并且会把温度拉扯下来,而木材会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在很多新的建筑中,钢材和木材总是会被组织在一起,我猜想或许是考虑了人对温度的心理感受。当作者想到自己的工作时,浮现在脑海里的是动词“调试”,可能有点像调试钢琴,找寻合适的状态,而他在调试氛围,调试一种心理上对空间的感受。

7.周围的物品。当作者进入一个房间的时候,会对人们放置在他们周围的东西有极深刻的印象。常常会发现东西会以一种非常精心、可爱的方式放在一块,而他们有一种深层次的关联。有些东西,与建筑师的设计无关,但它们出现在建筑物中,出现在它们该出现的地方。事实上这种情况会促使我们作为建筑师去思考自己所设计的建筑内部房间的前景,想象它们未来的实际使用情况。

8.镇静与诱导之间。这一部分里作者讲的是建筑涉入移动的方式。建筑是一门空间的艺术,但建筑也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对建筑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建筑中引发一种自由移动的感觉,一个漫步的环境,一个心境,而不是把人们指来引去。在他设计的温泉浴场中,总是设法找出一种方式来把建筑物的各部分集合起来,以使他们形成自己的关联。诱导是优雅艺术,比如使人散开、闲逛,指来引去多了一份强制性,如引导性极强又如迷宫般的走廊。人们应该觉得没有被指来引去,而是可以任意漫步——“漂泊不定”,在建筑中存在的是一种发现之旅。

9.室内外的张力。这部分主要讲了建筑内部与周边环境的转换。建筑外表面是向外界展示的门面,是业主和建筑师在建造它时想要给外界传递出来的信息,同时它将空间人为地划分为内部与外界,就好像在说:你看见的并不是一切,室内还有些东西。建筑物往往会对街道或广场表述点什么。可以是说他和周边的伙伴相处的很融洽,也可能是说看看我是这里最美的,他们看起来全都丑死了,我才是大腕。这种与周边的关系和氛围一词是息息相关的。当我们在处理内部空间时,也会尝试去寻找它最应该表达的内容。我想要看到什么?我想要别人看到我的什么?我想对外做出什么样的效果?

10.密切程度。这部分讲了亲近感和距离。作者在书中表达的东西比尺度和尺寸更为实在,它涉及到各个方面——尺码、尺寸、尺度、体积、重量感,是和人自身形成对照的建筑体块,在人的尺度标准下所投射出的,对人造成的心理效果。这里重点关注到了人。建筑被人感受到的尺度,必须或多或少于我们自身的大小等同。还有一样东西跟氛围和亲近度有关,那就是观者和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密切程度要求设计者考虑视点,以人的尺度感受建筑氛围。帕拉迪奥的圆厅别墅尺度非常巨大,但是当人进入里面时,没有感觉到一丝压迫感,有的只是庄严。

11.万物之光。这是作者关于氛围讲述的最后一个元素。一座建筑中光线洒落在哪里,怎样洒落,影子又在哪?表面应该黯然还是生辉。空间中光滑的金属制品有能力攒集哪怕最微小的光亮,并使光在黑暗中反射出来。在进行一个建筑的设计时,并不是最后完工的时候才引入电专业,往往一开始就把光计算在内,不仅是自然光,也包含了人造光。作者倾向的想法往往是:把建筑物作为一个纯粹的阴暗体块来设计,之后,把光放进来,就像在凿空黑暗一样,仿佛光是渗入的一种新体块。系统着手材料及表面的照明工作,要观察它们反射光的方式,换句话说,要依据对他们反射方式的了解来选择材料,要基于这些了解来把所有东西组合起来。在作者看来日光的引入是一种精神上的品质。

12.充作周围环境的建筑。从这章节之后的三个部分作者讲述了三条在他谈到自己的工作时,真正打动他的东西。首先是环境。一座建筑,当它建成之后,它就变成了它周围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在过程中会尝试着将建筑设想为人性环境。我喜爱建筑,我喜爱周围环境的建筑物。或许多年之后,在不知不觉间,人们会回忆起其中某座建筑,并且会记住某处角落某条街道某个广场,想起在那个地方所经历的故事,尽管人们不会想到建造它的建筑师,但这仍使作者工作起来乐趣倍增。

13.结合一致。

建筑师需要在倍感压力的困境中做出正确的决定。最好的状态是事物达到自我,发现自我,因为他们实际展现出来什么样,就已经是什么样的东西了。建筑,建造起来中就是为了实用,它并不是通常说的自由艺术。在作者眼里建筑是作为实用艺术而达到其最优品质的。而当它达到自我,彼此结合一致时,它就处于最美的状态。这时候一切都相互照应着,并且不能单独去除哪个东西,场所、实用、形式。形式反映场所,场所就是场所,而实用反应所有。

14.美的形式。形式不是我们的用功所在,我们要把自己投入到其他各种事物上,声响、噪音、材质、构造、解剖结构等等。建筑本体,就其首要进程而言,在于构造与解剖结构,在于以一种合乎逻辑的方式,把东西组合起来。这些是我们投入的地方,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着场所,关注着实用。最后,当一切都成型之后所呈现出的形式,如果不能打动我,那我就会回到起点,从头再来。

三、感悟

这本书更偏向于一片随笔或是散文,书中并没有太多的专业词汇,作者用亲切的表述方法向读者讲述了他工作中的所感所想。所说书名是建筑氛围,但这本书并不是在手把手教你怎样营造一个好的建筑氛围。它更多的是引导我们用心去感受周边生活的一切,氛围就包含了一切。书中提取的九个点,每个方面都是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去考虑的东西。但抛去建筑师这个身份,这九个方面同样也是我们去感受周边环境感受一个新鲜事物的各个拆解部分。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做出别人喜欢的东西会使我感到非常快乐。而别人喜欢什么,这就需要自己去感受,去营造,氛围就围绕着我们。

整本书读下来感受到作者在工作时工作方法是很理性的,最终呈现出的建筑作品却和这本书的文字一样充满感情,这样的感性才是真正打动人的,是氛围,是一种整体的感觉。对于非专业的大众评判家来说,没必要去理解概念、方法论、价值观,实用与美是最深入人心的。真正的美是直接的,是强烈的,是超越理论的,是雅俗共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