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清晰的意象可以使人方便迅速地迁移,比如很快找到朋友的家、警察局或是纽扣商店。事实上一处独特、可读的环境不但能带来安全感,而且也扩展了人类经验的潜在深度和强度。
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
城市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因此他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
关键词:环境的意象 五种元素
《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凯文林奇的代表作之一。凯文·林奇在40年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时至今日“城市意象”的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
《城市意象》这本书结构清楚,主题明确。第一章,给出新概念,强调环境的可意向性。第二章,介绍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三座城市,进行比较。第三章,介绍影响城市意象的五种元素及其元素的相互关系。第四章,说明应如何设计这些元素,让城市呈现出一种连贯的强烈的意象。第五章,指出大都市形态不会是分层的秩序,而是一种复杂的模式。在城市意象发展的过程中,观察方式的教育和重塑环境都非常重要。最后,附录中补充了具体的设计方法以供参考。整本书逻辑性强,易于阅读。
书名《城市意象》,“意象”对于原文的“image”十分贴切。 Image,应解释为a picture especially in
the mind
。“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意象两个字就足以说明全书主题。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和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因此对于一个特定的意象在不同的观察者眼中会迥然不同,但作为城市设计者应该了解的是绝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
好的环境意象能够使拥有者产生安全感,由此在自己和外部世界之间建立协调的关系,这也正是城市设计的目的。环境意象由三部分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个性,让物体区别于周围事物,作为独立个体可识别。结构是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而意蕴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结构的关系,它唤起观察者的情感。物体不只是被看见,而是被清晰强烈的感知,这也是“可意象性”的定义。在一个可以意象性的环境中,日常生活必定也会有崭新的意义。在作者介绍的三座城市中,当地人对于城市的意象中都有一种痛苦或是怀旧的情绪,可能由于环境的巨变和那些反映历史的物质元素的缺失,或仅仅因为他们跟不上变化的节奏,诸多的变化在人们的精神意象中留下伤疤。
凯文·林奇把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道路是城市中绝对主导元素。典型的空间特征,特殊的立面处理对于形成道路特征都具有重要作用。道路首先要可以识别,其次就是一定具有连续性,人们习惯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起点和终点都清晰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够和城市联结成整体。道路具有方向性以后,下一步就是应该可度量,常见的方法是通过一系列著名的标志物或节点来获得度量。如果道路缺乏个性容易混淆,就很难形成城市的整体意象。导致某条道路与城市其它部分脱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与周围其他元素分离,铁路和地铁就是道路与环境分离的实例。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通常为两个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有些强大的边界,不但在视觉上占统治地位,而且形式上也不可穿越,例如城中的河流。边界有时和道路一样具有方向性,会成为城市中十分有效的导向元素。
区域是观察者能够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的特征。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是其主题的连续性,包括多种多样的组成部分,比如空间、建筑形式、细部、标志、功能、地形等等。不但视觉元素会成为识别区域的基本线索,声音有时也很重要。要创造一个强烈的意象,就需要对线索进行强化,形成主题单元。
节点是观察者进入的战略性焦点,首先是连接点,道理的交叉或汇聚点,有时也是区域某种功能或者物质特征的浓缩,比如火车站,是区域的象征。节点的无形而模糊,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标志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考点,通常定义为一个简单的有形物体。要使元素成为标志物,有两种方式,其一,使元素在许多地点都能够被看到;其二,通过与邻近元素退让或高度等的变化,建立起局部的对比。
这五种元素之间可能会相互强化,相互呼应,也可能相互矛盾,相互破坏。比如合适的标注物能够强化区域特征,而一个巨大的标志物会使它所在的区域相形见绌,失去尺度。要提高城市环境的可意向性就是使它在形象上更容易识别和组织。道路,是城市整体组织最有效的元素。假如道路能够向旅行者展示其它的城市元素,深深浅浅地渗入或穿透其中,提供一些周围事物的线索和符号,一定会加深人们的出行感受。比如地铁,它不单单是深埋在地下的活跃元素,经常让人失去方向感。地铁站的形式样式让人们联想到它上面的城市,会给乘客带来更清晰地感受。意象是一个连续的领域,各个元素也是以一种动态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某个元素发生变化定会影响其他元素。观察者通过对现状选择、删减、排除甚至和附加元素融会贯通才形成意象,我们追寻的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结果,而是一个开放,能够不断发展的意象。
一个高度直观的环境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极其神秘的场所也会约束某些实际活动的开展。对土地越没有感情,开发也越容易。一个极其特殊的系统,会因为缺乏普遍性导致实际交流机会的减少。理想的环境应该能激发丰富、生动的意象,但这些意象也应该方便交流,适应变化的实际需求,由此才能进一步发展新的组合。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一个可意向性、同时也是开放式的环境。
凯文·林奇指出评价城市环境不应局限于物质的三维空间,“城市的可意向性”是环境评价的重要标准,并归纳出组成城市空间的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元素是被“意象化”的空间,强调了空间的意义。在《城市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后来城市空间研究学科从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转入城市空间过程研究,一种动态的研究,开始研究人的经验因素过程,重视人的感受。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城市意象》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著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