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09读书笔记—《意境》wh

(2008-09-25 00:42:47)
标签:

杂谈

分类: 12晓萌/10晓霞/07吴慧

 http://img2.dangdang.com/images/7403070_b.jpg

艺境的探寻

——《艺境》读书笔记

 

摘要:《艺境》一书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宗白华先生的著作,本文通过解读宗白华先生理论研究和思路,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过程及核心内容,对其在艺术境界上的探索与成就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美学 人生价值 艺境 空间意识

 

    《艺境》一书是我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宗白华先生的著作,以原1948年的未刊本《艺境》为基础编写而成,未刊本是宗白华先生汇集其部分论文编成,收有文章十五篇,译文两篇。本书除原书十五篇之外,增收文章四十篇,译文另有《译文选》不再编入本书。除论文之外,宗白华先生的《流云》小诗也编入本集,共收集有六十首小诗,四十八首来自原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流云》,其余选自发表于各类报刊上的诗作。本书仍以《艺境》为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加上宗白华先生在去世之前给本书题的序言,一方面是了却宗白华先生三十多年前心愿,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一生美学思想的总结。

    作为《北京大学文艺美术丛书》系列中非常重要的著作,本书将文艺美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同时,对宇宙、人生、美的哲学及审美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本书前文后诗的安排,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诗文虽不同体,其实当是相通的,一为理论的探究,一为实践之体验”。本书在排列上基本按写作或发表时间为序,为的是反映作者六十多年来对“艺境”探究的进展。

    本书开篇的文章《美学与艺术略谈》首先将美学与艺术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加以论述,这既是宗白华先生美学研究的起点,又是读者阅读本书的理论基础。作者用非常简洁的说法概括了两者的定义: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艺术是创造“美”的技能。而艺术作为美学所研究的对象,就如同生物学与生物的关系一样。随后作者对美学和艺术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详尽的阐述,具体说来,美学研究是以引发美感的主客观条件为起点,以探寻自然美与艺术品的真美为核心,从而建立美的原理与法则并加以运用。而艺术是人类创造一种具体客观感觉中对象的一种技能,来源于艺术家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其创作目的并不是在于实用,主要的功能是引起我们精神上的快乐。

    作者将艺术分为三个类别:空间中表现的造型艺术——建筑、雕刻、图画;时间中表现的音调艺术——音乐、诗歌;以及同时在空间时间中表现的拟态艺术——跳舞、戏剧。这也即是宗白华先生进行美学及艺术研究的立足点,在这些艺术类别当中,作者研究的侧重点更倾向于绘画、文学、诗歌、雕刻等方面,更具体来说,是将西方近代美学中的绘画、雕刻与文学等作为内在参照系,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绘画、诗歌、文学以及书法、戏剧等艺术类别加以梳理和探索,作出现代的诠释,从而建立起自己独创的美学思想体系。这种中西艺术的比较与穿插体现在本书论文的排列顺序当中,实际上就是作者理论研究的轨迹与思路。

    进一步讲,在西方近代美学中,有两个人对宗白华先生美学理论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是罗丹,一个是歌德。罗丹的雕刻改变或者说是坚定了作者的思想,让他看到了前途的光明。宗白华先生的人生观和自然观是相信创造的活力是生命的根源,自然的本质是动,而这在罗丹的雕刻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动是从一个状态转变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而罗丹正是表现了这个中间的过程,因此他表现出了这种动象,而我们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可以同时看见上一个过程的痕迹和下一个过程的影子。罗丹的世界观和艺术观认为动是宇宙万物的真实,是自然背后本质的美,这和宗白华先生对于美学的探究是一拍即合的。另外作者对歌德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歌德的人格和生活中去了解人生的意义;二是从歌德的文艺作品中去欣赏人生的真实。宗白华先生认为歌德的生活给予了这样一种启示——生活的本质就是变迁的,而他的每一次生活上的变迁都能触发人生重大意义的产生,因为每一段生活历程中,歌德都是将其全部的人格投入其中,是丰富而圆满的,他的一生并非是从谬误走向真理的过程,而是持续不断地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人生形态。歌德用逃走的方式不断来回于人生的“迷途”与“正道”,但这并不会让歌德失去自己,相反他的一生就是在努力解决这种生活中无法避免的矛盾,迷途与正道,就是和谐的生活形式与禁锢的生活形式之间的抗争,庆幸的是他总能在逃走中再次回到自己的中心,并进一步丰富与深化自己,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能得到深刻的体现,宗白华先生认为“《浮士德》是歌德人生情绪最纯粹的代表”[P44],他的全部生命意义即在于此。浮士德是歌德的象征,对于知识追求的无果而终,投身恋爱却成为悲剧,从美好的理想走向实际工作,每一次的经历即是浮士德人格的升华,也是歌德本人的蜕变,同样也是宗白华先生自身历练的真实写照。

    生命的本质是动态的,这是宗白华先生在罗丹和歌德的真实生活及其作品中得到了宝贵的启示。“动”也是矛盾冲突的根源,就如罗丹和歌德所无法避免一样,作者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受到这种冲击(他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当中),生活的痛苦,悲剧必然会导致苦闷,不满足,但可以恒久不变的是对于人生真正价值的追求,坚持这样的信念,生活中所有的过程都会成为下一个阶段的铺垫,一层一层地演进下去,生活也会变得愈发富有深度,最高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宗白华先生在看过罗丹雕塑之后坚定了自己的人生观,在解读过歌德及其作品后,又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足够的力量与勇气,使其能够在寻找真美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在此寻找的过程当中,生活的本质会一步一步显示出来,拥有面对矛盾的勇气的同时也要确立一个面对矛盾的态度。宗白华先生归纳出了两种人生的态度即悲剧与幽默的人生态度。悲剧的人生态度不把生命当作最高价值,而是从生命的毁灭中寻找真实、美、自由等等,实现人生的意义。矛盾是肯定存在的,战胜它,甚至与它同归于尽是作为悲剧的人生态度的选择。而拥有幽默人生态度的人善于在平凡中发现生活的价值,包容一切,同情一切,对于一些“伟大”的事物会发现也许不过如此,对于一些“渺小”的东西也许会发现其深层次的价值。悲剧是超越平凡的人生,幽默是在平凡人生中挖掘更深一层次的价值,两者都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现人生的深度,重新定义人生的价值。

    早年留学德国的经历,使得宗白华先生得到西方哲学思想与艺术的充分浸染,作为一种基本的背景,始终支撑着他对中国美学及艺术的研究,并融入进了他的学术研究中,从人生观的确立到生命价值的实现,从人生态度的建构到生命美学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作者美学思想的骨架——“艺境”正是由此而产生。在书中宗白华先生将人与世界的关系分成了五种境界:一是满足生理物质需要产生的功利境界;二是人们共存互爱的伦理境界;三是人们之间相互制约的政治境界;四是追求知识的学术境界;五是天人合一的宗教境界。艺境介于后两者,也就是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一种境界,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P138]通过这样一种层次关系的解说,使得人们对艺境有了一种较为直观的认识,再加上现代美学词汇的诠释,让这个概念有了可以被大众了解的品质;同时作者依然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探寻艺境,作者认为艺境的产生,是客观景物在于主观情绪的体现,是艺术家心灵映射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与渗透,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作者本人对其的理解,用感悟性的思维和理性的哲学思路来解读中国古代艺术境界中的世界。汪裕雄先生和率桑农先生在其所著的《艺境无涯—宗白华美学思想臆解》一书中指出,虽然宗白华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但他对艺境的阐释却洋溢着时代精神。承接着德国生命本体论哲学的思路,他把中国艺术“人与天调”和谐的音乐精神,看作是避免或挽救现代社会中人的个体感性生存危机的文化力量,看作是现代人重新求得与宇宙“大全”亲和的可行之道。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是融汇中西推陈出新的结晶。

    以这种思想结构为背景,宗白华先生对中西画法,尤其是中西画法中的空间意识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这是意境进一步深入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向。作者清楚地指出中西绘画显著的差别就是画面上空间的表现,而空间意识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视觉、触觉、动觉、体觉,每一种艺术借助于不同的感觉器官可以获得不同的空间意识和空间境界。西画在古希腊时期的画风偏重于表现雕刻和建筑里的空间意识,而文艺复兴之后,绘画形成了自身的印象派等风格,更强调绘画自身空间意识的表现,注重光影色彩的明暗变化。相较于绘画的笔触往往隐匿于写实的画面背后的西画,中画中是非常重视笔法的运用的,它并不是光影的写实,而是笔墨的抽象表现,而这又得益于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书法的空间创造。正如西方的绘画基于雕刻建筑,中国的绘画是以书法为基础的。通过书法完成的文字就像一个个“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生命单位’,同时也是一个上下相望左右相近的‘空间单位’”。 [P97] 宗白华先生认为书境同于画境,书法在感知自然和抒写灵性的过程中与人内在的生命力有着一致的节奏,它并不是追求理性表现事物的运动状态,而是力求呈现个体的生命姿态。个体的“骨气”通过笔墨的流动有律地表现出来,这种书法上的“骨气”影响到绘画中,强调的是通过书法有节奏有韵律的用笔,来营造出大地万物之美,也由此创造出最能象征创作主体的心灵图示。书法中“下笔便有凹凸之形”所体现的气势和节奏所表现出的美,恰好是绘画中自然之美和人们心灵之美的基础,这正是中国绘画中的空间意识的来源,也符合了宗白华先生美学思想中所强调的生命意识。在这样的背景前提下,由于其空间意识产生的原因不同,体会到的意境也是不相同的,西画中的透视与进深由近至远, “心往不返”,这样人的心灵始终处于一种无止尽的追求当中;而正如《易经》中说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中画尤其是山水画中,先见远山远水,再由远及近,将人拉入山水之中,“返身而诚”,自然万物都进入到人的心灵当中。这就是中西画中空间意识的差别所在。

    本书中,作者对中西的绘画文字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宗白华先生对其他艺术类别没有研究,实际上从本书收录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着专深和独道的研究,在他看似随意的“美学散步”过程中,随手拾起的石子或鲜花,最后都成了作为阅读者的我们丰富而宝贵的财富。宗白华先生在《艺境》里不仅创造性地发展了艺术“境界”的理论,而且是站在宇宙、人生的高度,将自然之美与人生深刻丰富的体验结合,将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结合,建立起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框架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汪裕雄 桑 农著. 意境无涯———宗白华美学思想臆解.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 徐迎新. 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与“艺境”.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1月

[3] 沈 礼. 从宗白华《艺境》看中西绘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理论研究. 2007年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