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年人易患的疾病及预防

(2009-10-13 08:52:02)
标签:

养生

保健

中年人

胆囊炎

骨质疏松症

心脏

糖尿病

健康

中年人易患的疾病及预防
    中年人要提高保健意识,不可自恃年富力强,对健康满不在乎。如果你是一个工作狂,请记住,一味废寝忘食,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会使体质变差,最终无法胜任工作。

    中年人应及时纠正“透支”健康的行为,下面介绍一下中年期易患的主要疾病及其预防。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不能忽视,尽早采取增强呼吸道抵抗能力的措施,可以预防或延缓呼吸器官的衰变。预防中年人肺炎的方法有:1.净化环境。空气污染及长期吸烟可刺激呼吸道,使气管、支气管纤毛受到损害而降低防病能力;2.经常摄取富含维生素A、E和B2的食物;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4.锻炼用冷水洗脸或淋浴,避免感冒,增强机体抵抗力。

    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在中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该病危害性大,常易并发糖尿病、高脂血症、中风等症。中风对中年人来说,中风的危害性远超过癌症,是造成中年死亡的罪魁祸首。冠心病如发现胸闷、心前区压迫感,有早搏都要引起重视,及时做心电图检查,以明确诊断。

    心血管疾患应重在预防,其措施有:1.人群预防。要了解高血压、心绞痛防治知识及定期健康普查;2.注意合理饮食。食用低盐、高钙、低脂肪、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3.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平时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及家务劳动、注意劳逸结合,心理平衡。

   糖尿病    

    隐性糖尿病是中年期多发而被忽略的疾病之一。中年期糖尿病患者自我保健应注意:1.精神愉快,解郁解结;2.注意冷暖、预防感冒;3.糖尿病易生疖肿,溃破不易愈合,故保持皮肤清洁至关重要;4.定期复查,遵医嘱治疗才能控制病情。严格掌握饮食配方。

    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症     

    骨质增生是中年后骨骼系统的衰老现象。骨骼疏松也是骨病常见病因之一,女性多于男性,对绝经期妇女来说是严重的威胁。

    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办法有:1.在绝经后适当补充雌激素,以达到早期预防作用,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2.骨质疏松症较明显,产生骨痛症状的患者,平时可服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片。但有肾结石病史者要慎用;3.人体不断流失钙质,因此持续从饮食中补充钙质至关重要;4.戒烟。尼古丁会加速血中钙的排出。大量酒精会干扰维生素D代谢,加速钙排出,要禁止酗酒;5.中年期人群须进行常规骨质检查。

    胆囊炎

    胆囊炎是—种比较常见的外科急症,一般多发生在中年人。绝经期前的中年妇女,患胆囊炎的机会要比同年龄的男子更多—些。防治的办法主要有:1.要经常做一些体力活动,使全身代谢活跃起来;2.要讲究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适当节制脂肪食物;3.秋凉以后要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凉,因为腹部受凉以后会刺激迷走神经,使胆囊强烈收缩;4.已经证明有胆结石或者肠寄生虫病的人,要及时治疗;5.如果发作比较频繁,症状比较重,就应该考虑用手术治疗。

中年人养生应护肾

    专家提示:
保护肾气的要领有三点:注意适度的运动、性生活和睡眠。适宜的运动能改善体质,活跃思维,强壮筋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肾气得到巩固;其次,性生活要适度,不勉强,不放纵;另外,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复精气神的重要保障,工作再紧张,家里的烦心事再多,到了睡觉的时候也要按时休息。一定要争取做到这三点,否则吃多少补肾的药,效果也不会好。

  中医常讲“药补不如食补”,我们常吃的食品中就有补肾的功能,比如,猪腰花、牡蛎、核桃。猪腰花和牡蛎含有大量的锌,对补肾很有好处,核桃还有润肺的作用,生食或者用一两核桃仁配一斤白酒浸泡一个月,每晚少量饮用,也能达到补肾的效果。民间还有“东北人参,江南海马”的说法。这就是说,海马和人参的滋补功效是齐名的,中医里有用海马煲汤来补肾的方子。当然,如果怀疑自己肾虚,还需要专家的最后确诊方能开始药补,这是最为保险的方法了。
------------------ 更多精彩文章-----------------------

当代人最易患的五类疾病

坏心情会导致几十种疾病

八种致命疾病的早期信号

哪些疾病会影响宝宝大脑发育

非常实用的身体小窍门

治疗小病的十七个窍门

痣与长寿的关系

现代人为什么性欲减退?

保持女人青春活力的健康秘诀

绝经前必须知道的十件事

从饮食中吃出健康

母亲臀部丰满,女儿患乳癌风险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